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塘的廊棚之长在江南却也是难得见的。长长的廊棚遮蔽,阳天便可遮阳,雨天也无需撑伞。这倒是更为恰切的诠释着“雨天可穿红绣鞋”。
仍记得最初相遇江南的廊棚是源自于高中时考试时候的一篇阅读文章。丰子恺先生的《塘栖》。塘栖亦是一个古镇,位于杭州的北部。
先生在文中写道。塘栖是一个镇,其特色是家家门前建着凉棚,不怕天雨。有一句话,叫做”塘栖镇上落雨,淋勿着”。“淋”与“轮”发音相似,所以凡事轮不着,就说“塘栖镇上落雨”。坐船逢雨天,在别处是不快的,在塘栖却别有趣味。因为岸上淋勿着,绝不妨碍你上岸。况且有一种诗趣,使你想起古人的佳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古人赞美江南,不是信口乱道,却是亲身体会才说出来的。
当时正值考试,但是看到先生这如此带着情趣的文字仍是忍不住反复读去,总觉着字里行间带着的那股优雅闲散正是属于江南的本初与原来。只有江南可以将一切都那么淡然的担了去,却又不带一丝局促。置身江南,便是卸去了所有的负荷。在这里。我们。也只是我们的本初。
正是先生这么情趣的文字里的介绍让我喜欢上了江南的廊棚。这廊棚仿佛就已不仅仅是一道遮阳避雨的廊棚。她便成为一种意象。一种代表着江南,代表着恬适与无忧的意向。
所以未至西塘,我便已然爱上了这道长长的烟雨长廊。
关于廊街的由来,没有官方的记载,只有民间流传的“为郎而盖”和“行善而搭”两个版本。
版本之一:年轻的寡妇胡氏,在西塘独自支撑着一家老小和一个铺子。胡家铺前的河滩边,有一个摆豆腐摊的王二。王二同情胡氏,常帮着做一些体力活。日子一久,胡氏便觉得离不开王二,但又难以启齿表达这份感情,便煞费苦心地借修缮店铺之机,请人沿河建起了棚屋,将店铺前的街路遮盖了起来。这么一来,王二既可免受风吹雨淋,两人也可同在一个屋檐下。不想胡家铺子因了这棚屋而生意一下子红火起来。镇上商家纷纷效仿,几年来,棚屋连成了一线。后人就取“为郎而盖”之意,将棚屋叫做廊街了。 版本之二:西塘有个开烟纸店的老板,一天小店打烊时,见一叫花子在店前的屋檐下避雨,就让他进屋来。叫花子执意不肯,老板就拿了一卷竹帘连在屋檐上,临时搭了个小棚让叫花子躲雨。第二天叫花子在店门板上留下一行字:“廊棚一夜遮风雨,积善人家好运来。”此后烟纸店果然生意兴隆。店主为感谢叫花子的恩德,索性在店面前的屋檐下搭了个有砖有瓦有木架的廊街,且跨过小街直至河埠。
两个版本都令人心动,但我倒更愿相信“为郎而盖”的爱情故事,这似乎要朴素而真实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