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开始出现超常规发展,突破了乡村两级办企业的老框框,农民办的个体企业和联办企业在乡镇企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上升。按商品经济规律,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广泛协作和联合大量出现,东部乡镇企业发达地区利用自己技术、资金优势与西部资源、劳力优势结合,联办企业越来越多。城市国营企业向农村扩散,农民进城办第三产业,进行城乡互助。乡镇还向国外开放,开展“三来一补”,合资合作逐步增多。有的企业开始突破“拾遗补缺、甘当配角”的地位,改“小而全”为专业化、社会化协作生产,在某些工业生产和产品中逐渐挑起大梁,创出了自己的名牌产品。资金来源也逐步走向多个渠道。这些新情况、新变化说明全国乡镇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后,1985年、1986年中丵共中央关于农村问题的两个1号文件和1987年5号文件,都结合乡镇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若干要求或制定了一系列新政策。特别是一些实践证明在乡镇企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乡镇企业组织制度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突破“三就地”原则的限制、城乡关系的协调、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协调发展等问题,在中央的许多政策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这为乡镇企业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非常宽松的外部环境,乡镇企业发展第一次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是由于政策的支持,作为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重要力量的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完全确立并被实践证实。1987年,邓丵小平同志在接待外宾时高度评价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异军突起。”1988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495万人,总产值7018亿元,实现利税892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35.9%、1323.5%和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