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晚期,不少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了一些西方知识,史学界称之为“西学东渐”,而“西学东渐”在当时的代表是《崇祯历书》。
根据《明史》记载,崇祯年间的中国传统天文历书,和传教士参与编写的《崇祯历书》前后有过八次预测交食的较量,结果是西洋历法八次全胜,分别在1629年、1631年、1634年(当年两次交食,还有一次此书没有记载)、1635年(两次)、1636年、1637年、1643年,每一次都是“与天密合”,中国传统天文学方法则全军覆没。
自《明史》以来,人们对此更是深信不疑,坚信明朝晚期中国天文学已经大幅度落后于西方。然而,中科院学者考证却指出,并非中国传统天文学一败涂地,而是西方传教士使用了“不光彩”的手段,别有用心地篡改了一段历史,所以西洋历法才会次次“与天密合”。
明末历争起因
由于天体运动会有细微改变,如果历书一直不变的话,数百年下来累积的误差就越来越大,因此古代王朝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修历。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历代对历法要求越来越高,“汉以前差以日计,唐以前差以时计,宋元以来差以刻计”,到明代试图实现“差以分计”。
明朝末年,为了解决《大统历》中对交食(日食、月食等)预报经常失误的问题,于是在1629年(崇祯二年)徐光启申请改革历法。不过,徐光启采用的是西方计算法,自然会遭到传统力量的反对,因此崇祯提出“西法不妨于兼收,诸家务取而参合”。但实际上由于各家观点差距较大,最终各行其是,主要形成了徐光启的西局、钦天监的大统、魏文魁的东局分布编修历书,史称“明末历争”。其中,魏文魁本是布衣,他全力攻击“西法”,一时也颇有影响,于是被任命编修历书。
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拨人马各自修历,又各不相让,都说自己的最准确,那么最朴素的办法就是让他们预测交食时间。根据《明史》记载,八次预测中西洋历法全部胜出,自然是最为精准、最为先进的历书,将中国传统历法远远甩在了身后。然而,保存的明清版本相关书籍显示,以汤若望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别有用心地篡改了历史,接下来以被“遗漏"的交食——崇祯七年三月(1634年)日食预测为例。
崇祯七年三月日食
崇祯七年三月的日食,是当时北京可见的最大食分日食,按理说是检验各家历法准不准确的试金石,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清代时刊行的《西洋新法历书》却没有记载。
清朝之后,汤若望将《崇祯历书》进行了删改,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都包含《治历缘起》、《古今交食考》等内容。其中,明代《治历缘起》有12卷,清代的只有8卷。
明代版《治历缘起》中,礼部尚书李康先奏报“京师顺天府见食六分二秒”等。当时,徐光启于1633年去世,李天经一时没有到任,导致西局无人管理,后来拖到交食前不到一个月,才由罗雅谷、汤若望推算完成,李康先奏报给崇祯。
清代版《治历缘起》中,没有崇祯七年三月交食的记录。不过,其中记载的崇祯圣旨说到:“日食初亏、复圆时刻方向皆与大统历合,其食甚时刻及分数,魏文魁所推为合,既互有合处,端绪可寻,速着催李天经到京,会同悉心讲究,仍临期详加测验,务求画一,以裨历法。魏文魁即着详叩具奏,钦此。”原文没有说明崇祯针对的是哪一次日食,没头没脑的一句话,但根据前后文推算,如今学者确定其讲述的崇祯七年日食。
根据《明史》记载,崇祯年间的中国传统天文历书,和传教士参与编写的《崇祯历书》前后有过八次预测交食的较量,结果是西洋历法八次全胜,分别在1629年、1631年、1634年(当年两次交食,还有一次此书没有记载)、1635年(两次)、1636年、1637年、1643年,每一次都是“与天密合”,中国传统天文学方法则全军覆没。
自《明史》以来,人们对此更是深信不疑,坚信明朝晚期中国天文学已经大幅度落后于西方。然而,中科院学者考证却指出,并非中国传统天文学一败涂地,而是西方传教士使用了“不光彩”的手段,别有用心地篡改了一段历史,所以西洋历法才会次次“与天密合”。
明末历争起因
由于天体运动会有细微改变,如果历书一直不变的话,数百年下来累积的误差就越来越大,因此古代王朝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修历。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历代对历法要求越来越高,“汉以前差以日计,唐以前差以时计,宋元以来差以刻计”,到明代试图实现“差以分计”。
明朝末年,为了解决《大统历》中对交食(日食、月食等)预报经常失误的问题,于是在1629年(崇祯二年)徐光启申请改革历法。不过,徐光启采用的是西方计算法,自然会遭到传统力量的反对,因此崇祯提出“西法不妨于兼收,诸家务取而参合”。但实际上由于各家观点差距较大,最终各行其是,主要形成了徐光启的西局、钦天监的大统、魏文魁的东局分布编修历书,史称“明末历争”。其中,魏文魁本是布衣,他全力攻击“西法”,一时也颇有影响,于是被任命编修历书。
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拨人马各自修历,又各不相让,都说自己的最准确,那么最朴素的办法就是让他们预测交食时间。根据《明史》记载,八次预测中西洋历法全部胜出,自然是最为精准、最为先进的历书,将中国传统历法远远甩在了身后。然而,保存的明清版本相关书籍显示,以汤若望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别有用心地篡改了历史,接下来以被“遗漏"的交食——崇祯七年三月(1634年)日食预测为例。
崇祯七年三月日食
崇祯七年三月的日食,是当时北京可见的最大食分日食,按理说是检验各家历法准不准确的试金石,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清代时刊行的《西洋新法历书》却没有记载。
清朝之后,汤若望将《崇祯历书》进行了删改,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都包含《治历缘起》、《古今交食考》等内容。其中,明代《治历缘起》有12卷,清代的只有8卷。
明代版《治历缘起》中,礼部尚书李康先奏报“京师顺天府见食六分二秒”等。当时,徐光启于1633年去世,李天经一时没有到任,导致西局无人管理,后来拖到交食前不到一个月,才由罗雅谷、汤若望推算完成,李康先奏报给崇祯。
清代版《治历缘起》中,没有崇祯七年三月交食的记录。不过,其中记载的崇祯圣旨说到:“日食初亏、复圆时刻方向皆与大统历合,其食甚时刻及分数,魏文魁所推为合,既互有合处,端绪可寻,速着催李天经到京,会同悉心讲究,仍临期详加测验,务求画一,以裨历法。魏文魁即着详叩具奏,钦此。”原文没有说明崇祯针对的是哪一次日食,没头没脑的一句话,但根据前后文推算,如今学者确定其讲述的崇祯七年日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