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漕运专家吧 关注:23贴子:950
  • 2回复贴,共1

第二卷 京城别院 第二十五章 各方的反应(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河独挑大明一朝,江山如画,江山如洗,江山正在飘摇。
                         一家独掌漕河一道,起也漕运,成也漕运,荣辱皆系漕运。
                         大梦谁先觉,高邮湖水,荡不尽千里山河锦绣。
                         五百年前的高邮陈家,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随着陈圭这个穿越者的到来,终于翻开了新的画卷……
                         起点传送门:http://www.qidian.com/Book/1588142.aspx 


1楼2010-08-16 18:57回复
         正德三年腊月十四,这是一个普通的京师清晨。
         天气同往常一半寒冷,哈口气出来,水雾一会儿就是冰渣子。除了走街串巷的小贩,就连看店儿的,推开窗看见这天气,都又缩回去,这般冷也没甚主顾,不如睡会儿回笼觉。
         挎着一篮子葱,期待主顾将它买回去包饺子的小贩,在积雪未化的巷子里走。指望着哪家的院儿门开了,能探出个头来,将葱买了。这一带本来富硕,一顶轿子从小贩身边擦肩而过,黑漆漆不起眼,他也就未去多留心。
         卖葱的小贩,自然不知这轿子里坐的是大人物。
         或者又因太多了,没在朝堂权力纷争中,百姓只知道一品比二品大这类概念,非要他们说个丁卯寅丑来,这些复杂的权力机构,能把一般的小秀才绕昏,何况是大字不识的百姓了。
         读书人最高的出路是什么?
         登阁拜相,对于已经走到这最后一步的李东阳来说,在外人看来,似乎人生已经没了什么追求。
         他已经是个老人了,换了普通人,这应该是颐养天年,享受儿孙福的时候了。李东阳最近常常想起他少年时,背着“神童”的名号答帝问。帝说,此乃相才。他官场沉浮多年,终于换的一声“贤相”的称呼。
         昔年说他是相才的景帝,早已大行多年。他自十六岁中举,次年金榜题名,十八岁成了翰林院庶吉士,自弘治七年入内阁,荏苒年岁,一晃数十年。一朝天子一朝臣,在他这里是浑然没有用的。
         轿夫不知踩中什么,脚下滑了一下,轿子就打了一个抖。本来有些精力不济的李大人,被这晃动惊醒,虽是在轿中,还是坐直了身体。
         又行了几条街,轿子在一个大宅子前面停下来。随从递上名帖,不一会儿这府上就开了偏门,要迎李东阳的轿子进去。换了普通的,李东阳这样的人物,不说敲锣打鼓迎进去,也万没有走偏门的道理。
         不知道是这家主人来历太大,还是李大人有什么不能严明的理由,他并未反对,就让轿夫自偏门儿进府了。
         偏厅里喝了一盏茶,穿着常服的主人这才出来待客。
         两人熟络,常日里也不讲些虚礼,主人家正想邀请李大人一同进些早膳,李大人从袖子中掏出几页纸来,扔在桌子上,看表情,并不十分高兴。
         宅子的主人,是刚从南京调回来不久的杨延和,杨大人。资格同样老的杨大人,拿余光看了一下,一扫到上面的“陈”字,就不想看第二眼。
         李东阳记不得自己有多少年未动怒了,眼见着杨延和这幅半死不活的样子,他就觉得眼角跳动了几下。
         “陈部堂的事情,果真不准备管了?”
         杨延和垂着眼,好大的勉强般,挑起头反问道:“老夫自身都难保了,为何要管?”
         李东阳本也是涵养出了名好,调整了几个呼吸,就缓过劲来:“非要让刘瑾把陈家一锅端了,你又落得什么好处不成?”
         杨延和摸着他那把养护的甚好的山羊胡,“刘公公只是看着傻,他若是一锅端了陈家,才不能落什么好处。这种事情,他又怎么会干?”
         这么浅显的问题,李大人不是想不通,只是他原本要比杨延和念旧情一些,对于看重的人,就是他家的鸡犬,也是想帮一把的,何况是血亲。
         想的这里,李大人耐心劝道:“好歹是他弟弟……”
         杨延和摆摆手,“老夫只认他,同陈熊原就没甚交情,因何要救他?”
    


    2楼2010-08-16 18:58
    回复
      蓝妹妹~~~~摸摸~~


      4楼2010-08-20 08: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