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为您守候吧 关注:338贴子:10,958

目瞪口呆,自制地震仪在几次大震三分钟前测到异常信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了配合自己设计的防震床,本人不到一百元的成本就做成了一个放大倍率高达一万多倍的”微震仪”通过电脑实现了全新的波形记录和报警,”但让人奇怪的是,在我监测区间发生的三次七级以上大震,仪器都在地震三分钟前出现了异常摆动,这预示着我的仪器还存在令人兴奋的功能,它可能还具有地震预报功能,

我的仪器于二零一零年七月十二号调试成功,为检验它的性能,我每天利用下班回家后的时间开始监控,由于目前我住在闹市区,有很多环境震动会掩盖一些小的地面运动,预计只能对大震和距离较近的小震进行监测,在七月十八号振动波形进入活跃期,二十一点二分二十六秒测到一个比较大的异常振动,经电脑上查找四千多公里外的新不列颠地区的确有一次七点二级地震,发震时间是二零一零年七月十八日二十一点四分十五秒
这次新不列颠地区在半小时后还发生了一次七级余震,时间是七月十八日二十一点三十五分四秒,经查找监测记录在二十一点三十二分三十五秒也测到一次强烈震动 ,经仔细核对后我惊奇的发现,我测到的这两次信号竟然比实际地震早了三分钟,由于震中离我监测的仪器有四千多公里,跟据地震波的传播原理,我的仪器应该在震后十分钟才能测到这两次地震,然而却在地震前三分钟测到了,地震后我测到的数据反而不太强烈,这预示着在这次地震的十三分钟之前就可能发出能被我的设备检测到的异常信号,之后地震才开始发生,或者说这种波以比地震波高的速度传播,这两次异常会不会是碰巧在昆明附近发生的呢?经核实,这个时间段范围内并没有其它的地震记录,这是让人不可思议的现象,出于慎重,只有等待进一步的监测验证,虽然由于上班和睡觉时的关机错过了几次大震,但还是在   8 月 12 日等到了厄瓜多尔的一次七点一级地震,发震时间是八月十二日十九点五十四分十四秒,我的仪器监测到的最大异常是十九点四十六分三十九秒,虽然厄瓜多尔远在地球的另一端,但我同样还是在地震前测到异常信号,这让我联想到了很多动物为什么可以预测地震,这证明大震前的确存在异常信号的,只是现在使用的仪器还无法检测到这种波,有可能我的仪器刚好可以检测到这种波,如果这三次的结果不是巧合,这将预示着我的仪器可以预测地震,十多分钟的提前预测已经可以保证极大部分人的即时逃生了,
在我监测的这段时间还测到几次较大的异常震动但事后却查不到相应的地震记录,这是由于我目前仅用一台仪器还不能检测方位和距离,无法确认大震或小震,也无法确认是不是多种环境震动引起,单台仪器会产生很多误报现象,因此目前我还不敢确定我的仪器是否真的可以预报地震,这三次监测结果会不会纯属巧合,这还是一个谜,
我们知道,现有专业的地震仪也需要多个点组成监测网才能确定地震的方位和距离,如果将我的仪器多分布几个检测点就可以解开这一迷团,或许众多信号通过一台电脑就可以实现地震的超短临预报,为早日得到确切验证并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我这里将我的制作方法无偿奉献给大家,希望感兴趣的朋友跟据我的方法自制,共同组网监测,
地震仪的工作原理,通过在一块小镜子上粘一根加工成弯钩的缝衣针组成一个单摆,挂在一个固定在墙上的铁片上,外边封一个纸盒防止空气的挠动,如果楼上有人住的不能象我一样固定在房间顶上,因为楼上有人走动干挠很大,采用玩具激光进行运动的光路放大,放大倍率取决于单摆长度和光路的比值,如果单摆长五毫米,光路长一百米,就可实现两万倍的放大倍率,通过光点图象的放大,还可以提高放大倍率,由于我的房间很小,我只使用了五米的反射光路,通过凸面镜进行十倍的图像放大,也实现了一万倍的放大倍率,这已经足够捕捉到来自地球另一边的大震了,
而现在几十块钱的可调光束绿色激光,就可以轻松投射出几公里,这样的放大倍率将远远超出现有专业地震仪的水平
材料准备
本人设计的地震仪采用一个四元钱在网上订的激光头,要求订带稳压电路的,配干电池或者用变压器供电,五十多元的摄象头,也可以选择网络摄像头,摄像头要用帧速率高一点的,我用的是蓝色妖姬T900C网吧版,到划玻璃的地方划几块边长二十毫米和边长五十毫米的镜子,光路低于五十米的配一个放大镜,本人用的是凸面镜,汽车上的倒车镜划下一小块,大家可能不好找,就用放大镜代替,另外还有双管胶等一些小辅料,制作成本不超出一百元钱,我相信很多动手能力强的朋友都可以通过动画图自己制作,
地震仪制作方法的祥细视频我还在制作当中,完成后会在我的播客发布,对这个发明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我也不敢慢慢等到全部完成,这里先发了一个初步的动画,感兴趣的朋友可留下QQ号,等我全部完成后会将链接地址发给你们参考制作,
在附录中我还收录了一些我在地震领域进行的探索,由于尚未完稿,可能会有一些不通顺或重复的地方,全文请点击以下网址http://wwwqqe.home.news.cn/blog/home.do


1楼2010-09-01 23:45回复
    谢谢楼主!


    3楼2010-09-02 01:07
    回复
      有新意哦。。。。。。。。。。。


      4楼2010-09-02 07:11
      回复
        回复:4楼
        谢谢听风老师,也谢谢楼上各位,视频完成后我会及时发链接


        6楼2010-09-02 08:38
        回复
          挺好的


          7楼2010-09-02 10:00
          回复
            楼主真是个有心有才呀!!!!!


            8楼2010-09-02 11:20
            回复
              佩服


              9楼2010-09-02 14:22
              回复


                10楼2010-09-02 17:47
                回复
                  附录
                  本来我只想通过多强震仪组网监测,实现实时直播预警,弥补现有地震仪要经过复杂计算才能找到震中的缺点,使人们能够更及时的逃生,配合防震床使用将可保证大震中大部分人无伤亡,为了采集更多数据,我才设计了这个放大倍率高达一万多倍的”微震仪”
                  地震仪为什么可以预警呢?一些怕雷电的小孩看见闪电,连忙悟起耳朵,雷声才滚然而至,这就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时间差预警法,同理,在地震的传播中也有一快一慢两个地震波同时推进,震中产生的快的地震纵波二十多秒钟大约传到一百公里的地方,这种波破坏力小,在地震时主要起一种预告作用,而破坏力大的横波则大约需要三十多秒钟后才到达,这就是很多人感觉到地震时还能快速逃离的原因,而光速传播的信号会为离震中稍远的人们蠃取更多时间,这样即使提前得不到预测,仅仅在地震中距震中最近距离的监测站测到地震波时报警后,还可以保证十五公里外的人们先听到地震预警之后地震波才传到,


                  11楼2010-09-02 18:51
                  回复

                    防震床简介
                    大地震来时我们该躲在那里呢?能够及时跑到空旷的厂地肯定是最佳的选择,但有多少人有这种条件呢?比如唐山地震时就发生在半夜,刚发现地震十多秒钟房屋就已倒塌,睡梦中的大部分人们跟本连滚下床的机会都没有,而且很多人是感觉到地震跑到门口时门已经变形无法打开,因为门口和窗户附近都是最危险的地方,很多人都是死在了门口,也有的人虽然跑出了家门,也是在小巷间钻来钻去,同样可能被震落物砸死砸伤,大地震时,人们在奔跑中被摇晃甚至抛甩,站立和跑动都十分困难。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发生的只是小震,但恐慌的人群相互拥挤,踩踏也会发生伤亡,甚至还有跳楼身亡的,因此在唐山地震中有人总结了这样一句话,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
                    跑不了就只有在室内就地躲避,但人们要到灾难真正来临时才会意识到,我们的家园在大震来临时不再是遮风避雨的安乐窝,而是变成了灾魔用来杀人的武器一一老鼠夹,它随时有可能突然塌下来压在我们自己的身上,虽然也有人提出一种三角空间的躲避理论,这可以让一些人在废墟下暂时留住生命,但他的理论是人只能躲到床或柜的旁边,上面则毫无防护,大震中建筑物是先被摇散架才开始垮塌,过程中大量的散落物砸在躲避的人身上,让躲在下面的人不死也伤残,而且如果真的被困,他们所处的空间狭小,无食无水,一般只要七十二小时内得不到救援,也只有在痛苦的煎熬中失去生命,而伴随大地震发生的还有一个问题,交通中断,这又为及时的救授设置了障碍,
                    在大地震面前,无辜的人们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驱跟倒塌的建筑物上演一出出鸡蛋碰石头的人间惨剧,难道在灾魔面前,我们就只有任其宰割了吗?
                    在古代战场上,将士们就懂得用盔甲将自己身体的重要部分保护起来,关健时刻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既然血肉之驱碰不过钢筋水泥,我们为什么不将躲藏的空间做坚固一点呢?跟据这一思路,本人发明了一种坚固避险空间,本发明可以不用将现有很多不牢固的房屋全部推倒重建,只需采用一种低成本的方式,在室内建立避险空间,这在现有的技术及济条件下完全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将床或者课桌本身设计成一个房子倒掉也压不垮的坚固安全空间,并在里面配上一些生活必须品及急救用品,这样,即使夜间发生了大地震房屋全部损毁,也不会使里面的人受到太大的伤害,人们在睡梦中就实现了自保,而白天,地震来临时处在室内的人也有充分的时间逃进去,得以保全牲命,另外配合本人设计的时间差预警器,可以争取到几十秒的逃生时间,这就有效的减轻了大震中的伤亡,即使避险空间被深埋在废墟里面暂时无法救援,只要空气不被隔绝,水和食品准备充足,在里面坚持一个月以上也并不是什么神话,完全有充足的时间等待救援,打破黄金七十二小时的限制,这样就可以大量减少地震中的伤亡,
                    通海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是建国以来中国最大的三次地震,据统计,仅这三次地震遇难者就多达三十二万七千多人,经初步估算,假如当时当地人民都配置了避险空间,
                    至少可以在这三次大震中挽回三十一万五千条生命,而且避险空间的采用,作用还不仅仅如此,本方法的采用还可以保证大部分的大地震都得到及时预警,解决了地震无法预报的世界难题,因为接到预警人们也不用跑到户外受冻挨饿,自然就减小了误报的损失,本方法虽然不能抢救财产,但可以挽救更宝贵的东西一一生命,
                    为了尽快避免更多的人在地震中失去生命,本人的这两项发明均未申请专利,无偿奉献给社会,由于本人无太多资金进行垮房实测,所以防震床设计中未敢提供实际数据,有意生产防震床的厂家必须先进行相应的垮房测试后才能投产,希望有识之士能够投入生产,为社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最后,让我们为地震中的死难者表示沉痛的哀悼
                    床式避险空间,
                    


                    13楼2010-09-02 19:19
                    回复
                      为配合地震床,本人曾设计过很多种仪器方案,张衡地动仪的复原
                      1970年1月5日凌晨1时零37秒,通海发生了7.8级大地震,地震台的工作人员只能警觉震中可能是在昆明附近,无法确定方位:
                      还有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后两个多小时国家地震局还不知道震中在哪个方向,不得不向东南西北派出四路人马在二百公里范围内寻找震中,白白耽误了最佳救援时间,而最早报出震中的竟然不是国家地震局,而是电信局,因为电信局在与各地的联络过程中发现唐山市的电话打不通了
                      这多少有点让人意外,因为跟据史料记载,早在1700多年前。张衡仅用一台地动仪就可以大概测知地震的方位,张衡的地动仪只要看龙嘴吐出铜球的方向,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而在科技发达的现在却还无法通过一台地震仪测出地震的方位,难道张衡的地动仪比现在的地震仪还先进吗?
                      由于张衡的地动仪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因此有人提出,张衡的地动仪之所以失传,是由于它本身就设计不合理,因此它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而如果史料描述不假,张衡的地动仪应该还包含我们现在没有掌握的技术,尤其尝一龙机发,地不觉动这一句,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是令人难于想像的,


                      15楼2010-09-02 19:21
                      回复
                        难道张衡的地动仪真有那么先进吗,由于张衡的地动仪已经失传了,历史留给后人的只有少量的文字记载,下面是《后汉书·张衡传》的记载:“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是王振铎先生于1951年复原的地动仪,他的内部都柱类似以一个倒置的啤酒瓶,但是在唐山大地震中北京震感强烈,而放在北京的复原地动仪竟然没有正确工作, 因此面临被冯锐提出的悬垂摆取代,冯锐提出:王振铎的地动仪并不能指出地震的正确方向,他提出“都柱”是悬垂摆,摆下方有一个小球,球位于“米”字形滑道交汇处,地震时,“都柱”拨动小球,小球击发控制龙口的机关,使龙口张开。该模型经模拟测试,结果与历史记载基本吻合。
                        但随后我又发现冯锐的地动仪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冯锐在演示原理的时候是采用一个开放的仪器,而地动仪本身他又单独设计了一个外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悬垂摆下面要装一个触发机关的小球,如果设计成一体,那么由于悬垂摆装在盖子上,合盖以后将没有办法将小球放进去,他只能分别设计了两套复原品而无法将其组合,另外他的地震仪达到释放小球时,人们已经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一些悬挂物体的摆动了,虽然我们可以据此肯定张衡的地动仪跟冯锐教授的构造相同,但是冯锐教授复原的地动仪经测试也可以测出震中的:方向,
                        这告诉了我们一个结论,通过一台地震仪来测震中方向并不是神化,已是我开始对地动仪的复原产生了兴趣,


                        16楼2010-09-02 19:22
                        回复
                          在设计了众多方案后,我优选出了最接近史料描述的方案,都拄固定,外壳摇晃式,因为我在仔细核对史料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现有的复原品都无法满足史料中的一句话,如有地动,尊则振,冯锐也曾在另一份史料中找到更祥细的描述”如有地动,地动摇尊,尊则振,则随其方面,龙机发,即吐丸,这意味着地震时人们是可以看见地动仪摇动的,要想让地动仪在地震中摇动并不困难,只要将地动仪的底部象不倒翁一样设计成圆形的就行,为证实自已的猜想,我随便找了一个啤酒瓶,在下面粘一块放大镜镜片代替圆底,放到桌子上,用手向下拍桌子反应不大,(抗干挠)但只要轻轻用手指在桌子上水平轻轻划动,酒瓶就开始产生了明显摇摆,但桌子上放置的倒立啤酒瓶和其它的测试物品却看不到任何反应,增加瓶子下部的重量,将重心下移,还可以起到一种放大作用,
                          我进一步找了一个直径和高度比例跟文物酒尊相似的瓦罐,将底部加工成圆形,在底部打一个洞,都柱直接固定到底座上
                          触发的小球移到都柱顶部,合上盖子等仪器稳定后才由盖子上的小孔放入,这样的结构更符合当时的都柱造型,因为当时的都柱应该是固定的独柱,顶部有一个装饰物,上面的小球正好代表了这个装饰物,对于牙机的设计,由于在当时弓努的机关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所以牙机的设计就简单得多了,
                          这就形成了一个简单的地动仪,用新的复原方案对照史料记载,已经达到了每一步都符合,但多出了一个步骤,合盖以后再在顶部放入小球,在史料中是没有这个过程的,难道我的方案也是错的,但随即我发现,这个小小的细节正好可以解释地动仪失传之迷,


                          17楼2010-09-02 19: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