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文化吧 关注:10贴子:80
  • 5回复贴,共1

四川平武白马藏族北川羌族村寨布局与建筑形式演变研究(作者:唐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位于长江上游地区的平武白马藏族与北川羌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进步和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丰富新的内涵。特别是近10多年来,由于改善民族生存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在这两个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水电开发,民族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自然生态环境等许多方面又增加和丰富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村寨布局和建筑形式方面出现了较多的新气象。本文拟就这两个民族村寨布局和建筑形式,结合传统模式的演变,对它们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和初步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传统建筑格局
    
     平武白马藏族和北川羌族聚居区都位于长江的二级支流涪江流域,而且山水相连,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几乎完全相同,大部分是高山深谷。千百年来,在那里海拔1000~2500米的一些低山坡地和山间河谷小平坝上就生存着古老的民族———白马藏族和羌族,这两个民族的村寨布局和建筑形式,都显得风格独特,韵味悠长,值得细细品味和研讨。
    
     虽然绵阳这两支少数民族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基本相同,但其传统建筑格局的聚居择地、建材选用和建筑样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首先我们从两个民族的居住环境来看其传统村寨布局的风格。通过近三年间断的多次调查,我们发现平武白马藏族山寨主要分布在低山和中山的山原和河谷小平坝,多数集中在紧傍河谷的高地,山原上有一部分。如白马藏族乡的稿史垴村水牛家老寨,伊瓦岱惹村的檫脚寨(汉语俗称上壳子寨)和骆驼家(汉语俗称下壳子寨) 就在山原上。山原上有面积较大、坡度较缓的土地,但山原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特别是檫脚寨距河谷相对高度不下300米。其它多数白马村寨都在傍河的二、三级台地上,大小不等的平坝可供白马民族栖息、生活。如从夺补河(即白马河)与羊洞河交汇处沿夺补河上溯的焦西岗、厄里、小槽、扒西家和祥述家等老寨均是傍山脚而居,距河流很近,取水和交通相对比较方便。
    
     北川羌族的传统建筑,即名闻遐迩的石砌碉房则主要集中在半山坡。从民族传统建筑遗迹保存较好较多的青片乡考察情况来看,这里山坡坡度非常大,很多不小于50°,一般没有坡度较缓和开阔的山原。在距河谷相对高度约300米左右的陡坡上是明清时期及以前北川羌族的主要聚居之地,其山间的河谷小坝反而不是当时这个民族居地环境的首选。从尚武村的老大寨山坡现存的大量碉房遗迹就可以看出这种择地的特点。现在青片乡的茶湾、西纳、安绵、正和和杨家湾村等陡峭的半山坡上都还零星的保留着一些碉房遗迹。
    
     绵阳平武白马藏族和北川羌族是两个山水相依的山地民族,自古以来就生活在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中,木材是他们身边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取用方便,加工简单,所以他们传统的生活用品和相关生活用具都是木制品。但这两个民族的传统建筑都不是把木材作为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尤其是北川羌族的传统建筑———碉房,木材仅仅是建筑的辅助材料,主要用于室内的空间划分或间隔。
    
     一般认为,白马藏族是古代氐人的后裔,传统建筑就是史籍记载的“板屋土墙”,即《南齐书》载“氐于上平地立宫室果园仓库,无贵贱皆为板屋土墙”〔1〕。据清末的《龙安府志•土司志》记载,“番民(此处指白马藏族)所住房屋,四周筑土墙,高三丈,上树小柱,覆以松木板”。我们从白马藏族乡伊瓦岱惹村的檫脚寨和骆驼家残存的近10座“板屋土墙”房屋建筑来看,其高约3米的墙体都是泥土,还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墙体才是木料或竹编墙,屋顶是一色的杉木板。这种“板屋土墙杉板房”的用料从建筑结构的重要性来讲,“土墙”的地位当胜于木料,其实这正是体现平武白马藏族传统建筑的特色之处。



1楼2010-08-13 15:05回复
        
         羌族的传统建筑———碉房几乎完全是石头砌成。在汉代,羌人就依山居止、 “垒石为室”,用石头砌墙泥浆抹缝建房。“在北川地区,也曾经盛行用石头修建房屋,几百年前的明代,北川羌人还普遍以碉房为居室”,“从清代后期开始,北川羌人的住房逐渐发生改变,从东南到西北部,木结构房屋逐步取代碉房,成为主要的民居样式”,“在北川西北最边远的青片一带,直到二三十年前,还有很多人住在碉房里”〔2〕。在北川羌族聚居区考察中,我们还没有发现全部用石块砌成的仍在使用的房子,也没有找到一座保存完好的石砌碉房。从石砌碉房的现存遗迹观察,除了在碉房的外墙上发现有用木料做成的阳台或观望台外,其它地方很难找到使用木料的痕迹,墙体和屋面都是山上多见的石片砌筑而成。平武白马藏族现存不多的“板屋土墙”建筑大多数都是1949年以后修建的。从建筑形式来看,圈养牲畜的房屋和厕所作为附属建筑一般都建于住人房屋的侧边,这点与以前的结构略有差异。以前“所住房屋,四周筑土墙,高三丈,……中分二、三层,下层开一门,圈牛、羊,中上住人”,但现在的传统风貌——— “板屋土墙”的建筑形式没有改变。由于上部是比较轻便的小型木料或竹编墙,屋顶也是薄薄的木板,房屋的开间可以根据经济实力和需要可大可小,高度可高可低。
        
         我们对厄里老寨一座依照传统建筑形式修建、具有代表性、已有40多年历史的“板屋土墙”做了详细测绘。除去旁边的猪羊圈外,这座房子长9.28、宽8.5米,面积78.9平米,相当于现在城镇一般的两居室;整个高度是5.5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堆放粮食和杂物的地方,底层住人,室内结构布局以火房(炉)为中心,面积20.5平米。其它房间有用来酿酒的,有休息和堆物的。结合对其它几座“板屋土墙” 建筑的考察,我们发现这种建筑形式是充分拓展平面布局的开阔空间。与之相反,北川羌族的石砌碉房是充分利用空中优势,有如今天的高楼为了减少占地面积而尽可能向空中延伸。
        
         建造碉房虽然是就地取材,以石为原料,不用绘图和吊线,外部棱角依然显得整齐美观,但与建造“板屋土墙”建筑相比较,修建碉房的技术难度更大,需要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现代人的眼光来观察,碉房“不仅是羌民族居住的处所,也是他们民族的灵魂所在,是有形的资产,无形的财富”〔3〕,是民族发展历程和智慧传承的现实见证,承载着羌族独特卓越的建筑艺术精华。据青片一带的老辈人讲,北川羌人过去的碉房很多都是请茂汶地区技艺娴熟的匠人修建。北川羌族的碉房一般占地面积比较小,平面结构基本上呈方形,层数不多,一般以两层或三层居多,从下自上逐渐内收,屋顶为平台,以“木棒、树枝、茅草加泥土覆盖,或以石板、杉板等覆盖”〔4〕,也是底层圈养牲口,中层住人,上层储藏粮食。碉房每层墙上都开有一个内大外小的窗形孔(俗称“斗窗”),从外面看开孔一般不过巴掌大,但既可通风透气,也可以作为安全警戒了望之用。目前北川羌族聚居区碉房遗迹保存最多最好的在青片尚武村老大寨山坡上,我们调查时发现在杂草和树丛中尚存数十处碉房遗迹,有的还颇有气势。当地向导告诉我们,最高处的那座碉房是当时最气派和最高大的,共有5层,但现在仅存3层〔5〕。我们也对尚武村老大寨的一座碉房遗存作了简单的平面测绘。这座碉房靠山一面墙壁保存较好,可以看出是3层碉房,整个空间不仅自下而上逐渐内收,而且墙体的厚度也是自下而上逐渐减薄,墙体底部宽约1米,到上部已经缩减到约0.3米宽。碉房主体部分平面近方形,面积不过20平方米,外侧有一方形圈牲畜的附属建筑,也是石砌的单层碉房。碉房遗迹,有的还颇有气势。当地向导告诉我们,最高处的那座碉房是当时最气派和最高大的,共有5层,但现在仅存3层〔5〕。我们也对尚武村老大寨的一座碉房遗存作了简单的平面测绘。这座碉房靠山一面墙壁保存较好,可以看出是3层碉房,整个空间不仅自下而上逐渐内收,而且墙体的厚度也是自下而上逐渐减薄,墙体底部宽约1米,到上部已经缩减到约0.3米宽。碉房主体部分平面近方形,面积不过20平方米,外侧有一方形圈牲畜的附属建筑,也是石砌的单层碉房。
    


    2楼2010-08-13 15:05
    回复
      作者:唐光孝


      6楼2010-08-13 15:49
      收起回复
        没有图片,阅读起来有点痛苦!


        7楼2012-09-08 20:32
        回复
          不管人在那里,都要顶


          8楼2013-05-21 13: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