1q84吧 关注:2,864贴子:17,443

通往《1Q84》的30年——村上春树访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1楼2010-07-30 17:47回复

    5楼
    对不断成长的年轻人感兴趣
    ——女性的观点更深入
      村上春树的新作《1Q84》“如果换算成一页400字的稿纸的话,就是1984页”(新潮社)的厚重长篇小说。其出场人物、故事情节又是怎样构造出来的呢?
      相互交织展开
      ◇ 小说是关于就职于足球俱乐部的单身女性“青豆”和立志成为小说家的补习学校教师“天吾”这两位主人公的故事,分为两卷,每卷24章交替展现。另一方面,情节的展开如同雅纳切克的《小交响曲》一样极富独创性。
       ◆ 我决定遵循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形式,即按大调和小调交替着推进青豆和天吾的故事。在写作之前,首先必须想出人物名字。有一次脑子里突然一闪: “啊,青豆(这名字)不错啊!”这是从小酒馆菜单里的“青豆豆腐”联想到的。天吾这个名字也是一起突然想出来的。“啊,这下就可以写小说啦。”在这持续写 作的两年里,我完成该小说的决心一次也没动摇过。
      我想讲述在10岁时邂逅而后又分离的30岁男女寻找彼此的故事,而那样单纯的故事就 尽量地让它变得既长又复杂吧。2006年秋天,我在夏威夷逗留期间开始写此书时,脑子里就只想到这些。我的写作,如果考虑先写故事梗概,一般都不会顺利进 行下去的。当我感到故事情节可能会按我的想法发展开来的时候,后面的情节和故事结果就任其发展下去。我不想花费两年的时间写一个已经知道情节的故事。
      
    


    4楼2010-07-30 17:48
    回复

      7楼
      两种“语言”的交流
      ——让小说变得更有力更立体
        1976年6月,村上春树以《且听风吟》获得群像新人文学奖。在之后的30年间,作家与时代又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美国小说与“距离”
        ◇ 1000页的长篇著作没有强韧的文体是无法写成的。村上评价钱德勒的文章是“推理缜密注重细节的集结”。《1Q84》也正是这样的文章。
         ◆ 自从7年前的《海边的卡夫卡》之后,我接二连三完成了古典小说的新译本。诸如钱德勒的《永别了,我的恋人》、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及《蒂凡尼的早 餐》、《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些都是优秀的英语小说。作为翻译家,我在觉得自己具有把它们翻译成日语的实力后,就开始着手去翻译,总算完成了。不过,我 也和同时代的美国小说疏远了。与其说是从外国学到了什么新东西,倒不如说是只是自己思考着做下来的。
        《挪威的森林》是对现实主义小说的一次挑战,倒是挺轻松的。完全是听了别人的话写成的《地下铁事件》,看了几天的奥运会后写下的30~40页的《悉尼!》,都成了很好的修业。我觉得自己想写却乏于技巧而无法写作的情况已变得很少有了。
        独创不会中断
        ◇ 视觉表达占优势的今天,用语言的力量来开拓新的表达领域,不是比以前更增添了难度吗?
        ◆ 每一部作品里,我都开发出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这次用第三人称写,也是因为想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尝试新的表现方法。结果我感到领域开阔了,对此我感到很开心。
         维特根斯坦说过:所谓语言,是根据无论谁读了都能传达的“客观语言”和不能用语言说明的“个人语言”构成的。我一直认为,小说家的职责是立足于“个人语 言”领域,从那里获取信息,写出属于自己的小说。但有时我意识到,把个人语言同客观语言顺利地融合起来,小说的语言会更强有力,故事会变得具有立体感。就 像职业棒球联赛一样。(笑)
        ◇ 这是一个读者们也很难培养语言能力的艰难时代。《世界的尽头与冷酷仙境》(1985)中的计算机工程师,在他居住的那个不自由的封闭世界,我想他是预见到了现在的社会。
        ◆ 电脑的发展可能会产生新的阶层。电脑让人们获取信息更方便了,但这背后需要大量编制程序的脑力劳动者。在这样的专业化过程中,健全的创造性遭到了挑战,世界恐怕会像奥威尔在《1984》中描写的那样演化下去。
        互联网发展后,如果没有作为通用语言的英语是无法工作的。但另一方面,各国也都认为有必要保持传达本国文化特色的体系。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从事核心智力工作的人总是占全体的5%,那么即便是在任何东西都能复制、粘贴的时代,我相信艺术取向和独创风格也是不会绝迹的。
        
      


      6楼2010-07-30 17:48
      回复

        8楼
        追求自由
          ◇ 世界经济危机以来,美国文化的威信也动摇了。
          ◆ 我曾对美国的报纸和杂志怀有深深的敬意,但伊拉克战争以来,由于极端言论的影响,那个国家的媒体很快衰落了,出版社也失去了生机。我认为今后美国与欧洲、 东亚之间的差距会缩小,文化交流也会更加频繁和平等。即将把《挪威的森林》搬上银幕的是陈英雄导演。因为他来自越南,以法国为据点,所以只有他才能拍成 吧。我期待着它能成为传达亚洲声音的影片。
          ◇ 在全世界已经有很多村上的读者。您是如何认识日本及日本人的呢?
          ◆ 我认为与其一概而论日本人,不如思考在日本这个地方居住的人们如何生活下去为好。我不太喜欢日本人论这类的东西。即使拿出一句日语来,在那里面还隐藏有很多新的可能性。与其追求单一性,我更想追求自由。
          我比较多地接受海外媒体的采访,也是因为我能够超越在日本成长、使用日语的特殊性,传达来自日本的声音。我认为由此还可以孕育出新的创造的可能性。
          
        


        7楼2010-07-30 17:49
        回复
          使命必达……


          8楼2010-07-30 17:49
          回复
            感谢…


            9楼2010-07-30 17:55
            回复
              时空观和XXX主义等等让我很蛋疼。


              IP属地:广东10楼2010-08-21 10:43
              回复
                这帖子居然浮起来了···


                11楼2010-08-21 11:08
                回复
                  嗯 因为蛋疼的原因……


                  12楼2010-08-21 11:13
                  回复
                    回复:12楼

                    蛋疼····


                    13楼2010-08-21 11:16
                    回复
                      完全搞不懂XXX主义


                      14楼2010-08-21 19:05
                      回复
                        说个实话···我完全没看这篇文章- -!


                        15楼2010-08-21 21:43
                        回复
                          我看了 图书馆阅览室有译林……


                          16楼2010-08-21 21:44
                          回复
                            回复:16楼
                            你这速度···好快···
                            译林出版社?


                            17楼2010-08-21 21:45
                            回复
                              睡睡这本是7月刊……
                              http://www.yilin.com/magazine.aspx 这个是链接……


                              18楼2010-08-21 21: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