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说的话,浣熊的特殊性在于它在人类社会里独特的适应方式。
在现代城市自北美大平原上拔地而起之前,浣熊的生活方式并没有现在这么多变。它们会在非繁殖季按两性分开,同一领地内可能会有多只当地的浣熊共同分享地盘,而外来的个体会被驱逐。它们强大的攀爬能力,灵活性,和游泳能力使得它们在密林和沼泽中如鱼得水,而体态优秀的模版也使得草原和沙漠成为了宜居的环境。在人类来临之前,浣熊就已经是一种极其成功的生物了,虽然在大部分今天的分布范围,浣熊种群的历史并不久远。

沼泽地里的浣熊,小龙虾等无脊椎动物会占据它们食谱较大的部分。
真正促成了浣熊如今的局势的,是城市。
对于绝大多数生物来说,城市并不是一个适合居住的环境。对于大型生物来说,城市的夹缝完全不够它们容身,而对于大部分生物,城市里的污染可以直接致死,三步一应激五步一撞车,食物匮乏,还有恐怖直立猿虎视眈眈。但,浣熊是强大的。本用于在树林中闪转腾挪的能力现在让它们爬墙爬水管爬房顶,本用于在沼泽中漫步的能力让它们在下水道来去自如,杂食的习性和敏锐感官带来的判断力更是给予了它们一项神技:翻垃圾找吃的。浣熊的体型刚好大到不会被轻易消杀,而又刚刚好不会因为体型而活动受限。城市简直是替它们量身打造的天堂。
是吗?

城市生活带来的不只有好处。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对于浣熊来说,它们只是在适应环境,而现在的环境适合它们生活。可是这个环境并不是纯粹的自然环境,它很大程度上来自人类,而人类打造的环境不一定会预留出浣熊的位置。
有一个来自某个微信公众号的故事值得分享:一所研究院附近活动着一只青年浣熊,研究所的工作人员非常喜欢这只浣熊,但在几次喂食之后停止,毕竟是野生动物。这只浣熊并没有表现出自己觅食的困难,但它还是在几个月后被确认死亡。原因?它爬进了研究所,在电缆上触电了。
或者,网络上众多的视频也可以体现出城市浣熊生活的冰山一角:遛狗的时候碰到浣熊,于是浣熊直起身做出威吓动作;倒垃圾的时候发现附近的浣熊又翻乱了垃圾堆;被携带狂犬病的浣熊咬了;楼层装修捅出一窝浣熊... 相似的故事每天都会在北美被记录下来。

在马路中央被车碾过,又被涂上漆的浣熊
毫无疑问,浣熊是成功的。它的种群如今遍布北美洲,随着人类城市的扩张与建设。这是人类世的新“环境”。令人唏嘘的是,城市也不见得能给浣熊更加优渥的生活条件。城市,从某种意义上,只是让浣熊的栖息地变多了而已。运气好的浣熊或许可以每天偷狗粮住在行道树的树洞里,而运气差的可能就只能在下水道里安家觅食。
城市对于浣熊来说究竟好不好?
或许,我们只能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比别的生物的情况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