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陶铸去世后,母亲曾志就成了陶斯亮惟一的亲人。
“文革”中,母亲在广州农村下放,艰难中带着陶斯亮的儿子。
为了让陶斯亮放心,她带着外孙、外孙女到西北,为的是让陶斯亮看
看孩子。年迈的母亲,从广东到北京,从北京到兰州是坐硬座列车,
更何况还带着一个三四岁的外孙、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外孙女。
1994年,曾志从中组部退下后,更加全心全意照顾女儿一家人。
她亲自买菜,记帐,下厨房,事无巨细统一管理。曾志总是在厨房忙
碌,她节俭、辛苦、操劳。她们家的伙食差在院子里是有名的。陶斯
亮倒是从不挑肥拣瘦,陶斯亮的儿女们便常常“逃饭”,实在忍受不
了粗茶淡饭和“前赴后继”的剩菜。陶斯亮说:“饭桌上妈妈总是带
头吃剩菜,多年来,没见母亲吃过鸡腿,都让给孩子们和我吃了。母
亲年轻时爱打扮,也会打扮,是个引人注目的人物。可后来,她似乎
刻意去追求一种清贫和简朴。她去菜场买菜次数勤,人们都以为她是
我们家的老保姆。有一次我们先后到广州参加一个活动,我到机场接
她,见她穿一件旧上衣,一条格裤子,一双小红皮鞋,样子怪怪的。
我就问她怎么穿这样的衣服出门。她说,鞋子是阿妹(陶斯亮的女儿)
丢到垃圾桶里她捡回来的,一点都没坏;裤子也是她准备扔的,看看
能穿,扔了太可惜”。
其实,曾志生性慷慨,凡是好点的东西她都送人。她从不让陶斯
亮一家交伙食费,她用她并不算高的工资供养着第二代、第三代和第
四代(她的长子的孙女也接到北京读书)。曾志86岁时的体重只有
37公斤,但陶斯亮这一大家子人谁都离不开她那瘦削的肩膀。
“文革”中,母亲在广州农村下放,艰难中带着陶斯亮的儿子。
为了让陶斯亮放心,她带着外孙、外孙女到西北,为的是让陶斯亮看
看孩子。年迈的母亲,从广东到北京,从北京到兰州是坐硬座列车,
更何况还带着一个三四岁的外孙、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外孙女。
1994年,曾志从中组部退下后,更加全心全意照顾女儿一家人。
她亲自买菜,记帐,下厨房,事无巨细统一管理。曾志总是在厨房忙
碌,她节俭、辛苦、操劳。她们家的伙食差在院子里是有名的。陶斯
亮倒是从不挑肥拣瘦,陶斯亮的儿女们便常常“逃饭”,实在忍受不
了粗茶淡饭和“前赴后继”的剩菜。陶斯亮说:“饭桌上妈妈总是带
头吃剩菜,多年来,没见母亲吃过鸡腿,都让给孩子们和我吃了。母
亲年轻时爱打扮,也会打扮,是个引人注目的人物。可后来,她似乎
刻意去追求一种清贫和简朴。她去菜场买菜次数勤,人们都以为她是
我们家的老保姆。有一次我们先后到广州参加一个活动,我到机场接
她,见她穿一件旧上衣,一条格裤子,一双小红皮鞋,样子怪怪的。
我就问她怎么穿这样的衣服出门。她说,鞋子是阿妹(陶斯亮的女儿)
丢到垃圾桶里她捡回来的,一点都没坏;裤子也是她准备扔的,看看
能穿,扔了太可惜”。
其实,曾志生性慷慨,凡是好点的东西她都送人。她从不让陶斯
亮一家交伙食费,她用她并不算高的工资供养着第二代、第三代和第
四代(她的长子的孙女也接到北京读书)。曾志86岁时的体重只有
37公斤,但陶斯亮这一大家子人谁都离不开她那瘦削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