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生活了18年的城市,胸腔里蕴藏着她的气息,指尖沾染着她的芳尘,发际中积淀着她的味道,脚底记录了她的蔓延。
从来没有这样深刻地感受到,爱一座城,如此动彻。固执地说着她的好,骄傲地盘点着她的好,将她帖在自己的门面上张扬着彼此之间与生俱来纠缠着的脉络。
这一切都直到我离开,如同很多同城的孩子一样离开她,以不同的形式在另外一个流光异彩的城市中打拼着卑微存在的权利,直到我登上火车的那一刻起,直到我蜷缩在一个完全陌生城市虚浮的空气之中时,所有的情感才汹涌地如同积蓄了18年一样袭来,令我有着窒息般的欢愉。
大学里第一次回家,坐在拥挤的小公交车上,看到城市的四周都被笼罩着灰蒙蒙的阴影,夜晚卓烁的灯光带着隐隐约约黄昏的落魄,随处可见的尘土张扬着不稳定 的零乱。可是,从下火车的那个瞬间,我便感觉到了离家一月来内心深处最缺失的东西找到了搁浅,或许难以言表,或许又是实实在在的着落,是踏实,是亲切。
于是,在心底默默对自己说,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城市,是记录了我无数成长经历的城市,她是破落的,是落后的,是存在着很多可以说点的缺点,然我仍旧爱她,依恋她,一生也离不开她,这便是所谓的乡土情结。
很多年后,这里熟悉的人不在了。
很多年后,这里熟悉的景物遗失了。
很多年后,这里熟悉的细节都被时间的洪流卷走。
倘若再回来,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却仍旧能够准确地寻找到曾经的位置,孩童一般微笑,往昔渐渐浮现出明了,即使时间也只能颓丧地隐匿,留着你和你的城市守候着相遇在时空隧道之中。
我和我的阜阳,只希望能够永远不被彼此的记忆所遗弃。
(一)
在省内,几乎每个城市都随处可见阜阳人。
在省内,几乎每个人都早已经熟悉了那地道又独特的阜阳口音。
在省会,几乎每个奋斗到社会高层的都是阜阳人。
在省会,几乎随处都可以听到熟悉的乡音得意地飘扬着宣告着自己的归属。
周围的人,或许都对“阜阳”有着浅薄的认识,一点点汇总起来,不够完善却深刻地形成了内心的评价准则。如果询问起,抑或是让他们用一两句话评价阜阳人,所得到频率最高的也只有两个词——固执、强量。
阜阳人是固执的,并且随时都坚守着这种没有任何原则和准则的固执,本或许是无所谓的事情,延续到这种固执所涉及到的范围,便成了根深蒂固的守则,自己恪守,别人也必须遵守。
比如,地名的读音。
很小的时候看过一本书《阜阳十八怪》,第一怪便是阜阳的地名。
一如京城的阜城门,一如辽宁的阜新市,很多人就顺延着读出了这个字。
经常会遇到这样一幕无法通融的对话:“你是‘Fù阳’人吗?”
“不,我是‘Fǔ阳’人。”
“是这个‘阜阳’吗?”
“是。”
“这是‘Fù阳’,新华字典上只有这一种读音。”
“可是我们那里的人都读‘Fǔ阳’,中央电视台也读‘Fǔ阳’,所以,你读错了,请改正。”
来人哭笑不得地接受了这种默认的真理,纵使几年前中央电视台曾经对阜阳某次事件做了相当长时间的跟踪报道,我留意着刚开始播音员仍旧用标准的普通话朗朗 念道“Fù阳”,然则第三次报到之后便变成了“Fǔ阳”,这个本是和方言的音调有关的读法,却由于阜阳人固执的坚守成了公理,即使新华字典不承认,即使普 通话不接纳,阜阳人仍旧用自己的执拗带着这个读音翻山越岭使得每个知晓的人务必无条件接受。
强量是阜阳方言中的词汇,实际解释出来并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来替代她。但是大抵包容着固执的意味,并且有着强悍和精干的含义。 阜阳印象
在我的大学里流传着一句话,阜阳人很强量,阜阳女孩更甚。
阜阳印象
于是,有人在知道我及我的城市之后都拿着这句话如同用公式一样嵌套在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