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是一部西汉刘向整理的战国时期国别史料汇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代纵横家的谋略和论辩之辞。 当时的纵横家,比较著名的有公孙衍、张仪、苏秦、虞卿等人,他们对外交游说之术非常重视。为了切磋说动国君的技艺,展现自己的谋略和外交才能,他们不断地收集历史资料,并把自己在各国间从事的外交活动记录下来用以反思,有的甚至还亲自拟作,以练习雄辩的技能。《战国策》中的大多数文章就是这样产生的。 西汉末年,光禄大夫刘向奉诏校书,见到了皇家图书馆中许多记载纵横家说辞的写本,内容庞杂,体例不一,文字也错乱难读。刘向便对其进行校正、删减和补充,最后采用国别体,分为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魏、中山十二国,将其编撰成书,共三十三卷,取名为《战国策》。 就内容来说,《战国策》有着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它向世人展现了战国时代的社会状况。 从思想来说,书中对忧国爱民、破旧立新、重用贤人等思想进行了赞颂,这是值得继承的。比如,王斗当面讽刺齐宣王好马、好狗、好酒、好色,唯独不好有才能的人,更不懂得忧国爱民。齐宣王听后顿时悔悟,任命了有才能的人就任官职,齐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又如,赵武灵王勇于冲破赵国贵族集团的重重阻力,弃旧图新,实行了“胡服骑射”,赵国实力由此强盛。这种“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的改革思想,至今仍值得肯定。 特别要指出的是,《战国策》中的语言论辩艺术,对今天我们辩论、演讲、谈话以及回答他人提问仍有借鉴价值。 首先,言语有气势,善用铺张。 铺张,即把事物各个方面尽可能全面而广泛地论列陈述。无论是演讲还是辩论,言语表达全面缜密、有自信、有气势,会让对方知道你是有备而来,不敢稍加怠慢,从而加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战国策·秦策一》记载了苏秦游说秦惠王的话:“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段话用词华丽,颇具气势,充分显示出苏秦对秦国各方面情况有着详细的研究和透彻的了解,从而增强听者对他的信任和好感。 其次,恰当地引史据典。 言论讲究有理有据,一个人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人物和事例作为论据,并信手拈来古代的经典名句作为道理,不仅可以使自己的言辞更具说服力和真理性,同时可以展现自己渊博的才学和谦谦君子的风范。据统计,《战国策》中引用古人的事迹达143次,引用《诗经》《周易》《尚书》《春秋》等典籍中的句子也随处可见。这些名句和俗语很容易被听者理解和接受,在效果上起到了以一当十的作用。 第三,巧妙运用意深趣浓的寓言。 寓言,就是用假托故事或以物拟人的手法,使人从中获得启示。《战国策·燕策二》中记载赵惠王将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阻止惠王出兵,惠王对苏代的劝说必存戒心,这为苏代的劝谏设下障碍。若直言相劝,恐难以消除惠王的防备之心,甚至可能被当作敌人对待。于是苏代以“鹬蚌相争,渔者得利”的寓言,形容燕、赵和秦三国的关系,让惠王思考其中的道理:攻打燕国对赵国百害而无一利,最终燕赵只会如鹬蚌一样落入渔父强秦之手。惠王听后放弃了出兵的念头。 最后,善于用形象的比喻去说明道理。 有些道理直接阐述,难以把问题讲明白,而借助打比方则既提高了言语的表达效果,又便于对方的理解。《战国策·楚策四》中记载楚襄王不听庄辛劝告,亲信小人,结果遭到了秦国的连年进攻,兵败地削。情急之下他又问庄辛如何是好。庄辛则用蜻蛉、黄雀、天鹅自以为没有忧患却终遭杀身之祸来作比喻,意在强调国君不应丧失警惕,而要励精图治才能保邦兴国,若一味贪图享乐和安逸必将身死国破的道理。三个比喻由小而大,步步紧逼,顷襄王听后“颜色变作,身体战栗”,其明理设喻之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