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の家_◇吧 关注:7贴子:176
  • 8回复贴,共1

′馨の家_◇【0823】假期文4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假期里写的文,附老师点评,除最后一篇。


1楼2010-08-23 15:33回复
    南乡子
    烟暖雨初收,落尽繁花小院幽。摘得一双红豆子,低头,说著分携泪暗流。
    人去似春休,卮酒曾将酹石尤。别自有人桃叶渡,扁舟,一种烟波各自愁。
    ——《南乡子》纳兰容若
         云消雨霁后的天空,呈现出最为纯净的宝蓝色。像极了那暮春时节里被风抚起的翩翩衣袖。桌案上是一笔一卷一砚墨,两琴两盏两珍馐。负手在后,望着远方的光晕渐渐没入山里,再也不见。
         不知,便这样望着西方,定定地站了多久。直至那轮明月当空,才转身,自斟自酌。本就是无人赴约,此情此景,不过是骗骗自己的假象。
         雨后,院里的花早已落了满地,却无人打理。幽幽地琴声流泻出指尖,伴着院落里几声鸟鸣,在这繁花落尽的一隅,分外孤寂。人人都说,琴瑟和鸣方就天籁之音。天籁少了一半,勾动的,是那根若有若无的回忆银丝,悠远绵长。
         笔墨方停,执笔之人仍在卷前思索如何填补右上侧大片的留白。近处,摇曳的秋菊盛开得正艳,依稀可以看清那将散未散的露水。远方的红日已冉冉升起。深秋的白霜在光下,闪闪夺目。
         思未至,却被人将笔夺了去,大片留白处,墨色小篆如行云流水。那是数日前即兴自拟的一句“秋菊叠叠霜凝露,一丛浅淡一丛深。”白纸黑字,虽显眼,却不突兀。倒是颇合乎画面中的景致。
         “如此突然拜访,还夺走主人画笔,似乎不太符合做客之道。”字句听来,似责备,但那声音,明明是欢喜的。
         “哎,替长兄了了这一纸忧愁,长兄不谢我,反而怪罪了起来。看来真是小弟失礼了。”
         “你失礼了又何只一次。罢了。每每瓶颈之时都被你碰上,又帮我解了去,确实是该感谢呢。”
         相视而笑。人生生而得一知己。便是如此吧。会记下自己无心的话语,会助己解决那些困难。丹青墨痕,虽无交流却默契地配合得天衣无缝。谁能知,那大片的留白,不是等他来填的呢。
         有知己如此,夫复何求?
         忆罢曲毕,明明院落里曾留有着两个人的身影,如今,只剩一人抚琴。人力微薄,敌不过的,终是命运的掌控。
         其实,那隔阂的距离,并不远,只是一条奈河的距离。似乎一回头,一转身,顾盼之间,还能看到他浅笑盈盈。生亦何欢,死亦何苦?那最最难受的,不过是独自一人的彷徨。泪无声,却不是流落面庞,而是流入心房。
         西厢的一草一木,没有随着突然的变故而改变。仍有主人依存的错觉。故园依旧故人变,取觞只饮一半,这另一半,就随着院落里的涓涓细流而去。神伤思量,那流水能否将这浊酒,带到那奈河深处呢?
         烟雨朦胧,那画卷上离去的身影。是他,亦是自己。兜兜转转,离不开回忆,却消磨了岁月和光阴。伤心何如,悔恨何如,不过是寥寥青烟,捉不在手心,徒有其影,最后飘散而去。
         虽然为故人离去而神伤,却也不得不感谢命运的安排。洪荒流年,能遇见知己,得一知己实属不易。伤心,却不怨恨,不怨恨苍天匆匆带去一个个鲜活的记忆。依然感激,感激还能拥有那一纸虽苍白却珍贵的曾经。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岁月不过是短暂的一瞬息。命运并没有辜负了什么,终只是蹉跎了时光。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那一纸的留白,是一首无人执笔写下的南乡子,是那无意筑下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那一声不曾停歇的流苏太息。
         扁舟,一种烟波各自愁。
    


    2楼2010-08-23 15:37
    回复
      点评:
          一篇很美的诗词鉴赏,华丽的文字配上那悠悠静雅的意境,道尽了人生知己难求的苦楚,古当珍惜!
          文章生动优美,充满了灵动的画面感,又那样亲切。
      馨的碎碎念:
      友情?知己?
      TT我写的是BL 啊啊啊啊啊


      3楼2010-08-23 15:39
      回复
        前月浮梁买茶去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 将知醉后岂堪夸。
               ——《一字至七字诗•茶》元稹
             手捧一壶岳阳君山银针,背离那喧嚣的人潮,临着碧海潮生,观云卷云舒,好不惬意。一杯两杯三杯,顺喉而下入愁肠。不由得心念一转,想起数日前和友人的一番对话。第一杯茶可称品,第二杯即解渴的蠢物。这第三杯,就要被称为不识名珍的牛饮了。思罢,如今这般,实属不懂珍品。
             望远处来来往往的船只,笔下如行云流水,一首白翁的《琵琶行》自笔下倾泻而出。写至“前月浮梁买茶去”不禁一顿。这茶,还是别和商贾连了关系,茶,本不该有世俗的铜臭之气。
             代高僧圆悟克勤大师深得茶中三昧,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流传东瀛。不知那贩茶之人,可懂这茶中三昧?
             这茶,一为淡。不似酒的浓辣。不似咖啡的深远,不似果珍的甜腻。便是这淡淡的清幽,淡淡的甘甜,淡淡的苦楚,收虏千百年来多少名人雅士的心神。人又何尝不该以淡逍遥过平生。文天祥曾言:人生欻翕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轰轰烈烈的确让人向往,谁不曾年少轻狂,但漫漫长旅,求的是一丝宁静,一份平淡。我想,这淡而绵长是生活的主调,如茶般的淡薄,换来的,将会是一世芳华的清香。
             二品,品其韧。韧如茶,沸水裹身绿不化,沉浮几世仍含香。看着如柳若眉的绿色在琉璃杯内倔强地沉浮,散发着浓香,犹如就砺则利的金属,在日下笼出一层温暖的辉光。短短数十载光阴岁月,孰能一帆风顺?经历了时光的打磨洗礼,人事间的世情冷暖韧化出一颗宠辱不经的心。就如那三滚后的茶叶,沉入水底,沉默地微笑着,悠悠然散出那一丝若有若出的馨香。那温和的茶水宛若经历磨练后的内心,足以接纳一切友善的或是不友善的表情。
             三饮其旷达。呷一小口茶,任清清浅浅的苦涩在舌间荡漾开来,充溢齿喉。之后,深吸一口气,余香满唇,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一切的疲惫冷漠。人仿佛也醉了,蒙眬中,久久不愿醒来。品茗之人素雅。但何为雅?非矫柔造作之态,而是身心都有一种淡然超脱之态。不知是茶润了人,还是人清了茶。那旷达之感,随着这入肠的温润,一同流入心房。望青天白日,恍惚间,仿佛身心都融入了背后的景色。伤心何妨,欢乐何妨。悲喜不过转念间。心下清明一片,似乎那过往尘世早已飘远。那份超脱的潇洒姿态,肆意袭来,让人欲罢不能。
            就着这月,我多想泛舟一叶,也同这商贾,一道前月浮梁买茶去。舍了一身子的俗气,寻觅三两幽香,与三五志同道合之士,一同品这茶中三昧,也教教那贩茶之人。人泽玉,亦润茶。品茶,便也是浅斟这人生吧。不由轻叹,“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4楼2010-08-23 15:43
        回复
          点评:
          不想这茶竟是人生啊!本篇颇有参透世事禅之味。只有那些对人生充满思索的人,才能品出这独特的茶的味道。品茶,品人生。文笔诗意浪漫,富有哲思,足见作者的才情!


          5楼2010-08-23 15:43
          回复
            只有岁月才能读懂
                 我望见了天空却留不住半榭的时光,原来总有什么,只能一生一场。那些青葱岁月静好时光,能延续的,不能延续的,都无声的留在记忆中,只有时光,才能读懂。
            ——题记
            有些事情来的时候,喜欢让人无知无觉地措手不及。比如那个初春的三月,他望向那条小道的彼端,并未曾预知,下一秒的相逢。
            初春三月的学院,空气中满是悠悠飘落的浅胭,那初开的樱,总是最最温柔的。花还未到将谢未谢之时,却有着那般连泪都要落下来的感觉。
            深巷的那一端,那一抹快溶到天色里的宝石蓝,那一刻让人醉心的浅笑盈盈。点头、微笑、握手,简单却郑重的礼仪,便这样简单的相遇,相识。风吹起带走还未落地的芳华,还带走了彼此的第一个不轻不重的问候话语。
            如此这般简单的相识,便好。不知为何,脑海里却一直浮现那一句沉吟已久的歌谣: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此后的三年,是不平不淡的生活。光芒在岁月的洗礼下越发耀眼。追逐与被追逐之间相隔的永远只是一步的距离。只要一回头就可以看到安心的笑容,只要一抬首就可以看到宽大的背影。没有默契却难得的默契,属于彼此的一步的距离。
            毕业考后的夜晚,一群得到解放的孩子来到餐厅庆祝。抽身离开那热闹无比的院落,才发现月华下有一个纤长的身影更早一步脱身而来。伸出手去,指尖触碰空气,张开又合拢。他说:“你瞧,整整三年。”他闻声转身,淡道:“我们认识也整整三年。接下来的三年……”话音未落,已被人拦走,“接下来的三年,也一起吧。”月光下的笑容,如沐春风。
            三年复三年,时光见证了他们的相识相逢,历经了曾经的懵懵懂懂和最后分别的笑容。他们没有彼此相约,有些事情的确没有必要,整整六年的时光也应足够,此后随缘,便罢了。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那些青葱岁月,时光正好的年少,若不能延续,留在记忆中,便好。
            挥霍了最珍贵的韶华,留下最珍贵的回忆。樱花下一期一会的相遇;球场上那些胶着的眼光、飞扬的笑颜;寿司店外与时光许下三年一起的诺言,相期莫逆;安静的学生会室内的午后,清雅嗓音念着的古老辞章……这一些,便留住罢。此后如何,我们都无法提前知晓。或是分道扬镳,或是殊途同归。在那分岔的道口,任他明月。
            那些正好的皎皎时光,终如流水,没入彼岸,却不再见,缓缓归来。那些似水流年,可见,不可触,最是难忘。
            又是一年春。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翠碧。镜头下除了春日里安静的美好,还有,那年轻绽放的笑颜,那是多么张扬恣肆的青春年少。且听风吟,那是风在传送远处人的话语。在那风中流离的春柳下,他说,你瞧,又是四年。
            又是一场无法预知的相遇相逢。那些风华如醉的洪荒时光,只有岁月,能够读懂。
            


            6楼2010-08-23 15:43
            回复
              点评:
              那种莫名的相逢、相知,那份不经意的幸福、美好,是我们记忆深处永远珍藏的老照片,也许正是这些才让每个人心中总牵挂着一份淡淡的怀旧情结,只有岁月可以读懂。文章用一种特有的青春的哀伤期待着世间那种真挚的友情,笔调委婉雅致,内容也能紧紧扣题,是篇不错的文章!
              碎碎念:
              又是友情,又见友情TT
              我写的是TF啊啊啊啊啊


              7楼2010-08-23 15:44
              回复
                大俗即雅
                     僧者,称世事常人为凡人。凡,本含俗之意。怎奈世人求脱俗,求雅致,却忘了自身本是平凡人。超凡脱俗,亦逃不了本性。俗何妨,雅亦何妨?俗雅本是须臾转瞬间的思量。大雅即俗,大俗即雅。
                  
                     世事本俗,却因人们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而变得不一样。过分得追求雅致,最终不过是高处不胜寒的孤芳自赏,若寂寥之余加些尘俗的喜乐,滋润一番人生,岂不更加怡然。
                     话说林语堂在台北一所学校参加学生的毕业典礼。在他演讲之前,有好多人都作了较长时间的演讲。轮到他演讲时,已经是临近中午了,因此,他站起来说:“ 绅士的演讲,应该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大家听了先是一愣,随后哄堂大笑。将绅士演讲与女人裙子相比,俗否?俗,但是,就是因为他“俗”,才能让人心领神会。
                     刘禹锡先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一处,但因为居住的人的品格高尚,所以并不显得简陋,其实他读的书籍,弹的古琴,包括所交之人中都是世俗的产物,因为刘禹锡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才使得本来世俗的事物变得风雅无比。若换了白丁之人,纵然书画环身,名茶在手,却也误了那风雅,真正落了俗套罢了。
                幽幽的雅,淡淡的俗,两相结合,这人生才格外圆润、豁达。一如暑期重品《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时的感觉。《水浒传》里人物各个锋芒必现,谈笑怒骂,吃酒啖肉,俗语张口即来,骂人骂得酣畅淋漓,打架动手潇洒痛快。俗否?嗟夫,那字句间无一不俗得耐人寻味,俗得耳目一新。让人拒之不得。而《三国演义》则是典雅得很。一字一句都可品出罗贯中先生的细心斟酌。人物各个身藏不露,随着故事的发展锋芒渐显。顾盼间,琴瑟裂帛有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字字珠玑让人无法不去品读。假期,因为同品这两部名著而不再乏味。也正因着这雅俗同赏,白纸黑字竟也变得灵动起来。
                俗雅之间,本无界限。却因人们的眼光,而有了区别。不去自命不凡地求个清楚,也别固执己见地走个极端。漫漫人生端个平常之感对待,混沌之间留一丝清明,生活纵使平淡,却也安然。若真要在雅俗之间求个界限,具体,便问人心吧。怎样的人心才能真正触及那真正的涵义,便是,思无邪罢。
                


                8楼2010-08-23 15:45
                回复
                  啦啦啦。
                  你看过很多书嘛。好同学继续努力哈。


                  9楼2010-10-06 12: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