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被解除党锢后,在家乡(今山东省高密市双羊镇后店村)讲学授徒。黄巾大起义后,郑玄同其门徒迁往胶东不其山(今青岛城阳区铁骑山),避难隐居。他在山中建立书院,一面讲学,一面整理古代历史文献,同时将自己大半生的学经收获记载下来,著书立说,慕名前来求学者达千人。
书院被称为康成书院,北倚不其山,南临墨水河,初建时的规模、结构等因缺乏资料,已难考究,但从郑玄影响大、名气大、追随者众多而言,当是很象样的文化场所。
其后,附近的居民点也被称为书院村(现青岛市崂山区惜福镇书院村),村北的小屯叫“演礼村”,是郑玄向追随者传授、表演礼议的地方。
传说郑玄在康成书院讲学著述时,经常到书院附近的野地采集已一些草叶用于编竹简。这种草即麦冬草比较特别,叶子宽,也挺长,十分坚韧,而且四季常青,传说郑玄用这种编作草绳用以捆书,对郑玄的读书用书帮助很大。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却叫做“康成书带”,又称“书带草”。相传崂山不其山一带因康成书院的讲学,“文墨涵濡,草木为之秀异”。
后来,康成书院所在的不其山一带发生自然灾害,粮食极为缺乏,书院面临很大的困难。为减轻负担,郑玄离开了崂山,到了徐州。汗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郑玄被迫抱病随军征战,病故于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东)。
郑玄是中国古代影响很大的经学大师,他的学术成就被后学叫做“郑学”,他为后人留下很多有价值的著作。如有其注释的《诗经》、《国礼》、《仪礼》、《礼记》被后人重视。康成书院开创了村学之风,为青岛地区古代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书院被称为康成书院,北倚不其山,南临墨水河,初建时的规模、结构等因缺乏资料,已难考究,但从郑玄影响大、名气大、追随者众多而言,当是很象样的文化场所。
其后,附近的居民点也被称为书院村(现青岛市崂山区惜福镇书院村),村北的小屯叫“演礼村”,是郑玄向追随者传授、表演礼议的地方。
传说郑玄在康成书院讲学著述时,经常到书院附近的野地采集已一些草叶用于编竹简。这种草即麦冬草比较特别,叶子宽,也挺长,十分坚韧,而且四季常青,传说郑玄用这种编作草绳用以捆书,对郑玄的读书用书帮助很大。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却叫做“康成书带”,又称“书带草”。相传崂山不其山一带因康成书院的讲学,“文墨涵濡,草木为之秀异”。
后来,康成书院所在的不其山一带发生自然灾害,粮食极为缺乏,书院面临很大的困难。为减轻负担,郑玄离开了崂山,到了徐州。汗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郑玄被迫抱病随军征战,病故于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东)。
郑玄是中国古代影响很大的经学大师,他的学术成就被后学叫做“郑学”,他为后人留下很多有价值的著作。如有其注释的《诗经》、《国礼》、《仪礼》、《礼记》被后人重视。康成书院开创了村学之风,为青岛地区古代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