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石油中学学生会吧 关注:12贴子:370
  • 2回复贴,共1

新课标下的诗歌有效教学策略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拓展想象和联想,能否通过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次意义,是否有独到的感受和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等。”这是“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所提出的评价标准和有效教学总要求。
孰我直言,时下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的表现时而存在:1、只读读背背,了解大意就作罢。2、详讲详释,诗味流失无想象。3、仅仅认读内容,漠视诗歌特征。3、东敲西击,无学法体系。等等。不管哪种表现,我认为都是由于没有注意诗歌的本质特征,没有遵照诗歌的欣赏规律,没有关注学生的实际,没有有效的教学策略所致。
那么,诗歌教学如何才能有效?笔者稍有心得,愿与大家探讨。
首先要不断学习古今“诗论”全面理解诗歌的本质特征。
白居易《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其意思为:诗这个东西,感情是它的根本,语言是它的苗叶,声音是它的花朵,思想是它的果实。这里用树来比喻诗中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
《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其意思为:诗,是人表现志向的所在。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中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即所谓“情志统一”说。
姜夔《白石诗说》中有:“诗自有气象、体面、血脉、韵度。气象欲其浑厚,其失也俗;体面欲其宏大,其失也狂;血脉欲其贯穿,其失也露;韵度欲其飘逸,其失也轻。” “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一曰意高妙,一曰想高妙,一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事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姜夔在提出的气象、体面、血脉、韵度四类内在统一的诗歌审美取向,虽语焉不详,然亦颇得“神韵”、“格调”、“性灵”、“境界”诸说之真谛。
吴思敬在《诗的鉴赏与心灵的自由感》说: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外化,是诗人自我的实现,每首诗都是一个新的世界,每首诗都是一个自由的生命。伟大的诗篇中总展示着诗人博大的胸怀,体现着人的本质的丰富性,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用诗人的生命之光去洞彻自己的灵魂,用诗人的燃烧的火炬去点燃自己前行的灯塔,进而以自己的生命去接近艺术的生命,在自我与诗人心灵的交融与碰撞中,不断地扬弃旧我、获得自由的新我。从作为审美对象的诗歌中发现自我,是基于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一种选择,不是对象中的一切都能映照出自己,而是对象中与自己心灵相对应的那“灵犀一点”。一旦主体的心理结构与对象的刺激模式出现同形或同构,此时渗透在审美对象中的诗人的情感和经验也就成了读者的情感和经验,读者的心灵彷佛一下子被照亮了,他感到诗人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觉察到而又未能说出的,于是他赞叹着说:“对了……对了……是像那样……真是像那样……”这样读者对诗的欣赏,也就成了对自身的生命形式的观照。
古今诗论很多很多,但其共识确很鲜明——诗乃情根,诗重情志。诗歌表达的是人类的最真最美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如何表达,无非通过人景事物等来表达。而这些人景事物则是作者精心挑选,最能表达感情的材料。这些材料就成了表达感情的载体了——即“意象”。意象的缀连便构置了意境。完美的意境便充分表达了感情。语言力求有节奏感、力求韵味。总之,诗歌具有以下诸多特点:1、充沛的感情; 2、丰富的意象 ;3、完美的意境; 4、明快的节奏; 5、注意押韵。
其次,要了解和掌握诗歌的赏析方法。既然,诗歌用丰富的意象,营造完美的意境,进而表达充沛的感情,那么,抓意象、品意境、悟感情,便是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另外,知时析诗、知人析诗,也很重要。因为诗作离不开背景,离不开特定的诗人情怀。诗歌总是特定的诗人、以他特有的思想感情、特有的风格谱写而成。



1楼2010-08-15 10:56回复
    167247331211


    3楼2010-08-18 04:38
    回复
      呃...
      急需管理员


      4楼2010-08-18 10: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