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等死的人吧 关注:133贴子:874
  • 9回复贴,共1

等死的猪装的好像很无辜,谁知道这贴吧是不是自己建立。

收藏回复



1楼2010-09-01 21:00回复
    存东西


    2楼2011-06-12 20:08
    回复






      


      3楼2011-06-12 20:11
      回复
        4楼2011-06-12 20:16
        回复
          10楼2011-06-13 23:06
          回复
            关于赶集
            赶集的社会意义
                 冀东一首民歌所唱:“从春忙到大秋里,腌上了咸菜忙棉衣,杂花子粮食收拾二斗,一心要赶乐亭集。乐亭南关把粮食卖,卖了粮食置买东西,买了江南的一把伞,又买了圆正正的一把笊篱。槐木扁担买了一条,担粪的荆筐买了两只,零碎东西买完毕,饸饹铺里拉驴转回家里。”喜滋滋的劲头儿,活灵活现。      赶集在河南俗称上街做购物,或者其它买卖。在河南商丘自古以来就有赶集这项活动,每间隔2天逢一次集,大家从四面八方聚拢到一个集贸市场,购买家中需要的生活用品,如衣料,油,盐,酱,醋,等。
            


            11楼2011-06-13 23:10
            回复
              集市的周期
                   集市是一种周期市场,对集市的研究集中在它的周期、结构以及与中心地学说的关系方面。一些学者认为,集市的周期主要受人口密度的影响,较大的人口密度导致周期短的集市。此外,周期还受到周和月循环的影响,如中国的集市大多按太阴历周期循环。集市属于低级的中心地,交易的商品一般为日常用品和易耗品等低级货物,为集市附近的乡村居民服务。集市地点通常选择位于交通适中的集镇或乡村,以及寺庙所在地、城镇边缘地带等。集市的间隔往往取决于买者和卖者所愿意离开居住地前往的最大距离。      集市大多位于位置适中、交通方便的中心村镇、寺庙胜地和城镇边缘地区;也可引伸为进行交易的场所或聚落,称为集镇。农村集镇是经济空间网络的基本构成单元,在中心地系统的概念中处于较低的一级中心地,它以其特殊的职能和规模,


              13楼2011-06-13 23:12
              回复
                地理学研究农村集市时,①把集镇作为经济活动空间系统的组成部分,研究集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协调配合、集镇的等级系统、相邻集镇组成的循环圈以及交换与市场的空间体系;②研究赶集人的个体特性,经营性质及活动范围;③研究集市周期性的起因和规律。


                15楼2011-06-13 23:13
                回复
                  一些地理学者把注意力放在集镇的社会特性上。研究其对农村发展特别是对农村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并通过集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及功能,识别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和社会结构。70年代以后,国外研究集市侧重定量地分析其规律,如市场周期的最优长度,周期市场圈的动态经济系统,对周期集镇的分析等。


                  16楼2011-06-13 23:13
                  回复

                          乡镇企业开始出现超常规发展,突破了乡村两级办企业的老框框,农民办的个体企业和联办企业在乡镇企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上升。按商品经济规律,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广泛协作和联合大量出现,东部乡镇企业发达地区利用自己技术、资金优势与西部资源、劳力优势结合,联办企业越来越多。城市国营企业向农村扩散,农民进城办第三产业,进行城乡互助。乡镇还向国外开放,开展“三来一补”,合资合作逐步增多。有的企业开始突破“拾遗补缺、甘当配角”的地位,改“小而全”为专业化、社会化协作生产,在某些工业生产和产品中逐渐挑起大梁,创出了自己的名牌产品。资金来源也逐步走向多个渠道。这些新情况、新变化说明全国乡镇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后,1985年、1986年中丵共中央关于农村问题的两个1号文件和1987年5号文件,都结合乡镇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若干要求或制定了一系列新政策。特别是一些实践证明在乡镇企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乡镇企业组织制度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突破“三就地”原则的限制、城乡关系的协调、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协调发展等问题,在中央的许多政策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这为乡镇企业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非常宽松的外部环境,乡镇企业发展第一次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是由于政策的支持,作为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重要力量的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完全确立并被实践证实。1987年,邓丵小平同志在接待外宾时高度评价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异军突起。”1988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495万人,总产值7018亿元,实现利税892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35.9%、1323.5%和710.9%。
                    


                    22楼2011-06-15 13: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