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杨大洪逝世三百九十八年祭。
癸卯年七月廿四,乙亥时,诸事不宜。
两个多小时速成,没能精心打磨,在此表示抱歉😭
岁岁年年伤感时。
杨涟忆起了二十年前那晚荒诞不经的梦境。
彼时他年三十四岁,会试已是第二次落选,三十四岁的杨大洪日复一日地捧读四书集注,却似乎怎么亦悟不透它。这一年夏儿方至及笄,待字闺中,一时难以觅得佳偶;易儿尚才三岁,仍是不懂人事的年龄,经常闯进书房来打搅他的思路。那段时间他焦头烂额,寝食难安,梦亦渐渐地多起来。
那个星光疏淡的夜,他撑着手臂在书桌前小憩,窗外东风微软,为他增添一番难得的慰藉。半梦半醒之间,他恍然发觉自己置身一片迷蒙之中,目力所及惟有远处一点微弱的星火;双足浸在冰冷的水中,杨大洪撩起衣袍,脚步匆匆向前奔去。黑暗中仿佛出现了一个人影,那个人影跪坐在地上,银丝散乱,血染衣裳。而待他去寻那人的踪迹时,对方又复隐身于混沌之中,杳无踪迹,仅余远处的星火摇曳出一束明净的光。
忽而他感到小腿一阵剧痛,不自觉地跌倒在地上。他低头摸了摸自己完好无损的腿部,周围的环境却变得堪堪清晰起来。他抬起头,发现自己似乎仍然趴在书桌前,星光疏淡,烛光如豆,唯独身边飘浮着令人恶心的刺鼻气体。杨大洪从桌上撑起,被手臂压着的染血布帛映入眼帘。
“这是……”他捧起布帛,不知为何双手却止不住颤抖。布帛沾满无可名状的污秽之物,血迹亦模糊不清,但看上去勉强成字。怀着莫名的情绪,他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到一边,取出笔墨,试着誊写布帛的内容。除了第一行和最后一行实在无法辨认,剩下的倒还都能轻松认出。
那时的杨大洪亦不知为何他能一眼辨认出那些抽象的字样,只是自嘲自己与这位落难者心意相通——明明还没抄完,泪水先自模糊了眼眶。他历来习惯于与古人共情,总是那些万古流芳的往圣名贤;而这名他并不知晓姓名的落难者,却勾得他内心一阵痛楚。纵官职卑微,仍顾命于天颜;誓百死以效主,却亡于权宦之计……如果能遇到像这位落难者口中的先帝的信任和重视,那即使身受酷刑又何妨呢。那时的杨大洪这么想着。
可这与他又有什么关系呢。想到自己那不切实际的臆想,他也只能报以一声叹息。自己早已过了而立之年,浪得楚之名儒一称,却屡屡未能中第;即便中第又能如何?他历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于如今的所谓盛世亦是遥遥无期……
如此一想,他内心更添烦恼,拂袖起身,却不慎打落了一旁的烛灯。烛灯打翻的清脆声转来,杨大洪恍然从梦中惊醒,手臂因久压而酸痛,东风依旧,空气亦是如寻常一般的静谧且清幽。他抱着最后的希望向桌上扫了一眼,发现桌上空空如也。
连这点念想都不给我吗。他拭去眼角的泪水。只有空悲恨才是真的。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日子其实也很可爱。不需要担心政务繁忙和过多的人情世故,只需埋头读书,操持家中事务罢了。
当然现在这些都不需要担心了,他只向上天祈求能快些死去。
他蜷曲着自己仅剩的手指,忽而发现牢门外微弱的光线里,站着一个清瘦却挺直了脊梁的男子,似乎还正望向这边。杨涟用残缺不全的手掌将那片从身上仅有的衣料上撕下的布帛握在手心,终于还是化作一声叹息。
或许我现在……也真的在做梦吧。没有书桌,他将自己的遗书颤抖着塞进供桌的夹层,靠着供桌坐了下来。
那夜梦中的文字他一直牢记于心,如今亦是一字都未曾改。只是在落笔前,那夜的东风又仿佛拂过了他的耳畔。
即使是野蛮的屠刀,亦不能撕破刚劲的东风罢。杨涟露出一抹释怀的笑意。木已成林,东风还会归来的。
癸卯年七月廿四,乙亥时,诸事不宜。
两个多小时速成,没能精心打磨,在此表示抱歉😭
岁岁年年伤感时。
杨涟忆起了二十年前那晚荒诞不经的梦境。
彼时他年三十四岁,会试已是第二次落选,三十四岁的杨大洪日复一日地捧读四书集注,却似乎怎么亦悟不透它。这一年夏儿方至及笄,待字闺中,一时难以觅得佳偶;易儿尚才三岁,仍是不懂人事的年龄,经常闯进书房来打搅他的思路。那段时间他焦头烂额,寝食难安,梦亦渐渐地多起来。
那个星光疏淡的夜,他撑着手臂在书桌前小憩,窗外东风微软,为他增添一番难得的慰藉。半梦半醒之间,他恍然发觉自己置身一片迷蒙之中,目力所及惟有远处一点微弱的星火;双足浸在冰冷的水中,杨大洪撩起衣袍,脚步匆匆向前奔去。黑暗中仿佛出现了一个人影,那个人影跪坐在地上,银丝散乱,血染衣裳。而待他去寻那人的踪迹时,对方又复隐身于混沌之中,杳无踪迹,仅余远处的星火摇曳出一束明净的光。
忽而他感到小腿一阵剧痛,不自觉地跌倒在地上。他低头摸了摸自己完好无损的腿部,周围的环境却变得堪堪清晰起来。他抬起头,发现自己似乎仍然趴在书桌前,星光疏淡,烛光如豆,唯独身边飘浮着令人恶心的刺鼻气体。杨大洪从桌上撑起,被手臂压着的染血布帛映入眼帘。
“这是……”他捧起布帛,不知为何双手却止不住颤抖。布帛沾满无可名状的污秽之物,血迹亦模糊不清,但看上去勉强成字。怀着莫名的情绪,他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到一边,取出笔墨,试着誊写布帛的内容。除了第一行和最后一行实在无法辨认,剩下的倒还都能轻松认出。
那时的杨大洪亦不知为何他能一眼辨认出那些抽象的字样,只是自嘲自己与这位落难者心意相通——明明还没抄完,泪水先自模糊了眼眶。他历来习惯于与古人共情,总是那些万古流芳的往圣名贤;而这名他并不知晓姓名的落难者,却勾得他内心一阵痛楚。纵官职卑微,仍顾命于天颜;誓百死以效主,却亡于权宦之计……如果能遇到像这位落难者口中的先帝的信任和重视,那即使身受酷刑又何妨呢。那时的杨大洪这么想着。
可这与他又有什么关系呢。想到自己那不切实际的臆想,他也只能报以一声叹息。自己早已过了而立之年,浪得楚之名儒一称,却屡屡未能中第;即便中第又能如何?他历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于如今的所谓盛世亦是遥遥无期……
如此一想,他内心更添烦恼,拂袖起身,却不慎打落了一旁的烛灯。烛灯打翻的清脆声转来,杨大洪恍然从梦中惊醒,手臂因久压而酸痛,东风依旧,空气亦是如寻常一般的静谧且清幽。他抱着最后的希望向桌上扫了一眼,发现桌上空空如也。
连这点念想都不给我吗。他拭去眼角的泪水。只有空悲恨才是真的。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日子其实也很可爱。不需要担心政务繁忙和过多的人情世故,只需埋头读书,操持家中事务罢了。
当然现在这些都不需要担心了,他只向上天祈求能快些死去。
他蜷曲着自己仅剩的手指,忽而发现牢门外微弱的光线里,站着一个清瘦却挺直了脊梁的男子,似乎还正望向这边。杨涟用残缺不全的手掌将那片从身上仅有的衣料上撕下的布帛握在手心,终于还是化作一声叹息。
或许我现在……也真的在做梦吧。没有书桌,他将自己的遗书颤抖着塞进供桌的夹层,靠着供桌坐了下来。
那夜梦中的文字他一直牢记于心,如今亦是一字都未曾改。只是在落笔前,那夜的东风又仿佛拂过了他的耳畔。
即使是野蛮的屠刀,亦不能撕破刚劲的东风罢。杨涟露出一抹释怀的笑意。木已成林,东风还会归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