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吧 关注:149贴子:611
  • 1回复贴,共1
“一句顶一万句”
两个月,到今儿中午看完了
人称中国版“百年孤独”,“孤独”有哉,“百年”有哉,没有“魔幻”,其实应该抛开“百年孤独”,回归其本意“百年·孤独”。
如编者荐言(典藏版)里“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能拧出作家的汗水”,其鲜明的地方方言独树一帜,多一句啰嗦,少一句没那味儿——更适合中国(中原)宝宝体质👍。
但编者荐言里动不动“中国人……孤独”之称,初看悻悻为是,看一半不得啧啧赞叹每一个方言之恰妙,没听、没用过这些方言,即便查了查字典也怕只可会义不可会意。看懂这书,得是黄土地里长出的人。
能写出这书的人更得是黄土地里长出的人,但黄土地里来去的人写不出这书,因为他就在书里,只有生在黄土地里,爱的深沉,出走半生回头看的人,才能写出这书,恸哭。
作者鹰般眼睛捕捉到了现实中每个为“虚”瞬间,并缜密有致排列在故事里每个有名字的人物里。
“手谈”“喷空儿”都是为一个“虚”,难得几个“说得着”的人,可以不用管“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去”,主人公杨百顺被算命“一辈子劳碌命”,实际也总是“为了有个交代”“空找”半生,最后以“离开伤心地”作为了解,没和“姥爷吴摩西(杨百顺)”见过面的牛爱国和姥爷有一样的“劳碌命”,相似的人生阶段,却有过曲径逢生,柳暗花明“人是活以后,不是活以前”,但最后一句“不,得找”,还是跳到了人海里,找,找“能说得着”的,找个“说法”。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9-10 22:38回复
    #转载,引用请向作者说明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09-10 22: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