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撰写诏书(即所谓的 " 封还词头 "),还意欲在苏辙的任命状中再给苏辙按上一个罪名,说他 " 专攻人主 ",状若西汉的名儒谷永,专以危言耸听之辞来攀附皇上。
最终的结果是苏轼当年赴凤翔府任判官,苏辙并未去商州做那个军事推官的小吏,而是申请朝廷允许其留在京城侍奉父亲(当时苏洵在京奉命修《礼书》)。至于苏辙的 " 封还词头 ",在宰相韩琦的直接过问之下,改由另一位大臣沈遘来起草,绕过了宋朝第一拗相公王安石,石头才算落了地。
多年之后,苏氏兄弟并未忘记这官途险恶中的一幕。从北宋开始的大规模科举制度肇始的公务员选拔制度(当时被称之为 " 磨勘 " 制度),后来因通路日渐淤塞,曾令无数士人肝肠寸断。日后位极人臣的王安石一直喜欢高唱儒家各种高调,变得愈加 " 不近人情 ",比如他曾经宣称他做人的标准就是:" 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不为’,乃可 ",顾名思义,堂堂君子,连无端踩死一只蚂蚁也是不齿行为,而苏轼则据理力争,当场反唇相讥:" 今之君子,增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 "(当今那些号称君子的人,为了提前半年能坐上高级公务员的位置,哪怕叫他去杀人,他也会在所不惜),面斥当朝宰相王安石也免不了假公偏私,也算是为弟弟苏辙报了往昔的一记之仇。
最终的结果是苏轼当年赴凤翔府任判官,苏辙并未去商州做那个军事推官的小吏,而是申请朝廷允许其留在京城侍奉父亲(当时苏洵在京奉命修《礼书》)。至于苏辙的 " 封还词头 ",在宰相韩琦的直接过问之下,改由另一位大臣沈遘来起草,绕过了宋朝第一拗相公王安石,石头才算落了地。
多年之后,苏氏兄弟并未忘记这官途险恶中的一幕。从北宋开始的大规模科举制度肇始的公务员选拔制度(当时被称之为 " 磨勘 " 制度),后来因通路日渐淤塞,曾令无数士人肝肠寸断。日后位极人臣的王安石一直喜欢高唱儒家各种高调,变得愈加 " 不近人情 ",比如他曾经宣称他做人的标准就是:" 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不为’,乃可 ",顾名思义,堂堂君子,连无端踩死一只蚂蚁也是不齿行为,而苏轼则据理力争,当场反唇相讥:" 今之君子,增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 "(当今那些号称君子的人,为了提前半年能坐上高级公务员的位置,哪怕叫他去杀人,他也会在所不惜),面斥当朝宰相王安石也免不了假公偏私,也算是为弟弟苏辙报了往昔的一记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