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附的二班吧 关注:44贴子:1,590
  • 2回复贴,共1

《清欢》读后感 许天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清欢》读后感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开篇就是苏轼的词。不过何为清欢,几乎难以解释。作者只说是“清淡的欢愉”。
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到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不讲究物质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位。我十分向往那样的境界。生活在城市中,一天到晚充满了喧嚣、弥漫着浮躁,没有片刻纯然的心静。俗世中已然没有了清欢,而要找到清欢就更难了。当一个人以浊为欢的时候,就很难体会到生命清明的滋味。但现代社会毕竟不是苏轼时代的春日山野。
    我放假都会回到老家长兴的山中住几天,因为我喜欢那种宁静。从早到晚只有清脆的鸟叫声,茶杯中的茶叶则是刚刚从山里采下来的,连晚饭的笋也是从山上挖下来的。他们做的汤很淡,细细品味才能感觉到菜的味道。我想那必定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了。而他们可能不知道城市里的饭菜要放多少味精和盐,虽然味道很浓,但吃了几口就会觉得腻。在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是杳不可得的。
    可又回到城市,还是没有改变。回想起陶渊明隐居到山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那样的恬淡与舒适。他受不了那种官场世俗,退隐山林可能是他唯一的选择。从此,便有多少文人墨客纷纷效仿,退隐山林变成了官场不得志的出路,远离世俗成为了自己清高的表现。
    其实,我认为陶渊明错了。世事污浊并不是理由,重要的是心灵之清欢。清欢之事是心灵之清欢,而身体之清欢随于心灵之清欢,心灵之清欢使身体得到放松,仿佛身临其境。我认为这才是清欢的最高境界。身临其境,仿佛远在天边。俯瞰世界之乌云,轻吮杯中之清酒。这是辉耀散华之龙心。
    引用作者的一句话,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滔滔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的滋味的人物。
    我也效仿苏轼写了一句话:心若神无世俗事,人生无尽有清欢。
                                                        许天途


IP属地:美国1楼2010-08-04 23:37回复
    很同意陶的那段,我也一直这么觉得..


    2楼2010-08-05 13: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