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iphotos.baidu.com/mhlt00727/pic/item/823ee1eefa9428692cf53451.jpg?v=tbs)
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王坚解读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3(2010-04-23 16:16:58)转载标签:教育心理晰干预王坚文化 分类:血型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王坚专栏
编辑问:什么是中小学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王坚:“预警”指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及心理问题时,各级相关人员要预先发出警报,并给予及时的保护和干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就像一盏心理警示灯一样,通过收集学生的心理信息,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尽可能把他们的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
(一)建立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信息源
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主张危机干预“双轨并行”,即对预见外的突发危机进行即时及事后干预;同时通过对心理普查信息的筛选,发现高危人群并对之进行预防性事前介人干预,以减少危机发生的比率。
在这种模式下,心理普查筛出心理危机信息的可靠性就成为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因此坚持对接受心理普查的学生进行信息筛选和多种方式跟踪观察及干预,目的是相对准确地了解心理普查筛出心理危机信息的可靠性及事前预防性干预的有效性,以便正确制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危机干预的策略,有的放矢,避免事倍功半。
从应该调查和实验结果看,心理危机发生者在心理健康普查中的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得分偏高,如果心理普查时选用恰当的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且这种预见有一定的准确性。因此,充分重视和利用心理普查信息,可帮助我们筛选出部分有潜在危机的学生。
然而,心理危机发生者占心理普查筛选出的类学生人数的比例并不高,这就意味着对潜在危机进行事前干预的目标学生范围很大,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因此,怎样确定一个最合理的筛选标准,既能保证最大限度地涵盖潜在危机者,又能适应目前学生心理辅导资源不足的现实,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当我们对危机发生的诱因进行深入的分析时发现,这些学生危机发生的心理背景竟显示出明显的类型倾向,如家庭结构及功能障碍导致的早期心理创伤,恋爱关系破裂等是诱发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原因。此我们在进行危机信息筛选时,可以结合高危学生的生活背景来进一步确定重点关注对象。
尽管心理普查筛选出的心理危机高危学生并不一定就会真正发生危机,但当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预防性干预后,危机的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可以确认事前预防性干预是积极有效的。大量心理危机确实具有情境性、爆发性特点,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准确预见,因此心理危机干预必须坚持“双轨制”:一方面,通过对心理普查信息的合理筛选,界定高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及时进行预防性干预,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发生率;另一方面,必须建立完善的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二者相辅相成才能真正有效地避免危机造成重大伤害性后果。
中小学校应建立四级信息源制度,以便及时、准确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做出准确、科学的判断。
1.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保证。通过科学、准确、有效的记录,可以了解个体在一段时间和空间内的重大行为。它是了解、评价个体行为的重要参考依据。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档案,就是通过对个体的生活经历的系统调查、行为分析、心理测量和诊断,在短时间内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起到教育现在,预测未来的作用。
心理健康档案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 个体发展状态,包括学习动力、兴趣、成绩、信心、机遇、人格、气质和个人对挫折的应对方式等;
②社会环境, 包括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沟通方式;对学习生活的满意度;对社会的认同度;
③人际交往,包括与同学、教师的关系和满意度;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看法和满意度;
编辑问:什么是中小学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王坚:“预警”指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及心理问题时,各级相关人员要预先发出警报,并给予及时的保护和干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就像一盏心理警示灯一样,通过收集学生的心理信息,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尽可能把他们的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
(一)建立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信息源
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主张危机干预“双轨并行”,即对预见外的突发危机进行即时及事后干预;同时通过对心理普查信息的筛选,发现高危人群并对之进行预防性事前介人干预,以减少危机发生的比率。
在这种模式下,心理普查筛出心理危机信息的可靠性就成为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因此坚持对接受心理普查的学生进行信息筛选和多种方式跟踪观察及干预,目的是相对准确地了解心理普查筛出心理危机信息的可靠性及事前预防性干预的有效性,以便正确制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危机干预的策略,有的放矢,避免事倍功半。
从应该调查和实验结果看,心理危机发生者在心理健康普查中的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得分偏高,如果心理普查时选用恰当的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且这种预见有一定的准确性。因此,充分重视和利用心理普查信息,可帮助我们筛选出部分有潜在危机的学生。
然而,心理危机发生者占心理普查筛选出的类学生人数的比例并不高,这就意味着对潜在危机进行事前干预的目标学生范围很大,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因此,怎样确定一个最合理的筛选标准,既能保证最大限度地涵盖潜在危机者,又能适应目前学生心理辅导资源不足的现实,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当我们对危机发生的诱因进行深入的分析时发现,这些学生危机发生的心理背景竟显示出明显的类型倾向,如家庭结构及功能障碍导致的早期心理创伤,恋爱关系破裂等是诱发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原因。此我们在进行危机信息筛选时,可以结合高危学生的生活背景来进一步确定重点关注对象。
尽管心理普查筛选出的心理危机高危学生并不一定就会真正发生危机,但当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预防性干预后,危机的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可以确认事前预防性干预是积极有效的。大量心理危机确实具有情境性、爆发性特点,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准确预见,因此心理危机干预必须坚持“双轨制”:一方面,通过对心理普查信息的合理筛选,界定高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及时进行预防性干预,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发生率;另一方面,必须建立完善的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二者相辅相成才能真正有效地避免危机造成重大伤害性后果。
中小学校应建立四级信息源制度,以便及时、准确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做出准确、科学的判断。
1.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保证。通过科学、准确、有效的记录,可以了解个体在一段时间和空间内的重大行为。它是了解、评价个体行为的重要参考依据。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档案,就是通过对个体的生活经历的系统调查、行为分析、心理测量和诊断,在短时间内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起到教育现在,预测未来的作用。
心理健康档案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 个体发展状态,包括学习动力、兴趣、成绩、信心、机遇、人格、气质和个人对挫折的应对方式等;
②社会环境, 包括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沟通方式;对学习生活的满意度;对社会的认同度;
③人际交往,包括与同学、教师的关系和满意度;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看法和满意度;
![](http://hiphotos.baidu.com/mhlt00727/pic/item/823ee1eefa9428692cf53451.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