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长江上游地区的平武白马藏族与北川羌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进步和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丰富新的内涵。特别是近10多年来,由于改善民族生存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在这两个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水电开发,民族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自然生态环境等许多方面又增加和丰富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村寨布局和建筑形式方面出现了较多的新气象。本文拟就这两个民族村寨布局和建筑形式,结合传统模式的演变,对它们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和初步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传统建筑格局
平武白马藏族和北川羌族聚居区都位于长江的二级支流涪江流域,而且山水相连,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几乎完全相同,大部分是高山深谷。千百年来,在那里海拔1000~2500米的一些低山坡地和山间河谷小平坝上就生存着古老的民族———白马藏族和羌族,这两个民族的村寨布局和建筑形式,都显得风格独特,韵味悠长,值得细细品味和研讨。
虽然绵阳这两支少数民族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基本相同,但其传统建筑格局的聚居择地、建材选用和建筑样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首先我们从两个民族的居住环境来看其传统村寨布局的风格。通过近三年间断的多次调查,我们发现平武白马藏族山寨主要分布在低山和中山的山原和河谷小平坝,多数集中在紧傍河谷的高地,山原上有一部分。如白马藏族乡的稿史垴村水牛家老寨,伊瓦岱惹村的檫脚寨(汉语俗称上壳子寨)和骆驼家(汉语俗称下壳子寨) 就在山原上。山原上有面积较大、坡度较缓的土地,但山原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特别是檫脚寨距河谷相对高度不下300米。其它多数白马村寨都在傍河的二、三级台地上,大小不等的平坝可供白马民族栖息、生活。如从夺补河(即白马河)与羊洞河交汇处沿夺补河上溯的焦西岗、厄里、小槽、扒西家和祥述家等老寨均是傍山脚而居,距河流很近,取水和交通相对比较方便。
北川羌族的传统建筑,即名闻遐迩的石砌碉房则主要集中在半山坡。从民族传统建筑遗迹保存较好较多的青片乡考察情况来看,这里山坡坡度非常大,很多不小于50°,一般没有坡度较缓和开阔的山原。在距河谷相对高度约300米左右的陡坡上是明清时期及以前北川羌族的主要聚居之地,其山间的河谷小坝反而不是当时这个民族居地环境的首选。从尚武村的老大寨山坡现存的大量碉房遗迹就可以看出这种择地的特点。现在青片乡的茶湾、西纳、安绵、正和和杨家湾村等陡峭的半山坡上都还零星的保留着一些碉房遗迹。
绵阳平武白马藏族和北川羌族是两个山水相依的山地民族,自古以来就生活在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中,木材是他们身边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取用方便,加工简单,所以他们传统的生活用品和相关生活用具都是木制品。但这两个民族的传统建筑都不是把木材作为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尤其是北川羌族的传统建筑———碉房,木材仅仅是建筑的辅助材料,主要用于室内的空间划分或间隔。
一般认为,白马藏族是古代氐人的后裔,传统建筑就是史籍记载的“板屋土墙”,即《南齐书》载“氐于上平地立宫室果园仓库,无贵贱皆为板屋土墙”〔1〕。据清末的《龙安府志•土司志》记载,“番民(此处指白马藏族)所住房屋,四周筑土墙,高三丈,上树小柱,覆以松木板”。我们从白马藏族乡伊瓦岱惹村的檫脚寨和骆驼家残存的近10座“板屋土墙”房屋建筑来看,其高约3米的墙体都是泥土,还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墙体才是木料或竹编墙,屋顶是一色的杉木板。这种“板屋土墙杉板房”的用料从建筑结构的重要性来讲,“土墙”的地位当胜于木料,其实这正是体现平武白马藏族传统建筑的特色之处。
一、传统建筑格局
平武白马藏族和北川羌族聚居区都位于长江的二级支流涪江流域,而且山水相连,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几乎完全相同,大部分是高山深谷。千百年来,在那里海拔1000~2500米的一些低山坡地和山间河谷小平坝上就生存着古老的民族———白马藏族和羌族,这两个民族的村寨布局和建筑形式,都显得风格独特,韵味悠长,值得细细品味和研讨。
虽然绵阳这两支少数民族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基本相同,但其传统建筑格局的聚居择地、建材选用和建筑样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首先我们从两个民族的居住环境来看其传统村寨布局的风格。通过近三年间断的多次调查,我们发现平武白马藏族山寨主要分布在低山和中山的山原和河谷小平坝,多数集中在紧傍河谷的高地,山原上有一部分。如白马藏族乡的稿史垴村水牛家老寨,伊瓦岱惹村的檫脚寨(汉语俗称上壳子寨)和骆驼家(汉语俗称下壳子寨) 就在山原上。山原上有面积较大、坡度较缓的土地,但山原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特别是檫脚寨距河谷相对高度不下300米。其它多数白马村寨都在傍河的二、三级台地上,大小不等的平坝可供白马民族栖息、生活。如从夺补河(即白马河)与羊洞河交汇处沿夺补河上溯的焦西岗、厄里、小槽、扒西家和祥述家等老寨均是傍山脚而居,距河流很近,取水和交通相对比较方便。
北川羌族的传统建筑,即名闻遐迩的石砌碉房则主要集中在半山坡。从民族传统建筑遗迹保存较好较多的青片乡考察情况来看,这里山坡坡度非常大,很多不小于50°,一般没有坡度较缓和开阔的山原。在距河谷相对高度约300米左右的陡坡上是明清时期及以前北川羌族的主要聚居之地,其山间的河谷小坝反而不是当时这个民族居地环境的首选。从尚武村的老大寨山坡现存的大量碉房遗迹就可以看出这种择地的特点。现在青片乡的茶湾、西纳、安绵、正和和杨家湾村等陡峭的半山坡上都还零星的保留着一些碉房遗迹。
绵阳平武白马藏族和北川羌族是两个山水相依的山地民族,自古以来就生活在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中,木材是他们身边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取用方便,加工简单,所以他们传统的生活用品和相关生活用具都是木制品。但这两个民族的传统建筑都不是把木材作为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尤其是北川羌族的传统建筑———碉房,木材仅仅是建筑的辅助材料,主要用于室内的空间划分或间隔。
一般认为,白马藏族是古代氐人的后裔,传统建筑就是史籍记载的“板屋土墙”,即《南齐书》载“氐于上平地立宫室果园仓库,无贵贱皆为板屋土墙”〔1〕。据清末的《龙安府志•土司志》记载,“番民(此处指白马藏族)所住房屋,四周筑土墙,高三丈,上树小柱,覆以松木板”。我们从白马藏族乡伊瓦岱惹村的檫脚寨和骆驼家残存的近10座“板屋土墙”房屋建筑来看,其高约3米的墙体都是泥土,还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墙体才是木料或竹编墙,屋顶是一色的杉木板。这种“板屋土墙杉板房”的用料从建筑结构的重要性来讲,“土墙”的地位当胜于木料,其实这正是体现平武白马藏族传统建筑的特色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