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魔法吧 关注:80贴子:277
  • 2回复贴,共1

精神魔法:三花聚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花聚顶,内丹学术语。在古代,「花」与「华」通,「华」乃是「花」的本字,故而「三花」就是「三华」,表示人体精气神之荣华。所谓「聚顶」就是精气神混一而聚于玄关一窍。萧廷芝《金丹大成集》说:「问三花聚顶。答曰:神气精混而为一也。玄关一窍,乃神气精之穴也。」这里的「顶」有特指意义,它表示「天宫内院」。所谓「天宫」指脑部,「内院」就是以印堂穴与百会学垂直线为中心点的脑部内空间。「三花聚顶」是一种内丹功的上乘状态,这种状态的出现必须经过循序渐进的炼养过程。古代道教内丹家由于害怕泄漏天机,又担心大道失传,便以含蓄的符号象徵方式来表达。于是,有关「三花」的名称便有许多转换的形式。从本质上看,「三花」的内在意义乃是「三阳」。所谓「三阳」也就是阴中之阳,阳中之阳,阴阳中之阳。「三阳」之说来自五行与天干的转换。在中国古代,以「水」代表北方,于天干为壬癸,在人体则与肾脏相对应;以「火」代表南方,于天干为丙丁,在人体则与心脏相对应;以金代表西方,于天干为庚辛,在人体则与肺脏相对应。肾主精,心主神、肺主气。水在北方为阴方,所对应的天干壬癸,一阴一阳,壬为阳,癸为阴,所谓「阴中之阳」指的就是代表北方两个天干之中的「壬」;火在南方为阳方,所对应的天干丙丁,也是一阴一阳,丙为阳而丁为阴,所谓「阳中之阳」指的是代表南方两个丙丁中的丙;金在西方为阴方,所对应的肺脏吐故纳新,交接内外表里,故有阴阳转换之性,所谓「阴阳中之阳」指的是代表西方和肺脏的天干庚辛中的「庚」。内丹学讲究「炼精化气」就是去肾水中的癸,而升壬;「炼气化神」就是去肺金中的辛,而升庚;「炼神返虚」,也就是去心火中的丁,而升丙。其壬、庚、丙,象徵精气神中的「三阳」,经过进火而升华,最后聚于泥丸宫,这就叫做「三花聚顶」。顶者,鼎也。革故鼎新,脱胎换骨,则成圣明境界,到了这样的境界,则骨体荣华焕发,光芒四射。此时,精气神已从分的状态而回归于「合」的状态,恍若金花片片自现于空中,这是内功的美好结果,所以,「花」也就是「华」。



IP属地:广东1楼2010-08-28 20:35回复
    “修身养性——修了此身方能养性,否则身体困扰,整日昏沉,又何来灵犀一悟?实践人身,这是道家的殊胜处。但面对此身又令人踌躇,经络横陈,穴道遍布,将从何处下手,以何为途?这里讲的两步功法,便以展示道家仙学的历史经验。
    先师陈樱宁有言:“丹诀数十家,深浅各别,而下手处,皆不外呼吸作用。”可见呼吸乃肉体最紧要机关,操作吾人生命的权柄。
    先不从修炼角度高谈呼吸,只考察普通的生理情况,人出生时大哭一声,外界空气趁隙出入,令毛皮孔开,口鼻努张,从此有了呼吸,常人呼吸虽终日不断,但粗短而急浅,肺泡瘪瘪,一口空气在气管中抽来抽去,周身并不能得到丝毫滋养,又怎能长生?如此的呼吸随寿终而全歇,又怎能靠它去求那往来的不穷的大道?
    仙家所言的呼吸,并不是生理书上写的“吸进氧气吐出二氧化碳”。先师陈樱宁曾从古代丹经中整理出一篇名为《真空练形法》的短文,其中对于呼吸讲解得极好,“人未出生之时,一呼一吸生于母,既生之后,一呼一吸通于天。天人一气,联属流通,相吞相吐,如扯锯焉。天与之,我能取之,得其气,气盛而生也,天与之,天复取之,我失其气,气绝而死也。”可见仙家所言的呼吸之气,不是氧气、二氧化碳如此简单,而是沟通虚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的关键,这个气勉强称之为,“先天一气”,决定着人的出生和衰亡。
    所以仙家的呼吸,与常人不同,能求夺天地间造化万物的原始动力,返达婴儿处胎之时的勃勃生机,这种天人合一的呼吸状态名为“胎息”。为了获得这先天一气,古人不断琢磨呼吸之法,如做饭一般,烹饪烧烤,在呼吸道上玩出太多花样。翻开丹经,疑判纷纷,有调、闭、数、逆等勉强的作为,更有鼓胀肚腹、困守眉心等艰辛的举动。
    只要神气和合凝聚,同住同行,自然能达到胎息境界。但要使神安宁,使气不乱,方能合和在一起,可一般人的神气如乱线纷飞,太难理出头绪,于是古人又发明了许多定神定气的方法,如眼盯一物或脑中假想一景,想闹中取静,待浑水自清。较为著名的是像数念珠一般数自己的呼吸声,苏东坡便身体力行,此法在士大夫中广受推崇,它也确实能令身心享受安宁。
    但这类方法是刻舟求剑,与先天一气越隔越远,注意力集中在一指定的物品上,就如木头铁人一般,对身体生发出的种种反应,感觉麻木,结果许多消息白白错过,又怎能抓住机会逆天而行?
    古丹经云:“顺则***,逆则成仙。”修仙是件打破常理的事情,人间常理是必死必衰,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这必死必衰的惯性当中,盯物看景之类的方法,就像溺水之人抓住根水草,又能起什么作用?但这般惯性同时又造成了人类一代代的出生,要想成仙就要转过身来,逆向而行,去寻找生机。
    成仙不在于复杂的形式;因为成仙毕竟不是给死人作法事,学仙与仪式无关,与心情也无关,因为也不是作诗玩情调。学仙的关键在于能识别出翻身时机,趁此机会一举成功。古人云:“只有真师讲火候。”这火候就是指的这个翻身时机。
    知道修炼是超越形式超越自己后,就可以理解先师陈樱宁为何对“数呼吸”的方法只让人去参考,并不推祟的理由了。对于苏东坡所提倡的这个方法,先师点评道:“数呼吸,还要用念头去数,好坏自己去试验。”将这话说破了,就是一个固执的念头如同把人系在拴牛桩子上,又怎能翻得了身?
    先师陈樱宁曾由《庄子》一书中结晶出“听呼吸”法门,将诸般做作一律废掉,只教人“心息相依”,曾于五十年前一家疗养院所开的“静功讲座”中详细陈述,课后的实践者均有受益。此法虽佳,但若心思呆板之人,却不免难以受用,因为生理没有固定的反应。
    


    IP属地:广东2楼2010-08-28 20:36
    回复
      将天气作比喻,有时昏昏暗暗的光景霎时就雪亮起来,有时暖融融的初春场景忽然便四下冰凉,修炼时的种种感受不像四季般规律变化,这等乍寒乍暖、吉中藏凶的时刻,需要届时斟酌,最好有陈老师这样的过来人在一旁指点帮忙,这也是当年疗养院中人人均能受益的原因。
      如没有老师呵护,就得时时靠自己决定,不但要有智慧,还要有当机立断的敏捷,否则便一筹莫展了,因为其中的微妙分寸,真是进一步则迷,退一步则失,而且一人一样,绝不相同。
      今之从事静功的人常讲,不调息便罢,愈调息愈觉得气紧,这都是犯了以心逐气的心病,到关键时刻就冒冒失失了。为除此弊端,我在先师“听呼吸”之上,延伸出“听皮肤”法门,此法不会有变化过强的生理反应,对于细微的火候消息,人人均可把握。
      即修炼者不拘行卧,放松而已,淡淡将念头散于周身皮肤,微及毛孔,听其开阖。皮肤毛孔之开阖,耳本无能听见,但意识在在,自然有感皮肤载浮载沉,一开一阖。如此久之,遍体毛窍,真气氤氲,而鼻中反不觉气之出入,因为这时肺与皮肤已成一体。
      其实在生理上,肺与皮肤本就相互通透,《灵枢·决气篇》曰:“上焦开发,薰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如露水云雾灌溉土地,这句话讲的是肺气对皮毛有润养的作用。但还有另一层反向作用,就是皮肤可以宣发肺气,皮肤上的毛窍本就是气门,可以反过来调节肺脏,这就是中医里“皮毛宣肺气”的理论,气息浮沉在皮肤上符合生理的正常。内脏与皮肤浑然一体,皮肤与虚空相交接,正像太极拳的“抱”劲,开弓不射般圆满,由内里向外的充实。
      如此天人同一呼吸,直至口鼻呼吸渐止,毛窍开阖俱终,脉博微微几近不能察觉,如死人然。这个死不是真死,而是在必死必衰的惯性中翻了个身,肯定与常人的活法不同。古丹经上说:“未死先学死。”是在教人翻身的时机,而不是让人真如死尸般意志全无,血肉枯竭,而是神气拥抱在一起的感受,生理在这时已发生了微妙变化。
      至此天人同一呼吸,先天一气感而遂入,悠悠然的神气相融汇,就是胎息了。一入胎息境界,种种潜伏病患,积年陈疾,都能逐渐清除,心灵也豁然清爽,有智慧发生。再修炼时每一次都能有念领悟会然于心,渐渐能做主生死。
      再者,听皮肤尚另有一妙用,然此妙用非为普通说法。稍稍透出点消息,古丹经云:“当呼吸之机,我则从阴跷迎归炉”。阴跷一穴可以瞬刻间转化生死,在丹书中从来是秘而不宣的,载浮载沉的呼吸是它发生作用的关键,听皮肤的呼吸比其它方法,更能令阴跷受用。
      


      IP属地:广东3楼2010-08-28 20: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