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真相 第三部 饮马歌(征战)
作者:汤浩方
3
孔褒不在。
孔融在,但太小,张俭就没有说明来意。
见他面有难色,孔融知道,他肯定有困难。
他勇敢的站出来,对张俭说:
“我哥哥不在家,我难道不能帮你吗?”
于是,孔融自作主张,将他留在了家中。
后来,东窗事发,孔融与哥哥孔褒都被抓了起来。
抓起来了,那就审吧!没想到,兄弟俩毫不畏惧,争相赴死。
孔融说,把他藏在家里的是我,应该治我的罪!
这就难办了,官府又把他母亲抓来,没想到,他母亲说,家里的事,应该大人负责,应该治我的罪!
这就崩溃了,一家人都争着顶罪,搞得官府都没辙了,只好将案情上报,由朝廷定夺。
最后,朝廷下诏,治孔褒的罪,孔融和他母亲无罪释放。
这件事后,孔融成了大名人,为天下名士。
其后,他先后在司徒杨赐、大将军何进手下任职,为侍御史,一直到董卓进京,他倒霉了。
倒霉的原因,是他得罪了董卓,当时黄巾军闹事,北海郡闹的最凶,董卓就把他调去北海,任北海相。
这明显是借刀杀人,最后还差点被他办到了,差一点。
孔融加强军备,但根本不是黄巾军的对手,连连战败,最后居然在都昌被围住。
围住了,就要自救,孔融想到了刘备,当时担任平原相的刘备。他派太史慈冲出重围,向刘备求援。
听说是大名人孔融的求救,搞得刘备都很激动,大叫道:“孔先生竟然还知道世间有个刘备啊!”当即派兵三千来救他。
孔融脱险了,有个叫左丞祖的跑来找他,劝他去投靠曹操或者袁绍,因为当时就这两人最牛。
孔融拒绝了,不但拒绝,还把左丞祖杀了。
杀了左丞祖不打紧,要命的是,他没能力,高谈阔论、夸夸其谈还可以,可要他办事,就抓瞎了。
所以,他是个理论家,而不是个实干家。
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的孔融,虽然不会搞经济,也不会打仗,但他有一个优点:胆子大!
建安元年,跟袁谭死磕的他,打到身边只剩下几百人了,“流矢雨集,戈矛内接”,形势异常危险。
孔融不怕,他悠然自得的坐在桌子旁边看书,谈笑自若。
置生死于度外,不惧生死,是为大丈夫!
毕竟不是对手,城还是破了,孔融只身逃走,老怕孩子都被袁谭逮获。
就在这危难时刻,曹操伸出了援手,征召他为将作大匠,升任少府。
自此,他与曹操的纠葛,就此开始!
他与曹操,是一个爱恨交加的故事,由爱而恨。
刚到许都时,他与曹操,还是有过一段蜜月期的,并且他还时不时写一些称赞曹操的文章。
随着曹操的日益强大,孔融看不惯了,开始有意无意的与曹操作对。
作者:汤浩方
3
孔褒不在。
孔融在,但太小,张俭就没有说明来意。
见他面有难色,孔融知道,他肯定有困难。
他勇敢的站出来,对张俭说:
“我哥哥不在家,我难道不能帮你吗?”
于是,孔融自作主张,将他留在了家中。
后来,东窗事发,孔融与哥哥孔褒都被抓了起来。
抓起来了,那就审吧!没想到,兄弟俩毫不畏惧,争相赴死。
孔融说,把他藏在家里的是我,应该治我的罪!
这就难办了,官府又把他母亲抓来,没想到,他母亲说,家里的事,应该大人负责,应该治我的罪!
这就崩溃了,一家人都争着顶罪,搞得官府都没辙了,只好将案情上报,由朝廷定夺。
最后,朝廷下诏,治孔褒的罪,孔融和他母亲无罪释放。
这件事后,孔融成了大名人,为天下名士。
其后,他先后在司徒杨赐、大将军何进手下任职,为侍御史,一直到董卓进京,他倒霉了。
倒霉的原因,是他得罪了董卓,当时黄巾军闹事,北海郡闹的最凶,董卓就把他调去北海,任北海相。
这明显是借刀杀人,最后还差点被他办到了,差一点。
孔融加强军备,但根本不是黄巾军的对手,连连战败,最后居然在都昌被围住。
围住了,就要自救,孔融想到了刘备,当时担任平原相的刘备。他派太史慈冲出重围,向刘备求援。
听说是大名人孔融的求救,搞得刘备都很激动,大叫道:“孔先生竟然还知道世间有个刘备啊!”当即派兵三千来救他。
孔融脱险了,有个叫左丞祖的跑来找他,劝他去投靠曹操或者袁绍,因为当时就这两人最牛。
孔融拒绝了,不但拒绝,还把左丞祖杀了。
杀了左丞祖不打紧,要命的是,他没能力,高谈阔论、夸夸其谈还可以,可要他办事,就抓瞎了。
所以,他是个理论家,而不是个实干家。
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的孔融,虽然不会搞经济,也不会打仗,但他有一个优点:胆子大!
建安元年,跟袁谭死磕的他,打到身边只剩下几百人了,“流矢雨集,戈矛内接”,形势异常危险。
孔融不怕,他悠然自得的坐在桌子旁边看书,谈笑自若。
置生死于度外,不惧生死,是为大丈夫!
毕竟不是对手,城还是破了,孔融只身逃走,老怕孩子都被袁谭逮获。
就在这危难时刻,曹操伸出了援手,征召他为将作大匠,升任少府。
自此,他与曹操的纠葛,就此开始!
他与曹操,是一个爱恨交加的故事,由爱而恨。
刚到许都时,他与曹操,还是有过一段蜜月期的,并且他还时不时写一些称赞曹操的文章。
随着曹操的日益强大,孔融看不惯了,开始有意无意的与曹操作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