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封疆大吏赵尔丰,三次派人去藏南树碑升旗,差一步名扬青史
庖丁读史原创 · 2023-07-11 10:00
1910年初,正值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前夜。
英属印度东北部的萨地亚政治助理官员威廉森,受英国殖民当局指派,为了蚕食鲸吞中国领土,以考察的名义,悄悄潜入中国西藏边境日马村。
在那里,他见到两名中国西南的土司管家。这两名管家在2月4日抵达日马,他们是从桑昂曲宗逃来的桑昂土司管家若巴和达拉戴琫管家。
在前一年,清朝封疆大吏赵尔丰部下的川军和土司武装在恩达发生冲突,即桑昂曲宗之战。川军后营管带程风翔和刘赞廷率军渡过金沙江,打败了当地土司武装。

这场战争是怎么发生的呢?原来赵尔丰在担任川滇边务大臣时,对我国广大西南地区川滇藏实行改土归流,引起一些当地土司的不满,从而引发冲突。赵尔丰经过多年努力,废除了不少土司和活佛,改土归流范围东西达到3000多里,南北4000多里,建立30多个行政区,为西康省的建立奠定基础。这些举措稳定了西南边疆,巩固了国家统一。
此时,程凤翔率部队已经进驻桑昂。这两管家到察隅筹集粮饷,打算阻击程凤翔,暗中联络了英印官员,双方一拍即合,在日马见了面。从两名官员口中,威廉森获知了程凤翔军队要南下进军察隅的情报。没等程凤翔军队到来,威廉森赶紧返回萨地亚,商议对策。

到了5月份,他又接到邦工村头人送来的情报,说中国军队已经入驻日马村,并征集当地居民修建道路。7月又接到一名叫哈拉姆(Halam)的米朱人送来的情报。
情报说,中国军队已经控制了日马,并且在所谓“洛希特河”(Lohitt)上游的一条支流“叶普克河”(Yepuk)边树起清朝国旗龙旗。不过他们仅仅是控制中国西藏地区的边境,并未对中国西藏地区以外的地方提出主权要求。
所谓“洛希特河”,清朝称之为绰多木楚河,勘探此河后标注在地图上,今天中国称为察隅河。所谓“叶普克河”即清朝所称“压必曲”,曲就是藏语河流的意思,压必是河流名称。按照中方官员的报告,当时中国军队驻扎在“压必曲龚”,龚是藏语河口的意思,也就是驻扎在压必河注入察隅河的河口处。

可见,在1910年2月至5月间,程凤翔部队首次在压必曲龚标示的边界。按照清朝传统,在表示边界的大石头边竖起清朝国旗——龙旗,向国外宣示中国的主权。
威廉森打算亲自一探究竟,1911年初,他再度沿着察隅河(“洛希特河”)北上,在压必曲(“叶普克河”)边见到了两面龙旗,其中一面已经破损,不过上面的中国龙仍然可见。估计是第一名旗帜因为风吹雨打受损,程凤翔再度派人树立新的旗帜。
他又跨过压必曲,向当地村民打探消息。瓦弄村民告诉他,日马清军只有40人,鸡贡则有500名士兵。还说,在1910年时,中国官方两次来到这里,一次是底层军官率人过来,第二次是3名高级官员。威廉森还从一名中国西藏商人口里得知,中国官兵对当地藏人非常友善和尊重,并没有增加当地居民的负担。

威廉森于是在清朝龙旗的对面,也针锋相对地树立了英国国旗。但是被当地中国官员知道后,下令英国人拔去英国旗帜。
1911年到1912年,英属印度派了三支“远征队”,分别进入门隅、珞渝和察隅河流域。其中威廉斯继任者邓达斯率队至所谓的“麦尼克赖”(Menilkrai,即中国门巩),发现了中国在新树立的龙旗,而原来树立的龙旗仍在原处;还有一块用汉文、藏文书写的告示牌,上面大书“中华帝国川边察隅南界”。
1911年10月,邓达斯接到邦工村的头人报告,称中国官员曾传召头人;还有一队中国人来到位于迪利(Delei)河谷的一个村庄。后来英国人获得情报,还表明,更早的时候,一名中国官员,带领50名武装卫队和100名当地民工,翻越格勒山口,给当地村民发放写有汉藏文的护照,并要求当地村民协助开辟到杜莱河谷的道路。英国非法派出的“远征队”果然在当地发现15份赵尔丰签署的中国护照。
赵尔丰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争议很多的一位封疆大吏,涉及最著名的事件是镇压保路运动,杀人无数;但是在川滇等地推行改土归流,推行新政,对于治理边疆地区是有巨大功劳的;而三次立碑树旗的做法,应是毫无争议的爱国之举。如果当时能趁热打铁,保住藏南,那可就名扬青史了。
1910年-1911年在清王朝奄奄一息的时候,清朝封疆大吏赵尔丰至少三次派属下程凤翔平定桑昂曲宗一带土司叛乱后进兵杂瑜(察隅),抓了土司蟒噶,清朝在杂瑜、桑昂设立行政机构。程凤翔在中印东段传统习惯线附近、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察隅地区压必曲龚等地树立界碑、升起龙旗,阻止统治印度的英国人侵略。

压必曲龚是亚必河流入察隅河的河口,河口以南有个村叫做门巩。程凤翔驻军树立的旗帜即在该村以外1200多米处。这个地方正好位于中印东段传统习惯线上,察隅为中国领土,线外为人(倮番)地区。
程凤翔驻兵察隅后,做了认真考察,并向赵尔丰汇报当地地理民情和边界情况。称桑昂背山的地方,没有人居住,也无人通行;沿江而下是倮、阿等番,他们与藏民语言不同,也没有人肯去那里。所以中外边界在压必曲龚附近双方以小溪为界。程凤翔在另一份报告中明确指出,察隅归桑昂管辖。程凤翔奉命在边界地区树立了旗帜。
段鹏瑞踏勘后,在其报告中也指明压必曲龚为边界所经之地,并描绘了当地地势的异常险要。在其绘制的察隅地图中,树立龙旗的地点标在瓦弄以南。其具体地点为:东北到闷空780多里;东南和云南怒族聚居区接壤,但是因为没有道路相通,无法测算里程;西南则是珞瑜、野人地界;到压必曲龚180里。

1911年,夏瑚奉令从察隅县城南下招抚人,七月初八日行至压必曲龚,次日渡河至威廉森插旗之处,也是具体指出了边界为一东流的小河沟。
这里就是中印东段传统边界线。更早时候,西方人来旅游,也见过中国在此树立的传统习惯线的界标。1851年,传教士克里克(Krick)沿着察隅河北上到达完工,途中在叶普克河口(亦即压必曲龚)南岸亲眼见到了作为中国西藏地方与密西米人分界处的大石头,这里正是60年后,威廉森发现赵尔丰部属程凤翔在察隅的驻军树立清朝龙旗的地方。赵尔丰至少在这里树立过三次龙旗。
威廉森窜入中国境内的时候,当地村民马上向中国驻军报告,程凤翔在书面报告中记录了此事。程说自己赴察隅的时候,一名叫蟒噶特巴的村民当面报告,有洋人来压必曲龚插外国旗,不久拔去。洋人解释并无本国的命令,插旗纯粹是游戏。
程立即传唤察隅头人,证实了此事,但不知道洋人从哪里来,再问其它当地人,均知道洋人插旗的事,但不知道详情。后一村民札噶来杂当面报告,说去年腊月有2名洋人带着10几名人来河边插旗,不过仅仅一夜之后,就拔旗离开了。
赵尔丰接到汇报,立即下令一定要查清此事,于是程凤翔派张绍武到当地调查,结果表明英国人果然插过旗,还了解到英国人仔细打探了当地村民和官兵的关系,查看了赵尔丰发放的中国护照。
赵尔丰听到汇报之后,决定扩大发放护照的范围,当即批示发护照千张;同时又发给程凤翔两面龙旗,插旗定界,明确边界,保护边境居民。

段鹏瑞还绘制了《闷空全境舆图》及《杂瑜全境舆图》,并标明了树立龙旗的地点,均位于接受招抚的人地区的边界。1912年6月9日,民国川滇边使委员蒋芳奇、西康省察隅县县长苟国华在门巩村压必河河口巨大的卵石上的刻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可见,清末赵尔丰、程凤翔所部在察隅的标界树旗是持续的、多点进行的,在接受招抚的人地界也树立了龙旗。赵尔丰、程凤翔所标示的边界是与中印边界东段传统习惯线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坡脚的走向相符的,当时不仅中国方面遵循这一走向,而且英属印度,包括英属印度负责这带边境的官员威廉森等人也是承认这一走向的。这再次表明,我国政府所主张的中印边界东段传统习惯线是有坚实可靠的历史证据的。
可惜的是,因为保路运动等原因,赵尔丰不久身死。而狡猾的英国人采取暗中改画地图等方式,鲸吞蚕食霸占中国领土。无论如何,赵尔丰数次在藏南立碑树旗的举措是值得肯定的,如果他没有在保路运动中的污点的话,他理应可以名扬青史。这只能说是历史的遗憾了。
庖丁读史原创 · 2023-07-11 10:00
1910年初,正值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前夜。
英属印度东北部的萨地亚政治助理官员威廉森,受英国殖民当局指派,为了蚕食鲸吞中国领土,以考察的名义,悄悄潜入中国西藏边境日马村。
在那里,他见到两名中国西南的土司管家。这两名管家在2月4日抵达日马,他们是从桑昂曲宗逃来的桑昂土司管家若巴和达拉戴琫管家。
在前一年,清朝封疆大吏赵尔丰部下的川军和土司武装在恩达发生冲突,即桑昂曲宗之战。川军后营管带程风翔和刘赞廷率军渡过金沙江,打败了当地土司武装。

这场战争是怎么发生的呢?原来赵尔丰在担任川滇边务大臣时,对我国广大西南地区川滇藏实行改土归流,引起一些当地土司的不满,从而引发冲突。赵尔丰经过多年努力,废除了不少土司和活佛,改土归流范围东西达到3000多里,南北4000多里,建立30多个行政区,为西康省的建立奠定基础。这些举措稳定了西南边疆,巩固了国家统一。
此时,程凤翔率部队已经进驻桑昂。这两管家到察隅筹集粮饷,打算阻击程凤翔,暗中联络了英印官员,双方一拍即合,在日马见了面。从两名官员口中,威廉森获知了程凤翔军队要南下进军察隅的情报。没等程凤翔军队到来,威廉森赶紧返回萨地亚,商议对策。

到了5月份,他又接到邦工村头人送来的情报,说中国军队已经入驻日马村,并征集当地居民修建道路。7月又接到一名叫哈拉姆(Halam)的米朱人送来的情报。
情报说,中国军队已经控制了日马,并且在所谓“洛希特河”(Lohitt)上游的一条支流“叶普克河”(Yepuk)边树起清朝国旗龙旗。不过他们仅仅是控制中国西藏地区的边境,并未对中国西藏地区以外的地方提出主权要求。
所谓“洛希特河”,清朝称之为绰多木楚河,勘探此河后标注在地图上,今天中国称为察隅河。所谓“叶普克河”即清朝所称“压必曲”,曲就是藏语河流的意思,压必是河流名称。按照中方官员的报告,当时中国军队驻扎在“压必曲龚”,龚是藏语河口的意思,也就是驻扎在压必河注入察隅河的河口处。

可见,在1910年2月至5月间,程凤翔部队首次在压必曲龚标示的边界。按照清朝传统,在表示边界的大石头边竖起清朝国旗——龙旗,向国外宣示中国的主权。
威廉森打算亲自一探究竟,1911年初,他再度沿着察隅河(“洛希特河”)北上,在压必曲(“叶普克河”)边见到了两面龙旗,其中一面已经破损,不过上面的中国龙仍然可见。估计是第一名旗帜因为风吹雨打受损,程凤翔再度派人树立新的旗帜。
他又跨过压必曲,向当地村民打探消息。瓦弄村民告诉他,日马清军只有40人,鸡贡则有500名士兵。还说,在1910年时,中国官方两次来到这里,一次是底层军官率人过来,第二次是3名高级官员。威廉森还从一名中国西藏商人口里得知,中国官兵对当地藏人非常友善和尊重,并没有增加当地居民的负担。

威廉森于是在清朝龙旗的对面,也针锋相对地树立了英国国旗。但是被当地中国官员知道后,下令英国人拔去英国旗帜。
1911年到1912年,英属印度派了三支“远征队”,分别进入门隅、珞渝和察隅河流域。其中威廉斯继任者邓达斯率队至所谓的“麦尼克赖”(Menilkrai,即中国门巩),发现了中国在新树立的龙旗,而原来树立的龙旗仍在原处;还有一块用汉文、藏文书写的告示牌,上面大书“中华帝国川边察隅南界”。
1911年10月,邓达斯接到邦工村的头人报告,称中国官员曾传召头人;还有一队中国人来到位于迪利(Delei)河谷的一个村庄。后来英国人获得情报,还表明,更早的时候,一名中国官员,带领50名武装卫队和100名当地民工,翻越格勒山口,给当地村民发放写有汉藏文的护照,并要求当地村民协助开辟到杜莱河谷的道路。英国非法派出的“远征队”果然在当地发现15份赵尔丰签署的中国护照。
赵尔丰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争议很多的一位封疆大吏,涉及最著名的事件是镇压保路运动,杀人无数;但是在川滇等地推行改土归流,推行新政,对于治理边疆地区是有巨大功劳的;而三次立碑树旗的做法,应是毫无争议的爱国之举。如果当时能趁热打铁,保住藏南,那可就名扬青史了。
1910年-1911年在清王朝奄奄一息的时候,清朝封疆大吏赵尔丰至少三次派属下程凤翔平定桑昂曲宗一带土司叛乱后进兵杂瑜(察隅),抓了土司蟒噶,清朝在杂瑜、桑昂设立行政机构。程凤翔在中印东段传统习惯线附近、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察隅地区压必曲龚等地树立界碑、升起龙旗,阻止统治印度的英国人侵略。

压必曲龚是亚必河流入察隅河的河口,河口以南有个村叫做门巩。程凤翔驻军树立的旗帜即在该村以外1200多米处。这个地方正好位于中印东段传统习惯线上,察隅为中国领土,线外为人(倮番)地区。
程凤翔驻兵察隅后,做了认真考察,并向赵尔丰汇报当地地理民情和边界情况。称桑昂背山的地方,没有人居住,也无人通行;沿江而下是倮、阿等番,他们与藏民语言不同,也没有人肯去那里。所以中外边界在压必曲龚附近双方以小溪为界。程凤翔在另一份报告中明确指出,察隅归桑昂管辖。程凤翔奉命在边界地区树立了旗帜。
段鹏瑞踏勘后,在其报告中也指明压必曲龚为边界所经之地,并描绘了当地地势的异常险要。在其绘制的察隅地图中,树立龙旗的地点标在瓦弄以南。其具体地点为:东北到闷空780多里;东南和云南怒族聚居区接壤,但是因为没有道路相通,无法测算里程;西南则是珞瑜、野人地界;到压必曲龚180里。

1911年,夏瑚奉令从察隅县城南下招抚人,七月初八日行至压必曲龚,次日渡河至威廉森插旗之处,也是具体指出了边界为一东流的小河沟。
这里就是中印东段传统边界线。更早时候,西方人来旅游,也见过中国在此树立的传统习惯线的界标。1851年,传教士克里克(Krick)沿着察隅河北上到达完工,途中在叶普克河口(亦即压必曲龚)南岸亲眼见到了作为中国西藏地方与密西米人分界处的大石头,这里正是60年后,威廉森发现赵尔丰部属程凤翔在察隅的驻军树立清朝龙旗的地方。赵尔丰至少在这里树立过三次龙旗。
威廉森窜入中国境内的时候,当地村民马上向中国驻军报告,程凤翔在书面报告中记录了此事。程说自己赴察隅的时候,一名叫蟒噶特巴的村民当面报告,有洋人来压必曲龚插外国旗,不久拔去。洋人解释并无本国的命令,插旗纯粹是游戏。
程立即传唤察隅头人,证实了此事,但不知道洋人从哪里来,再问其它当地人,均知道洋人插旗的事,但不知道详情。后一村民札噶来杂当面报告,说去年腊月有2名洋人带着10几名人来河边插旗,不过仅仅一夜之后,就拔旗离开了。
赵尔丰接到汇报,立即下令一定要查清此事,于是程凤翔派张绍武到当地调查,结果表明英国人果然插过旗,还了解到英国人仔细打探了当地村民和官兵的关系,查看了赵尔丰发放的中国护照。
赵尔丰听到汇报之后,决定扩大发放护照的范围,当即批示发护照千张;同时又发给程凤翔两面龙旗,插旗定界,明确边界,保护边境居民。

段鹏瑞还绘制了《闷空全境舆图》及《杂瑜全境舆图》,并标明了树立龙旗的地点,均位于接受招抚的人地区的边界。1912年6月9日,民国川滇边使委员蒋芳奇、西康省察隅县县长苟国华在门巩村压必河河口巨大的卵石上的刻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可见,清末赵尔丰、程凤翔所部在察隅的标界树旗是持续的、多点进行的,在接受招抚的人地界也树立了龙旗。赵尔丰、程凤翔所标示的边界是与中印边界东段传统习惯线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坡脚的走向相符的,当时不仅中国方面遵循这一走向,而且英属印度,包括英属印度负责这带边境的官员威廉森等人也是承认这一走向的。这再次表明,我国政府所主张的中印边界东段传统习惯线是有坚实可靠的历史证据的。
可惜的是,因为保路运动等原因,赵尔丰不久身死。而狡猾的英国人采取暗中改画地图等方式,鲸吞蚕食霸占中国领土。无论如何,赵尔丰数次在藏南立碑树旗的举措是值得肯定的,如果他没有在保路运动中的污点的话,他理应可以名扬青史。这只能说是历史的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