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对跖大头蚁
拉丁学名:Pheidole Antipodum
大致介绍:
对拓大头蚁在铁土和沙质土壤中比较常见,并经常与白蚁一起出现。
巢穴经常位于岩石下方。
它们还分布于麦田地带和南部海岸。
该物种几乎和所有其他物种不同,它在行为上明显为地下生活,眼睛发育程度极低,并有极度多态的兵蚁分化(5-7种分化)。
在干旱期间,很难发现到这些群落。然而,在河流周围潮湿的开放森林中,它们经常被发现在深埋于土壤下的大石头下找到。
当群体发育成熟时,包括数千工蚁和数千个球形幼虫和蛹,并且只有在这样繁荣的群体中,才能看到工兵之间形态巨大、头部较大和细微、头部较小的工蚁之间的完美过渡。
这种蚂蚁的外观和行为与大头蚁属的其他物种如此不同,以至于我们更倾向于将Anisopheidole视为一个独立的、专属的属。
主图为蚁巢正在为一次婚飞做准备:
细细地、小心翼翼地,Pheidole Antipodum的工蚁们从它们的地下迷宫中缓缓出现,准备着抵御任何可能威胁到繁殖蚁婚飞的入侵者。
一旦各种大小的工蚁建立起坚固的防线,繁殖蚁们就会小心翼翼地出现——他们对捕食者保持警惕,但渴望飞离,彼此分散是它们的本能。工蚁们通过爬上繁殖蚁的身上控制它们,防止它们过早飞离。尽管前几周的降雨已经引发了繁殖蚁们的活动,但具体的细微气候条件将决定蚁巢何时实际释放它们。
鉴定:
这种蚂蚁的触角有12个节(包括基节)。头楯(Clypeus)的前缘有短到长的毛发,跨越头部的中线,并且没有单独中央的毛发或毛囊。眼睛很小,在其直径最大处凹面上至多有5个小眼(ommatidia)。
前胸、中胸和后胸的上表面大致相平,使得中胸部的上表面形成一个均匀的弧形,只被浅浅的后腹沟打断。
工蚁的大小在兵蚁和工蚁之间高度不稳定(多态性)。
体型连续分化:
工蚁身长在3-9.8毫米之间;呈现完全单相异速生长,最小工蚁和最大的兵蚁之间有一个连续的过渡。
眼睛发育就适中,最小的工蚁有3-4个小凹面眼视单元(小眼),最大的兵蚁有29个小凹面(还有一个单个的中央复眼)。
触角由12个节组成,具有明显的三节棒状部分。口器感器分布为2,2。牙齿分布不固定;在较小的工蚁中,牙齿分布似乎最初是1+8,但是很可能非常小的亚端齿很快磨损,同一大小范围内的工蚁可能是1+1;在中等大小和大型工蚁中,牙齿分布基本上是1+5,但同样,任何特定标本上的1-5个小圆形亚端齿也可能存在。上颊骨在其基部较厚,逐渐变细并向内弯曲,几乎与基缘相接;下颊骨非常明显;上颚齿基部接触颈节关节。上唇裂开。
在小工蚁的并胸腹上,中央区域光滑,并且强烈肿大,具有一对介平稜齿(intercarinal setae),四对同平稜齿(paracarinal setae)和一系列良好发达的侧缘刚毛。
在大体型兵蚁中,与其宽度相比,并胸腹的相对长度较宽,而中央区域的侧缘则与前额棱纹相延伸;刚毛相对较少,且排列不那么有序-大约有6个可称为介平稜齿,4个可称为同平稜齿。
微型工蚁前额棱纹几乎无法覆盖触角插孔,但在较大的兵蚁中,前额棱纹向外延伸,部分覆盖了触角。
微型工蚁头部呈圆形;大型兵蚁具有明显的、突出且分离的脑枕叶。
尺寸中等的工蚁在所有这些特征中都是中间状态。
前颈小凹陷靠近触角插孔的前食管小孔,小工蚁中较不明显,大工蚁中逐渐加重。
工蚁&兵蚁:
工蚁的结节简单,从侧面看呈圆形,在从后面看时横向扁平。在最小的工蚁中,结节表现出横向的倾向,在大型兵蚁中,这种倾向非常明显。
后腹节简单,结节状,主要体内带有侧突。前下后腹节只有楔状的前突,后突未发达。
工蚁呈黄褐色,体毛茂盛,除眼下颊部位上有一些微弱的纹路外,没有任何外表雕刻,剖面上有一些淡淡的波浪形纹路,以及腹腔结节上浅而强烈的点刻。
大型工蚁头部为褐红色,腹部为黄褐色,硬化并且有毛发;颊部延伸到略高于眼睛,额部延伸到复眼,口器附近都有密集的皱纹;
蚁后:
雌性繁殖蚁体型比大部分工蚁大得多(12 . 8毫米),但基本上具有工蚁的特征;翅膀与盲切叶蚁属相似,只是在翅脉的后方有一个或多或少不完全的r-m中环。
雄蚁:
雄蚁比女王蚁小,比较大的主要工蚁稍大一些。触角13节;翅膀和蚁后的一样。生殖器与盲切叶蚁的相同。
体型大小&群落上限&栖息模式:
蚁后:12.8mm左右
工蚁:3-9.8mm
雄蚁:10mm
成熟群落大小:2万+
栖息模式:地栖,在铁土和沙质土壤深处,或者河流附近湿润的土壤下。
(通常附近有白蚁巢)
推荐饲养温度:20-30度,最喜爱的食物为白蚁,平时可喂食其他小昆虫。(可使用亚克力巢)
拉丁学名:Pheidole Antipodum
大致介绍:
对拓大头蚁在铁土和沙质土壤中比较常见,并经常与白蚁一起出现。
巢穴经常位于岩石下方。
它们还分布于麦田地带和南部海岸。
该物种几乎和所有其他物种不同,它在行为上明显为地下生活,眼睛发育程度极低,并有极度多态的兵蚁分化(5-7种分化)。
在干旱期间,很难发现到这些群落。然而,在河流周围潮湿的开放森林中,它们经常被发现在深埋于土壤下的大石头下找到。
当群体发育成熟时,包括数千工蚁和数千个球形幼虫和蛹,并且只有在这样繁荣的群体中,才能看到工兵之间形态巨大、头部较大和细微、头部较小的工蚁之间的完美过渡。
这种蚂蚁的外观和行为与大头蚁属的其他物种如此不同,以至于我们更倾向于将Anisopheidole视为一个独立的、专属的属。
主图为蚁巢正在为一次婚飞做准备:
细细地、小心翼翼地,Pheidole Antipodum的工蚁们从它们的地下迷宫中缓缓出现,准备着抵御任何可能威胁到繁殖蚁婚飞的入侵者。
一旦各种大小的工蚁建立起坚固的防线,繁殖蚁们就会小心翼翼地出现——他们对捕食者保持警惕,但渴望飞离,彼此分散是它们的本能。工蚁们通过爬上繁殖蚁的身上控制它们,防止它们过早飞离。尽管前几周的降雨已经引发了繁殖蚁们的活动,但具体的细微气候条件将决定蚁巢何时实际释放它们。
鉴定:
这种蚂蚁的触角有12个节(包括基节)。头楯(Clypeus)的前缘有短到长的毛发,跨越头部的中线,并且没有单独中央的毛发或毛囊。眼睛很小,在其直径最大处凹面上至多有5个小眼(ommatidia)。
前胸、中胸和后胸的上表面大致相平,使得中胸部的上表面形成一个均匀的弧形,只被浅浅的后腹沟打断。
工蚁的大小在兵蚁和工蚁之间高度不稳定(多态性)。
体型连续分化:
工蚁身长在3-9.8毫米之间;呈现完全单相异速生长,最小工蚁和最大的兵蚁之间有一个连续的过渡。
眼睛发育就适中,最小的工蚁有3-4个小凹面眼视单元(小眼),最大的兵蚁有29个小凹面(还有一个单个的中央复眼)。
触角由12个节组成,具有明显的三节棒状部分。口器感器分布为2,2。牙齿分布不固定;在较小的工蚁中,牙齿分布似乎最初是1+8,但是很可能非常小的亚端齿很快磨损,同一大小范围内的工蚁可能是1+1;在中等大小和大型工蚁中,牙齿分布基本上是1+5,但同样,任何特定标本上的1-5个小圆形亚端齿也可能存在。上颊骨在其基部较厚,逐渐变细并向内弯曲,几乎与基缘相接;下颊骨非常明显;上颚齿基部接触颈节关节。上唇裂开。
在小工蚁的并胸腹上,中央区域光滑,并且强烈肿大,具有一对介平稜齿(intercarinal setae),四对同平稜齿(paracarinal setae)和一系列良好发达的侧缘刚毛。
在大体型兵蚁中,与其宽度相比,并胸腹的相对长度较宽,而中央区域的侧缘则与前额棱纹相延伸;刚毛相对较少,且排列不那么有序-大约有6个可称为介平稜齿,4个可称为同平稜齿。
微型工蚁前额棱纹几乎无法覆盖触角插孔,但在较大的兵蚁中,前额棱纹向外延伸,部分覆盖了触角。
微型工蚁头部呈圆形;大型兵蚁具有明显的、突出且分离的脑枕叶。
尺寸中等的工蚁在所有这些特征中都是中间状态。
前颈小凹陷靠近触角插孔的前食管小孔,小工蚁中较不明显,大工蚁中逐渐加重。
工蚁&兵蚁:
工蚁的结节简单,从侧面看呈圆形,在从后面看时横向扁平。在最小的工蚁中,结节表现出横向的倾向,在大型兵蚁中,这种倾向非常明显。
后腹节简单,结节状,主要体内带有侧突。前下后腹节只有楔状的前突,后突未发达。
工蚁呈黄褐色,体毛茂盛,除眼下颊部位上有一些微弱的纹路外,没有任何外表雕刻,剖面上有一些淡淡的波浪形纹路,以及腹腔结节上浅而强烈的点刻。
大型工蚁头部为褐红色,腹部为黄褐色,硬化并且有毛发;颊部延伸到略高于眼睛,额部延伸到复眼,口器附近都有密集的皱纹;
蚁后:
雌性繁殖蚁体型比大部分工蚁大得多(12 . 8毫米),但基本上具有工蚁的特征;翅膀与盲切叶蚁属相似,只是在翅脉的后方有一个或多或少不完全的r-m中环。
雄蚁:
雄蚁比女王蚁小,比较大的主要工蚁稍大一些。触角13节;翅膀和蚁后的一样。生殖器与盲切叶蚁的相同。
体型大小&群落上限&栖息模式:
蚁后:12.8mm左右
工蚁:3-9.8mm
雄蚁:10mm
成熟群落大小:2万+
栖息模式:地栖,在铁土和沙质土壤深处,或者河流附近湿润的土壤下。
(通常附近有白蚁巢)
推荐饲养温度:20-30度,最喜爱的食物为白蚁,平时可喂食其他小昆虫。(可使用亚克力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