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短缺了感情和爱,就成了没有水的池塘,任凭是方是圆,总免不了空虚之感。”“情”不在大小,而在不经意的流露,尤其是在教师毫无防备的情境之下。这就要求教师有一颗宽容之心,能容自己的尴尬处境;有一颗温柔之心,能解学生的喜怒哀乐;有一颗细腻之心,能察课堂的最新走向。那么,如何让“情”焕发出课堂生命的精彩,营造激情飞扬的语文课堂呢?下面是我对高三语文课堂教学中两个精彩片段的思索。
一.化枯燥为情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学生有自主学习的需求,让学生自觉能动地学习,有个性地学习,创造性学习,就必须摆脱“牵着学生走”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学生有了学习的选择权,课堂的走向、情境的发展操纵在学生手中,课堂上就会“红杏枝头春意闹”。
记得在听高三的语文课时,讲课老师在上字形专题的记忆方法总结时,我注意到学生对此知识点毫无兴趣可言,有用手撑着脖子的,有趴在桌子上的,眼神有点散漫冷淡,甚至有点厌烦的情绪。我听到这里,替主讲老师捏了一把汗,我担心这样的教学,效果如何保证呢?正当我担心之时,我却发现了这位老师的能力,他果断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一改老师的经验总结为学生的自主总结。要求他们先整理出自己平时最弄不清楚或最易弄混淆的字,再用可操作的方法记住,至于方法可以是老师给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创的。下面是字形教学的一个精彩片断,足以印证教师只要在课堂上积极主动正确的引导,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使学习不再是枯燥、艰辛的事。
师:现在让我们比比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妙最能记得牢。
生1:我用的是激趣记:“家具是东西不是人(没有单人旁),有人谋划方能万事俱备(有单人旁)。”
生2:我用的是谐音记:“用手拾掇房子,用线连缀裙子,用车接回辍学的孩子,用嘴啜泣伤心的日子。”
生3:我用的是对联记:“门可罗雀喝雀巢咖啡,两只麻雀无处可逃;鸠占鹊巢想声名鹊起,双喜临门好不热闹。”
生4:我用的是故事记:“一只毛毛虫变成美丽的蝴蝶,抓住一个正在研究语言文字的间谍,嘴里喋喋不休只到吐出一滩血;又撞到一个被竹片通牒的罪犯,正坐在石头上看影碟。”
等这些同学总结完毕之后,掌声雷动,在轻松的氛围中,化解了枯燥的机械记忆,并使字形识记教学变得富有情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而且乐此不彼。作为主讲教师,也没有了那种从头讲到尾,当然也就没有了叫苦叫累,叫苦连天的悲伤。这样的做法,老师省事,学生爱学,怎么能不是一节好课呢?因此我认为: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欢乐。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世界,在活动中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多么有益啊! 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化尴尬为激情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的合理需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这些需要的满足,离不开一定的教育环境和教师适当的引导方法。教师要根据特定的教学情境,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以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促使他们不断地追求和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