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末,江苏某县中,三个男生李听风、张思海和林如枫是同班同学,也是好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学业,打乒乓球,踢足球,晚自习学校停电后一起快乐地去吃砂锅,一起去女同学家借钱吃凉粉。其乐融融,感情真挚,学习成绩也都比价好。
那个年代,大家普遍相信,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从初一开始,学子们就奋力向前,每天非常勤勉。学校规定,每天晚上三节晚自习。晚自习结束后,走读生骑车回家继续学习至深夜或者第二天早早起床背语文背英语。勤奋的住宿生就点了蜡烛在教师办公室继续学习。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读书的,大有人在。食堂的伙食,最常见的就是肥猪肉烧白菜,那味道和口感,走读生吃了要吐,可是住宿生却习以为常。校食堂主食还是蒸饭,就是自己带一个铁盒子,里面放上米和水,中午吃饭时候自己去拿。其时,学校正在争创国家重点中学,学校和师生上下同心,校规严格,学风诚朴,一切都是如此欣欣向荣。
三个好友同学都是来自于县城,家长分别都是当地国企中层及公务员。当时,体制内工资收入都比较低,而且该县经济并不好,这三个人自然不想待在老家,很想走出县城,去大城市发展。高考成绩出来后,三个同学都考上了本科。李听风被江苏南京一所211高校录取,学了经济管理。张思海被福建某知名高校本科录取,学了法律。林如枫被江苏另外一所老牌院校本科录取,学了会计学。那个年代,正值社会经济向上快速起步阶段,全日制本科含金量比较高,而且经济管理、法律金融、财会都是就业大热门。每年大学毕业生大概在90万至100万之间,不像现如今的1100万以上的毕业生数量。
在南京211高校,李听风一口气读到硕士研究生毕业。高大帅气的他,性格比较开朗柔顺,在校也有女朋友。毕业后应聘上了国内某巨头保险公司,去超大城市总部做了总裁秘书,也和大学女同学分了手,不在一个城市,自然没有希望。当时,就业的原则就是,有关系就找关系,没关系就市场化应聘,向超大城市北京上海深圳跑,省会都算不得超大城市,苏州无锡这些还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地方都算是小地方了。当时,他出差住宿的宾馆报销标准都是每晚400-500元,要知道,当时公务员本科毕业生月工资才八百多,银行职员工资加补贴到手2000元已经是高工资了。工作了三年,他攒了房子首付,可是这笔钱却被老家哥哥借去买房。脑子活,想得明白的他,通过公司内部人介绍,找了一个中层干部的女儿做了老婆。没有明说,实际上做了上门女婿。老丈人花钱全款给买了房子,每个月他从工资里还钱给老丈人。有一次,他生病在医院挂水,没有及时转钱给老丈人,老婆电话立马打过来询问为何不转款。老婆要去北京工作了,老丈人一发力将他工作也调动过去,做了一个北京分部主管,然后再随老婆回到原先的超级城市任职。近年,人到中年,快奔五了,老婆要去美国读书了,他也就带着女儿一起去陪读。在金融机构工作久了,他落下了小腿肌肉萎缩的毛病,好在福利好,能治。
张思海,一毕业就找到了江苏南京的一家号称全省排名前三的大律所。律所给了三个月的假期,让他顺利通过了律考,拿到了律师资格。从此,他就跟着主任到处跑,从助理开始成长为正职律师。干了三四年,他发现一个他无法接受的事实,主任对他的剥削太严重了。一个五万元的订单,主任能够拿了三万元去请人吃饭,再扣除所里所得,所剩无几。郁闷之下,在买了南京房子之后,他通过李听风去了李听风所在的南京保险公司,负责理赔的法律事项,落了个现时安稳。毕竟为人幽默风趣,作为本科生,他找了中科院的一位女士为妻,无奈老婆与父母有矛盾,只得将一个大房子分成两个住,没人带孩子,甚是烦恼。近年,和同学们已无联系。
林如枫,毕业后在南京国企工作了一段时间,没关系,一直都被安排到最苦最累的岗位,也无法和有背景的同事去竞争有前途的部门与岗位。通过自己的努力,他考了一个985的硕士研究生来了上海。在外企做业务,从大客户经理做到销售总监。几经跳槽,他做到销售副总,直至自己出来创业折腾。在上海,有房有车有家庭。以前在大平台上无比风光,虽然压力山大。现如今,也是草根创业,无比辛苦,中年落发严重。背靠上海,一切还有希望。
每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有8个小时以上需要工作;交通需要时间,人还需要睡眠。其实,工作占据了每个人每天主要的时间,甚至于比家人相处时间还要长。因此,工作往往和家庭分不开的。
以上三人,每一步都有抉择,涉及到所学专业、升学深造、就业地点、就业行业、岗位、家庭等诸多核心因素,相互影响,仅供各位参考。
在就业形式严峻的当下,必须先能发现真正的问题,才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希望。见仁见智,友善交流,欢迎讨论。(注:文中人物已经隐去真名,本文内容全部来自真实案例)
那个年代,大家普遍相信,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从初一开始,学子们就奋力向前,每天非常勤勉。学校规定,每天晚上三节晚自习。晚自习结束后,走读生骑车回家继续学习至深夜或者第二天早早起床背语文背英语。勤奋的住宿生就点了蜡烛在教师办公室继续学习。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读书的,大有人在。食堂的伙食,最常见的就是肥猪肉烧白菜,那味道和口感,走读生吃了要吐,可是住宿生却习以为常。校食堂主食还是蒸饭,就是自己带一个铁盒子,里面放上米和水,中午吃饭时候自己去拿。其时,学校正在争创国家重点中学,学校和师生上下同心,校规严格,学风诚朴,一切都是如此欣欣向荣。
三个好友同学都是来自于县城,家长分别都是当地国企中层及公务员。当时,体制内工资收入都比较低,而且该县经济并不好,这三个人自然不想待在老家,很想走出县城,去大城市发展。高考成绩出来后,三个同学都考上了本科。李听风被江苏南京一所211高校录取,学了经济管理。张思海被福建某知名高校本科录取,学了法律。林如枫被江苏另外一所老牌院校本科录取,学了会计学。那个年代,正值社会经济向上快速起步阶段,全日制本科含金量比较高,而且经济管理、法律金融、财会都是就业大热门。每年大学毕业生大概在90万至100万之间,不像现如今的1100万以上的毕业生数量。
在南京211高校,李听风一口气读到硕士研究生毕业。高大帅气的他,性格比较开朗柔顺,在校也有女朋友。毕业后应聘上了国内某巨头保险公司,去超大城市总部做了总裁秘书,也和大学女同学分了手,不在一个城市,自然没有希望。当时,就业的原则就是,有关系就找关系,没关系就市场化应聘,向超大城市北京上海深圳跑,省会都算不得超大城市,苏州无锡这些还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地方都算是小地方了。当时,他出差住宿的宾馆报销标准都是每晚400-500元,要知道,当时公务员本科毕业生月工资才八百多,银行职员工资加补贴到手2000元已经是高工资了。工作了三年,他攒了房子首付,可是这笔钱却被老家哥哥借去买房。脑子活,想得明白的他,通过公司内部人介绍,找了一个中层干部的女儿做了老婆。没有明说,实际上做了上门女婿。老丈人花钱全款给买了房子,每个月他从工资里还钱给老丈人。有一次,他生病在医院挂水,没有及时转钱给老丈人,老婆电话立马打过来询问为何不转款。老婆要去北京工作了,老丈人一发力将他工作也调动过去,做了一个北京分部主管,然后再随老婆回到原先的超级城市任职。近年,人到中年,快奔五了,老婆要去美国读书了,他也就带着女儿一起去陪读。在金融机构工作久了,他落下了小腿肌肉萎缩的毛病,好在福利好,能治。
张思海,一毕业就找到了江苏南京的一家号称全省排名前三的大律所。律所给了三个月的假期,让他顺利通过了律考,拿到了律师资格。从此,他就跟着主任到处跑,从助理开始成长为正职律师。干了三四年,他发现一个他无法接受的事实,主任对他的剥削太严重了。一个五万元的订单,主任能够拿了三万元去请人吃饭,再扣除所里所得,所剩无几。郁闷之下,在买了南京房子之后,他通过李听风去了李听风所在的南京保险公司,负责理赔的法律事项,落了个现时安稳。毕竟为人幽默风趣,作为本科生,他找了中科院的一位女士为妻,无奈老婆与父母有矛盾,只得将一个大房子分成两个住,没人带孩子,甚是烦恼。近年,和同学们已无联系。
林如枫,毕业后在南京国企工作了一段时间,没关系,一直都被安排到最苦最累的岗位,也无法和有背景的同事去竞争有前途的部门与岗位。通过自己的努力,他考了一个985的硕士研究生来了上海。在外企做业务,从大客户经理做到销售总监。几经跳槽,他做到销售副总,直至自己出来创业折腾。在上海,有房有车有家庭。以前在大平台上无比风光,虽然压力山大。现如今,也是草根创业,无比辛苦,中年落发严重。背靠上海,一切还有希望。
每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有8个小时以上需要工作;交通需要时间,人还需要睡眠。其实,工作占据了每个人每天主要的时间,甚至于比家人相处时间还要长。因此,工作往往和家庭分不开的。
以上三人,每一步都有抉择,涉及到所学专业、升学深造、就业地点、就业行业、岗位、家庭等诸多核心因素,相互影响,仅供各位参考。
在就业形式严峻的当下,必须先能发现真正的问题,才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希望。见仁见智,友善交流,欢迎讨论。(注:文中人物已经隐去真名,本文内容全部来自真实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