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论
前东欧足球应该被列为足球史中一个有特殊价值的独立范畴。自1952年匈牙利获奥运会冠
军开始,到1988年苏联获欧锦赛亚军和奥运会冠军为止,历时36年。
所谓的前东欧足球,主要包括: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以下简称:捷克)、匈牙利、保加
利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波兰、东德八个国家。 在这36年其间,他们两次获得世界
杯亚军(1954年匈牙利, 1962年捷克);两次获得欧锦赛冠军(1960年苏联,1976年捷克
);五次获得欧锦赛亚军(1964/1972/1988年苏联, 1960/1968年南斯拉夫);九次获得
奥运会冠军(1952/ 1964/ 1968年匈牙利,1956/1988年苏联,1960年南斯拉夫,1972年
波兰, 1976年东德,1980年捷克)。虽然那些年由于奥运会对职业球员的排斥,而使得奥
运会足球金牌含有一定的水份,但前东欧足球队能从1952年至1980年连续保持七届长达
28年的冠军,也当属来之不易。
前东欧足球的成绩表明,至少在70年代中期以前,东欧足球是国际足坛一股颇具实力的力
量。但是,在70年代末期,特别是进入80 年代以后,随着西欧和南美足球职业化的深入
,东欧足球的“专业化”发展模式开始落伍了。
【两大战术阵营】
前东欧足球总体的特点是:球员技术简练实用,基本功扎实,体力和速度上佳,战术上追
求稳固防守,快速推进。在这个总体的一致性之下,前东欧足球也存在两大战术阵营。
二、球队介绍
一是以苏联、捷克和东德为代表的力量型。
这三个队的球员普遍身材条件出色,敢于硬碰硬地冲撞,基本技术娴熟,技术动作规范,
战术上讲求充分利用球场的宽度和纵深,球员忠实执行战术安排,鲜有即兴发挥,后卫与
前锋直接对话,以中长传为主,快速通过中场,常运用45度角的斜吊发起冲击,球员头球
能力较好,主要采取边路进攻手段。这种战术特色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康斯坦丁流派,是
由苏联莫斯科体育学院的尼古拉·康斯坦丁教授所建立的一整套理论基础。
二是以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为代表的技巧型
这四个队的球员技术细腻,脚下功夫出色,常有即兴发挥,善于短传推进,中场的协调组
织起很重要的作用,讲求攻防节奏,进攻中以中路和两肋的短传渗透为主,在拥有技术出
众的球星时甚至常依赖个别球星的盘带突破作为进攻的主要手段,防守方面稍逊于上述力
量型的队伍。这种战术特色在历史上被称为:迪纳摩流派,或匈牙利派,是由前东欧的几
个迪纳摩球队组成的“迪纳摩”互助联盟从实践中发展而来。其中也包括了苏联和东德的
四支迪纳摩队。
波兰是介于上述两种类型之间的一支球队,该队战术打法更为灵活多样,但比上述两类更
讲求边路进攻的运用,而且往往是在边路一直打到底线附近传中。波兰足球的另一个十分
突出的特点是始终注重高大中后卫的插上助攻,这与其他东欧球队以边后卫助攻有非常明
显的区别。
以上这些分法只是相对概念,并不意味着所谓力量型的球队中没有技巧型的球员,也不意
味着技巧型的球队完全不使用力量型的打法。
前苏联足球简介
苏联队在前东欧足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并不源自于他们所取得的绝对成绩,而是
更多的因为苏联的战术意识、训练方法和顶尖球员对其他东欧国家,甚至欧洲其他国家足
球的影响力。
苏联队有三次高峰期。第一次是60年代初期,以雅辛压阵,后防线上还有当时著名的中后
卫奥斯特洛夫斯基、铲球十分凶狠的杜宾斯基,中场有贝利十分欣赏的耐托和后来的贝绍
维茨,前锋以卡内夫斯基和梅斯基奇为箭头,其中卡内夫斯基是1960年第一届欧锦赛的最
佳球员。他们一举夺得了1960年第一届欧锦赛的冠军,从而代表了整个60年代的苏联足球
。在六十年代中后期,中场球员切斯连科也曾蜚声足坛,他在苏联足球史上享有重要的地
前东欧足球应该被列为足球史中一个有特殊价值的独立范畴。自1952年匈牙利获奥运会冠
军开始,到1988年苏联获欧锦赛亚军和奥运会冠军为止,历时36年。
所谓的前东欧足球,主要包括: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以下简称:捷克)、匈牙利、保加
利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波兰、东德八个国家。 在这36年其间,他们两次获得世界
杯亚军(1954年匈牙利, 1962年捷克);两次获得欧锦赛冠军(1960年苏联,1976年捷克
);五次获得欧锦赛亚军(1964/1972/1988年苏联, 1960/1968年南斯拉夫);九次获得
奥运会冠军(1952/ 1964/ 1968年匈牙利,1956/1988年苏联,1960年南斯拉夫,1972年
波兰, 1976年东德,1980年捷克)。虽然那些年由于奥运会对职业球员的排斥,而使得奥
运会足球金牌含有一定的水份,但前东欧足球队能从1952年至1980年连续保持七届长达
28年的冠军,也当属来之不易。
前东欧足球的成绩表明,至少在70年代中期以前,东欧足球是国际足坛一股颇具实力的力
量。但是,在70年代末期,特别是进入80 年代以后,随着西欧和南美足球职业化的深入
,东欧足球的“专业化”发展模式开始落伍了。
【两大战术阵营】
前东欧足球总体的特点是:球员技术简练实用,基本功扎实,体力和速度上佳,战术上追
求稳固防守,快速推进。在这个总体的一致性之下,前东欧足球也存在两大战术阵营。
二、球队介绍
一是以苏联、捷克和东德为代表的力量型。
这三个队的球员普遍身材条件出色,敢于硬碰硬地冲撞,基本技术娴熟,技术动作规范,
战术上讲求充分利用球场的宽度和纵深,球员忠实执行战术安排,鲜有即兴发挥,后卫与
前锋直接对话,以中长传为主,快速通过中场,常运用45度角的斜吊发起冲击,球员头球
能力较好,主要采取边路进攻手段。这种战术特色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康斯坦丁流派,是
由苏联莫斯科体育学院的尼古拉·康斯坦丁教授所建立的一整套理论基础。
二是以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为代表的技巧型
这四个队的球员技术细腻,脚下功夫出色,常有即兴发挥,善于短传推进,中场的协调组
织起很重要的作用,讲求攻防节奏,进攻中以中路和两肋的短传渗透为主,在拥有技术出
众的球星时甚至常依赖个别球星的盘带突破作为进攻的主要手段,防守方面稍逊于上述力
量型的队伍。这种战术特色在历史上被称为:迪纳摩流派,或匈牙利派,是由前东欧的几
个迪纳摩球队组成的“迪纳摩”互助联盟从实践中发展而来。其中也包括了苏联和东德的
四支迪纳摩队。
波兰是介于上述两种类型之间的一支球队,该队战术打法更为灵活多样,但比上述两类更
讲求边路进攻的运用,而且往往是在边路一直打到底线附近传中。波兰足球的另一个十分
突出的特点是始终注重高大中后卫的插上助攻,这与其他东欧球队以边后卫助攻有非常明
显的区别。
以上这些分法只是相对概念,并不意味着所谓力量型的球队中没有技巧型的球员,也不意
味着技巧型的球队完全不使用力量型的打法。
前苏联足球简介
苏联队在前东欧足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并不源自于他们所取得的绝对成绩,而是
更多的因为苏联的战术意识、训练方法和顶尖球员对其他东欧国家,甚至欧洲其他国家足
球的影响力。
苏联队有三次高峰期。第一次是60年代初期,以雅辛压阵,后防线上还有当时著名的中后
卫奥斯特洛夫斯基、铲球十分凶狠的杜宾斯基,中场有贝利十分欣赏的耐托和后来的贝绍
维茨,前锋以卡内夫斯基和梅斯基奇为箭头,其中卡内夫斯基是1960年第一届欧锦赛的最
佳球员。他们一举夺得了1960年第一届欧锦赛的冠军,从而代表了整个60年代的苏联足球
。在六十年代中后期,中场球员切斯连科也曾蜚声足坛,他在苏联足球史上享有重要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