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2015年5月联合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公告 2015年 第32号)。其中对中国的哺乳动物及鸟类的致危因素进行了科学而详细的分析。
本评估分为 5 个课题组,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承担。第 1 课题组负责中国脊椎物种红色名录总体设计和哺乳类红色名录编研,第 2 课题组负责鸟类红色名录编研,第 3 课题组负责爬行类红色名录编研,第 4 课题组负责两栖类红色名录编研,第 5 课题组负责内陆鱼类红色名录编研。本次评估共有 213 位专家参与,并组建了顾问委员会、核心专家组、工作组和咨询专家库。顾问委员会由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陈宜瑜院士、中国科学院张亚平院士、环境保护部金鉴明院士、东北林业大学马建章院士和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院士组成。顾问委员会对整个评估过程进行指导。核心专家组共 31 人,对红色名录评估的方法、标准使用、数— 13 —据来源等重要科学问题进行界定,讨论审核有关物种的受威胁等级,听取评估进展汇报并指导下一步工作。工作组共 33人,在核心专家组的指导下,负责按照预订的红色名录判定规程开展工作,包括资料收集与整理、红色名录初步判定、与通讯评审专家的联络和通讯函评结果的汇总。每个课题组在全国范围选取了咨询专家,建立了咨询专家库。各咨询专家参加了红色名录的通讯函评和会议评审。
本次评估的信息来源主要有标本数据、文献数据和专家咨询。标本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和各高等院校标本馆以及地方自然博物馆的标本数据。根据标本数据,利用 GIS技术获得脊椎动物的占有面积和分布范围等信息,作为红色名录评估的重要基础数据。文献也是本次评估的主要信息来源。文献主要涉及新种发现、物种分布、生态、保护及资源利用等方面。此外,专家咨询也为本次评估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相关领域的专家结合自身知识和研究成果,查阅参考文献,提供了其研究领域内物种最新信息,包括物种分类信息、种群数量和趋势、野外生境状况、威胁因素、利用状况和保护现状等。信息收集截止于 2015 年 3 月 31 日。整理、归纳上述数据之后,建立了文献数据库,形成了最初的《中国脊椎动物物种信息表》。信息表包括物种评估所— 15 —需的系统分类、地理区系、种群、分布、野外生境状况、物种利用价值、濒危状况和原因分析、保护和繁育、威胁因素,利用方式和保护现状等方面的信息。
————关键性的评估结论————
分析结果显示,造成中国鸟类致危的因素较多,其中由于森林砍伐和替代种植经济林、湿地围垦等原因引起的“栖息地退化和丧失”名列受威鸟类致危因子之首,是 118 种受威胁鸟类的主要威胁因子,占所有受威胁鸟类致危因子的80.8%。野外捕捉鸟类食用、贸易、笼鸟饲养等捕猎对鸟类影响非常— 33 —大,有45种(占 38.8%)鸟类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的捕猎,列受威胁鸟类致危因子的第二位。建坝、旅游等人类活动对41种(占 28.1%)鸟类的生存影响较大,列受威胁鸟类致危因子的第三位。“疫病”“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生物入侵”对 7 种(4.8%)受威胁鸟类造成严重影响。说明目前中国鸟类的濒危主要是各种人类活动造成的。
对哺乳动物受威胁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有126种受威胁哺乳动物的最主要威胁因子是“人类过度利用”,占所有致危因子的32%,为致危因子之首。“生境丧失”和“人类干扰” 分别名列受威胁哺乳动物致危因子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别占所有致危因子的25%和20%。在哺乳动物的所有致危因子中,“自然灾害”“火灾”“毒杀”“污染”“疾病”“意外死亡”“物种 入侵”和“未知”占的比例均在4%以下,说明人类活动是目前中 国哺乳动物致危的主要因子,而物种本身的进化原因对物种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本评估分为 5 个课题组,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承担。第 1 课题组负责中国脊椎物种红色名录总体设计和哺乳类红色名录编研,第 2 课题组负责鸟类红色名录编研,第 3 课题组负责爬行类红色名录编研,第 4 课题组负责两栖类红色名录编研,第 5 课题组负责内陆鱼类红色名录编研。本次评估共有 213 位专家参与,并组建了顾问委员会、核心专家组、工作组和咨询专家库。顾问委员会由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陈宜瑜院士、中国科学院张亚平院士、环境保护部金鉴明院士、东北林业大学马建章院士和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院士组成。顾问委员会对整个评估过程进行指导。核心专家组共 31 人,对红色名录评估的方法、标准使用、数— 13 —据来源等重要科学问题进行界定,讨论审核有关物种的受威胁等级,听取评估进展汇报并指导下一步工作。工作组共 33人,在核心专家组的指导下,负责按照预订的红色名录判定规程开展工作,包括资料收集与整理、红色名录初步判定、与通讯评审专家的联络和通讯函评结果的汇总。每个课题组在全国范围选取了咨询专家,建立了咨询专家库。各咨询专家参加了红色名录的通讯函评和会议评审。
本次评估的信息来源主要有标本数据、文献数据和专家咨询。标本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和各高等院校标本馆以及地方自然博物馆的标本数据。根据标本数据,利用 GIS技术获得脊椎动物的占有面积和分布范围等信息,作为红色名录评估的重要基础数据。文献也是本次评估的主要信息来源。文献主要涉及新种发现、物种分布、生态、保护及资源利用等方面。此外,专家咨询也为本次评估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相关领域的专家结合自身知识和研究成果,查阅参考文献,提供了其研究领域内物种最新信息,包括物种分类信息、种群数量和趋势、野外生境状况、威胁因素、利用状况和保护现状等。信息收集截止于 2015 年 3 月 31 日。整理、归纳上述数据之后,建立了文献数据库,形成了最初的《中国脊椎动物物种信息表》。信息表包括物种评估所— 15 —需的系统分类、地理区系、种群、分布、野外生境状况、物种利用价值、濒危状况和原因分析、保护和繁育、威胁因素,利用方式和保护现状等方面的信息。
————关键性的评估结论————
分析结果显示,造成中国鸟类致危的因素较多,其中由于森林砍伐和替代种植经济林、湿地围垦等原因引起的“栖息地退化和丧失”名列受威鸟类致危因子之首,是 118 种受威胁鸟类的主要威胁因子,占所有受威胁鸟类致危因子的80.8%。野外捕捉鸟类食用、贸易、笼鸟饲养等捕猎对鸟类影响非常— 33 —大,有45种(占 38.8%)鸟类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的捕猎,列受威胁鸟类致危因子的第二位。建坝、旅游等人类活动对41种(占 28.1%)鸟类的生存影响较大,列受威胁鸟类致危因子的第三位。“疫病”“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生物入侵”对 7 种(4.8%)受威胁鸟类造成严重影响。说明目前中国鸟类的濒危主要是各种人类活动造成的。
对哺乳动物受威胁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有126种受威胁哺乳动物的最主要威胁因子是“人类过度利用”,占所有致危因子的32%,为致危因子之首。“生境丧失”和“人类干扰” 分别名列受威胁哺乳动物致危因子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别占所有致危因子的25%和20%。在哺乳动物的所有致危因子中,“自然灾害”“火灾”“毒杀”“污染”“疾病”“意外死亡”“物种 入侵”和“未知”占的比例均在4%以下,说明人类活动是目前中 国哺乳动物致危的主要因子,而物种本身的进化原因对物种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