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之鬼隶:背后是明末的那场济南之屠
济南府历城县二个差役,奉知县韩承宣的命令,到外地办差,年底了才返回。途中遇到二人,穿着打扮和他们相似,说话也像同行,就去攀谈。二人自称是郡里的差役。
历城差役曰:“济南府的三班差役,我们基本都认识,没见过你们二人啊。”
二人云:“实话相告,我们是阴间城隍府的差役,这次是往泰山东岳大帝处送公文。”
历城差役问:“公文何事?”
鬼隶答云:“济南将遭到大劫,公文报的是被杀的人数。”
历城差役惊问其数。答曰:“具体不清楚,大约百万人。”
历城差役问其期。答曰“大约是大年初一。”
历城差役很害怕,就赶紧算自己的归期,发现到家时间正好是除夕,既害怕遭难,又害怕回去晚了被责罚。
鬼隶曰:“回去晚了被责罚罪小,进城遇到劫难祸大。最好赶紧远离济南,暂时不要回去入。” 历城差役听从了鬼隶的建议,没有赶回历城。
没过多久,清兵杀到,济南遭受屠城,死人百万,二个差役幸免于难。
后记:
这个故事其实说的是历史真实事件:济南之屠。
崇祯十二年,1638年9月,十多万清军在多尔衮、岳托的率领下,于9月份攻到济南。驻守济南的明朝主力部队已奉命调往德州,济南城中能打仗的仅有老弱残兵500余人和由莱州赶来增援的700多人。面对敌众我寡的严重局势,济南人民在巡按御使宋学朱的带领下,进行了长达六十多天的顽强抵抗。
崇祯十三年,1639年正月初二,济南破城,巡按御使宋学朱受伤被俘,被清兵绑在城门楼上纵火烧死,济南参政邓谦、山东布政使张秉文,也都是壮烈殉国。故事中的历城知县韩承宣,也是城破后战死。
济南被害官兵和百姓多达13万人,清军撤走时,又将济南城付之一炬,其破坏性称得上史无前例。
康熙十八年,1679年,蒲松龄完成了《聊斋志异》,这个故事实际是写了本朝的一段40年前的黑历史,而且夸大了屠城人数,从13万变成了100万。康熙初年,民间怀念前朝气氛浓厚,文字狱开始出现,此书应该也是禁书之列。清朝的文字狱在康熙朝开始发展,历经康雍乾三朝,乾隆朝最盛。
为纪念山东巡抚宋学朱和历城知县韩承宣的英勇抵抗,民众在济南建了双忠祠,康熙四十五年,人们翻修时挖出泉水,遂以祠名命名曰“双忠泉”,时任山东督学的赵申季特意作《双忠泉记》,勒石于泉旁,现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督学为宋学朱和韩承宣亲自作文,倒也看出康熙朝的文字狱还没有后来那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