霏雨非烟吧 关注:175贴子:15,756
  • 11回复贴,共1

长者--余秋雨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九六三年我十六岁,高中毕业。

  高中毕业的体验是永远无法重复的。一群既可称为少年也可称为青年的人突然要为自己作出终身选择了,选择的范围又毫无限制。你说将来想做中学语文教师、图书馆管理员,或外科医生、国际海员而去报考相应的专业,周围没有人会笑你。人的一生就这么短短的个把月时间的无限制状态,今后到死也不会再有了。照理父母和老师应该来限制一下,但他们那时也正在惊喜自己培养的成果怎么转眼之间拥有了那么多可能,高兴得晕颠颠的,一般也拿不定主意。于是,在那个绝对不应该享有那么大决定权的年岁,作出了不知轻重的决定。那个夏天那么烦热又那么令人兴奋,只有树上的知了在幸灾乐祸地叫着,使很多人成年后不愿再回忆这种叫声。

  与很多男孩子一样,我照例也有两个小伙伴,一个姓丁,一个姓张,成绩都很好,相信只要自己愿意,任何一所大学都考得上。一天在操场边上商议,现在报考的大学分三类,一类为理工科,二类为医科,三类为文科,我们三人如果各报一类,二十年后一起周游世界,走到哪里都没有不懂的事情了,那该多痛快!

  这个想法很吸引人,立即通过,而且决定,一定要选每一类里最好(也就是最难考)的学校。那么,三类怎么分工呢?用三张小纸写上号码,折成小球往上抛,抓阄。丁抓到了第一类,很快打听明白,最好的是清华大学;张抓到了第二类,经过衡量也作出了决定,当时最难考的医科是第二军医大学;我抓到了第三类,可恨的文科,该选哪个大学呢?三个人都苦恼开了。

  肯定不能考名牌大学的中文系。为什么三个人如此快速地一起作出这种判断,现在回想起来还不大能够理解。大概是觉得中文系里闹不出一个极有意思的工作,或者是觉得我们在中学早已把《离骚》、《论语》和几十篇古文背得滚瓜烂熟,难道到大学里再去做这种令人厌烦的事?张同学说:“我刚读过郭沫若的自传,连他也没有上过中文系!”丁同学说:“巴金也没有。”

  那天的初步意向,我应该报考外文系,至于哪个大学的外文系最好,还要分头打听。

  但第二天发生了一件事情。班主任孙老师把我找去了,他身边站着一位我不认识的瘦瘦的老师,自我介绍是上海戏剧学院来的。“我们学院要以最高的要求招收戏剧文学系的一个班,现在已有几千人报名,只招三十名,但我们还怕遗漏了最好的,听说你在全市作文比赛中得了大奖……”

  没等他说完我就急着问:“那你们是不是今年全国文科大学中最难考的?”

  “还没有作这种排列。”老师说,“你知道郭沫若先生吧?”

  “知道。”我回答,心想昨天张同学才提起过他。

  “郭沫若以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身份兼任了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他在这个大学高年级里发现了一个能写剧本的高才生,立即决定中止他的学业,转到我们学院来读书。”

  “你是说,连中国科学院院长也认为,科学技术没有戏剧文学重要?”我的班主任孙老师惊讶地问。

  “我可没有这么说。”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合蓄地笑了一下,“但是科技大学的这位高年级学生只能进入我们的一年级,还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如果你来报考,”他把脸转向我,“他是你的竞争对手。”

  我的脑子开始有点发呆,他又丢过来一句:“你的竞争对手还有巴金的女儿。”

  果然还有巴金!昨天我们刚刚说郭沫若和巴金没读过中文系,没想到他们两位不约而同地把学生和子女托付给了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怎么能怀疑这两位长者的判断?我当即下了报考的决心。

  戏剧学院是提前考试,一共考了九场,真把人累死。还没有等到发榜,全国高校统考开始了,我当然还应该参加。统考的第一志愿填了军事外语学院,因为听说这个学校毕业后能做外交武官、情报人员,这对一个男孩子来说太刺激了。

  不久传来消息,两校都录取了我,戏剧学院抢先一步,拿走了我的档案。军事学院一位姓刘的军官坐在我家里不走了,反复给我父母说,我的英语成绩在今年考生中是第一名,学校决定非要我不可,现在唯一的办法是让我和家长到市招生委员会吵,把档案抢回来。



1楼2006-02-22 12:16回复
    禅者不要动不动就喊别人是垃圾.这样不好
    年少疏狂不是问题.有自己的观点也不是问题
    不过,把自己不喜欢的就一概贬为垃圾,就有点问题了
    存在即合理.这句话不知道你听过没有.
    完美的事物不存在,完全没有价值的事物,也不会有长期存在的可能
    既然存在了,就有存在的理由.就算要消亡,也是在它终于无法自我完善之后的事情.


    15楼2006-02-22 21:58
    回复
      我十几岁的时候,开始接触余秋雨.对当时的我来说,他是十分及时的.不仅是文学上的启蒙,更让我了解了,人该以怎样的角度和观点以及胸襟看待问题.当时我真的很喜欢他.可以单凭几段文字就认出他的文章.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我全都有.

      直到上大学,霜冷长河出版.他的文字和态度让我迷惑.他不是文化苦旅里,那个宽容的长者了."与谬误对话,可以获得谬误.与无聊对话,只能收获无聊"
      但他明显的言行不一,让我很郁闷且失望.就如同看到我尊敬的长者,做出令我无法尊敬的事.我也不能接受他过分亲近媒体.以及他对待有些事物的态度.霜冷长河,是我最后买而且看的秋雨散文.
      但是,我闲时依然喜欢翻看山居笔记,文化苦旅.喜欢笔墨祭,遥远的决响,这里真安静,家住龙华......
      这些文字,大概我一生都看不厌了.


      17楼2006-02-22 22:06
      回复
        美的好的,我们可以去喜欢去接受,不好的我们也可以不去理会 
        又何必那么偏激? 
         
         
        水流兄这句话,我看这就舒服
        有水的味道.
        偏激的言语如火,是会烧人的.


        19楼2006-02-22 22:08
        回复
          笔误,笔误拉
          我"烧"糊涂了,哈哈


          21楼2006-02-22 22:27
          回复
            就算最爱的后主,也不是所有词我都喜欢的
            比如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我就看着不爽的很.
            可是,只要他还有浪淘沙,还有虞美人
            就足够令我喜欢他。
            并且继续喜欢下去。
            无论他被人称作亡国之君。或者职责言行不一没有勇气昏庸懦弱以及其他

            对后主尚且如此,况秋雨哉


            22楼2006-02-22 22:30
            回复
              他的商业风气也是我所不喜的
              如果我十几岁的时候没有看过他的散文,也许我现在也会对他的商业化不屑一顾,顺便不屑看他的文字
              只是,我忘不掉道士塔,风雨天一阁,信客,白发苏州。。。
              那些给过我最初的感动的东西


              28楼2006-02-22 23:06
              回复
                后期作品可读性不高
                难怪你不喜
                不过,我猜测依禅者的个性,前期作品也是不会很合你口味的
                你还真是比较适合读鲁迅的文章呢
                字字像刀子。句句是檄文


                30楼2006-02-22 23:27
                回复
                  因为我是个纯粹的北方人,所以对上海人那篇文章,没有太多的认识
                  体会不到.


                  35楼2006-02-23 09:24
                  回复
                    禅者像团火
                    到处烧呢
                    只是,我想你能理解,自己的观点的阐述,不是以贬低别人来实现的
                    水无常形,但比火更有效


                    39楼2006-02-23 13:40
                    回复
                      那你对他火爆一时的"历史问题",还有他对媒体的过分亲近,过分商业化,怎么看呢?
                      无所谓么?


                      45楼2006-02-24 15:39
                      回复
                        鼓掌,再鼓掌!


                        52楼2006-02-24 22: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