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看到过有人质疑这个词是日语,然后上纲上线。所以趁着时间早先科普一下。
“追放”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下》:“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 赵岐注:“今之与杨墨辩争道者,譬如追放逸之豕豚。”后以“追放”指追逐放逸之兽。这里“杨”和“墨”是并列的,而我们都知道“墨”指的墨家学说,那么“杨”自然也是指一种思想流派。《孟子》里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和杨、墨两家的人辩论,就好像追逐那山里的小野猪一样。”
那么这个“杨家”到底是哪一家呢?所谓“杨家”,又叫“杨朱之学”。杨朱,字子居,中国战国时期魏国(一说秦国)人。中国战国初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杨朱主张“贵己” 、“重生”、 “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见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至于为什么是“散见”,一是因为杨朱的理论同时遭到了庄子和孟子的攻击,使得之后的学者望而却步;二是经过了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杨朱之学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
能够得到同时代大佬们的“青睐”,说明杨朱之学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意思是说人们如果不跟随杨家就跟随墨家,可见当时杨子的学说是十分风行的。
言归正传,“追放”这个词出现的整个语境是下面这样的: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笠,又从而招之。这里孟子是在说,逃离墨子一派的,一定归向杨朱一派;逃离杨朱一派的,一定归向儒家一派。只要他回归,接受他就算完了。今天同杨、墨两家辩论的人,好像追逐走失的猪一般——已经送回猪圈了,还要把它的脚给绊住。所以最开始“追放”是用来形容追赶逃跑的动物的。
说到这里,我要给考据的同行捉刀一下。有人说“追放”是“追逐放逸之兽”,要作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去理解。这其实是划分语法成分的时候出现了失误,“追放”这个词在中文里本身只有“追逐放逸”的意思,准确来讲算一个词组或者短语;至于后面的宾语是视实际情况而定的。
由此引出来本帖真正要讨论的问题:“少女前线2:追放”里的“追放”具体是什么意思。
“追放”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下》:“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 赵岐注:“今之与杨墨辩争道者,譬如追放逸之豕豚。”后以“追放”指追逐放逸之兽。这里“杨”和“墨”是并列的,而我们都知道“墨”指的墨家学说,那么“杨”自然也是指一种思想流派。《孟子》里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和杨、墨两家的人辩论,就好像追逐那山里的小野猪一样。”
那么这个“杨家”到底是哪一家呢?所谓“杨家”,又叫“杨朱之学”。杨朱,字子居,中国战国时期魏国(一说秦国)人。中国战国初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杨朱主张“贵己” 、“重生”、 “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见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至于为什么是“散见”,一是因为杨朱的理论同时遭到了庄子和孟子的攻击,使得之后的学者望而却步;二是经过了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杨朱之学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
能够得到同时代大佬们的“青睐”,说明杨朱之学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意思是说人们如果不跟随杨家就跟随墨家,可见当时杨子的学说是十分风行的。
言归正传,“追放”这个词出现的整个语境是下面这样的: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笠,又从而招之。这里孟子是在说,逃离墨子一派的,一定归向杨朱一派;逃离杨朱一派的,一定归向儒家一派。只要他回归,接受他就算完了。今天同杨、墨两家辩论的人,好像追逐走失的猪一般——已经送回猪圈了,还要把它的脚给绊住。所以最开始“追放”是用来形容追赶逃跑的动物的。
说到这里,我要给考据的同行捉刀一下。有人说“追放”是“追逐放逸之兽”,要作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去理解。这其实是划分语法成分的时候出现了失误,“追放”这个词在中文里本身只有“追逐放逸”的意思,准确来讲算一个词组或者短语;至于后面的宾语是视实际情况而定的。
由此引出来本帖真正要讨论的问题:“少女前线2:追放”里的“追放”具体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