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人生心理干预吧 关注:2贴子:50
  • 2回复贴,共1

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王坚解读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3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


1楼2010-08-02 11:16回复
    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王坚解读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3(2010-04-23 16:16:58)转载标签:教育心理晰干预王坚文化 分类:血型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王坚专栏
    编辑问:什么是中小学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王坚:“预警”指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及心理问题时,各级相关人员要预先发出警报,并给予及时的保护和干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就像一盏心理警示灯一样,通过收集学生的心理信息,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尽可能把他们的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
    (一)建立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信息源
    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主张危机干预“双轨并行”,即对预见外的突发危机进行即时及事后干预;同时通过对心理普查信息的筛选,发现高危人群并对之进行预防性事前介人干预,以减少危机发生的比率。
    在这种模式下,心理普查筛出心理危机信息的可靠性就成为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因此坚持对接受心理普查的学生进行信息筛选和多种方式跟踪观察及干预,目的是相对准确地了解心理普查筛出心理危机信息的可靠性及事前预防性干预的有效性,以便正确制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危机干预的策略,有的放矢,避免事倍功半。
    从应该调查和实验结果看,心理危机发生者在心理健康普查中的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得分偏高,如果心理普查时选用恰当的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且这种预见有一定的准确性。因此,充分重视和利用心理普查信息,可帮助我们筛选出部分有潜在危机的学生。
    然而,心理危机发生者占心理普查筛选出的类学生人数的比例并不高,这就意味着对潜在危机进行事前干预的目标学生范围很大,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因此,怎样确定一个最合理的筛选标准,既能保证最大限度地涵盖潜在危机者,又能适应目前学生心理辅导资源不足的现实,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当我们对危机发生的诱因进行深入的分析时发现,这些学生危机发生的心理背景竟显示出明显的类型倾向,如家庭结构及功能障碍导致的早期心理创伤,恋爱关系破裂等是诱发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原因。此我们在进行危机信息筛选时,可以结合高危学生的生活背景来进一步确定重点关注对象。
    尽管心理普查筛选出的心理危机高危学生并不一定就会真正发生危机,但当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预防性干预后,危机的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可以确认事前预防性干预是积极有效的。大量心理危机确实具有情境性、爆发性特点,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准确预见,因此心理危机干预必须坚持“双轨制”:一方面,通过对心理普查信息的合理筛选,界定高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及时进行预防性干预,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发生率;另一方面,必须建立完善的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二者相辅相成才能真正有效地避免危机造成重大伤害性后果。
    中小学校应建立四级信息源制度,以便及时、准确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做出准确、科学的判断。
    1.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保证。通过科学、准确、有效的记录,可以了解个体在一段时间和空间内的重大行为。它是了解、评价个体行为的重要参考依据。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档案,就是通过对个体的生活经历的系统调查、行为分析、心理测量和诊断,在短时间内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起到教育现在,预测未来的作用。
    心理健康档案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 个体发展状态,包括学习动力、兴趣、成绩、信心、机遇、人格、气质和个人对挫折的应对方式等;
    ②社会环境, 包括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沟通方式;对学习生活的满意度;对社会的认同度;
    ③人际交往,包括与同学、教师的关系和满意度;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看法和满意度;
    


    2楼2010-08-02 11:41
    回复

      ④负性情绪指标,包括负性情绪类型、强烈程度、持续时间、排解方式、刺激源以及躯体症状。
      2、建立教师信息源。教师信息源的建立就是通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交往、情感方面、家庭方面、学习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非常重视班主任的工作,要求班主任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指导能力及把握问题的敏锐力。任课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及情感变化。学校应该明文规定任课教师必须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日程,要求任课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成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一项指标,同时学校还应规定,对于不能恰当解决的学生问题要及时上报与沟通,避免贻误时机。这就要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相互配合做好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
      3.建立年级、教研组、科室领导信息源。这是根据教师上课时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上课状态,再结合其他教师的反应情况进行信息的整合处理,从而准确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以便及时调动相关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处于危机情况的学生最需要的是周围人的支持与理解,一般处理危机情况需要的是:先表达对其状态的理解与认同,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得到其信任;然后与其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或向其最信任的人转介,或向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人员、机构转介,给予有效的干预。在问题处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护当事人,遵守保密原则,及时通报家长及有关人员,给予看护。
      4.建立家庭信息源,一是与家长建立联系,互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二是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如社会背景、经济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代际关系等。其中家庭氛同和人际关系对子女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的影响非常大,大量资料表明:父母不和、离婚、分居、父母与子女的代沟冲突都会造成学生情感、人格的失调及人际关系的不良,最终阻碍或扭曲他们的身心发展,从而诱发学生心理危机。因此家庭信息源是学校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重要方面。
      结合上述几种信息源的材料,不断完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便能够进一步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构建中小学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1、心理危机预警管理体系
      学校要加强组织领导,领导牵头,健全机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政教处(德育处)、教务处以及相关教师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制定心理援助应对预案规划、明确部门及教师职责,规范辅导行为和方法等工作。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政教处(德育处),由政教处(德育处)负责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和实施工作。
      学校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辅导小组、心理咨询室)。由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值班,做好对震后创伤高危学生群体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化解心理创伤,消除灾害留下的心理阴影;为来访者开展积极心理重建,形成更加积极的心理结构和功能;为教师、家长提供心理援助信息,指导他们改善心理援助的方法和策略。
      2 、实施学生心理异常情况报告制度
      当学生出现心理异常情况或心理危机时,要迅速及时报告才能有效地干预和处理。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异常和危机报告制度。在校内发现有学生出现任何心理危机、心理异常或突发事件时,任何人都应立即报告班主任;班主任应立即报告德育处(或校心理辅导中心)以及医务室;德育处(或校心理辅导中心)应立即报告校级主管领导。如情况危急,任何人都应立即上报校级主管领导。
      一级是各班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监护,是距离学生最近和最容易了解学生情况,能给予学生最及时的保护;
      二级是各年级组、教研组、学校科室领导的监护,对所管理范围内学生的整体状况进行把握,容易调动各种力量给学生以及时的干预;
      


      3楼2010-08-02 11: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