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剧本谈起。剧本是修出来的!编剧写好剧本后,最好导演能再修饰一遍,把它变为自己的东西...之后找到场景后再因着场景的特性修饰一遍…之后再确定好演员之后再依照演员特性修饰一遍...总之,先别急着分镜...
一般阅读剧本的时候,脑子都会浮现许许多多的画面...这些理想中的画面,得先记下来,因为多半是最直接能感动人的,但千万别被这些画面给限死住...因为多数时候:所找到的场景无法配合、摄影机的空间位置没有、演员的表演不能如你所意、经费......
1) 找到场景后,先思考演员在此空间的表演及走位,及随着周边的空间或现成的道具来改戏。最重要的是每个场景在大环境中的配置关系。一定要先把演员表演时的动线确定后才能思想到分镜。另外想再和大家讨论一些较特殊的分镜...
a. 加强冲突性的分镜。(以打乱观众的呼吸为目的)
如此的场面最好使用两种相反的镜头相结合效果最佳。远景跳特写、特写跳远景、一百八十度大反跳、慢动作接快动作、快动作接慢动作,大声音接大声音...举个我曾经分镜的例子:一名干员和一名人犯在审问间里对桌而坐,突然人犯抓过干员的手,举起手中的香烟用力戳过干员的手掌...1)近景,干员拉背。机自前景拉背的干员背部缓缓横移,看见犯人边抽烟边面露微笑地看着干员,机保持缓缓移动,突然犯人站起往干员伸手。...2)特写。机跟犯人手去拉过干员的手...3)特写。机跟干员脸部惊吓的表情。...4)俯瞰远景。干员的手被犯人拉到桌前,犯人拿着香烟的另一只手高高举起,用力往干员的手背插下。...5)仰角大特写。干员的手掌被香烟插过,冒出还在燃烧的火红烟头。再举一个例子:雾气凝重的森林里,一把刀挥砍下一颗人头。...1)特写。一把刀挥过凝重的雾气出镜,只见被刀牵动的雾气还不断的翻腾着,一直翻腾,镜头停留一直到整个雾气又恢复到完全静止。(约五秒)...2)特写。正面,一把刀快速地切下人头。
b.酝酿气氛的升降镜头。(让观众忘记呼吸甚至不自觉地移动身体)
许多学院派的学者大多认为,只要是出现大升降镜头,或是长长的轨道镜头,就是导演故事讲不下去了…这是非常莫名其妙的说法...如同我一直强调的以戏为主来作设计,如果戏剧进行到此,以一个大升降来做桥段会增加戏剧效果,甚至有可能观众在多年以后提到这部片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镜头的话,那岂不划得来(大升降很贵的)。总之大升降镜头设计得当,会有画龙点睛的效果;若设计不当,镜头就会像游魂一样。关于此点无法举例,请多租一些片子回家研究。
c.配合场面调度的运动镜头。(配合观众的呼吸)
目前我见过最成功的例子是影集「诺曼地大登陆」。相信导演和摄影师一定花了许多的时间在沟通,这也给我们一个重要观念,拍戏时导演和摄影师一定要从两个人沟通成为一个人,如此镜头和演员才能合而为一。一般短短几十秒的群戏当中,经常会有数个主题角色出现,运动镜头的功能就是以单个镜头的移动对位来将每个主体串联起来。举一个例子:一群学生正集合要去毕业旅行,学生们一群群地聊天玩耍......◎镜头由班代拿着一迭行程表边走边喊着开始。机跟班长走到一群主角学生身边发着行程表边交代,交代完后往背景离开。随即机跟主角群里的某个学生回头挥手跑向一位刚被高级轿车送来的富家学生,机跟两人边走边聊,此时班长又入镜将行程表交给那富家学生,两人出镜,机停在班代身上,老师前景入镜:「上车了!」随即出镜,背景的班长马上跟着喊:「上车了!上车了!」许多学生经过班长的前景或背景,机跟其中一组经过班长前面的人上大巴士车,机只摇跟不上车,直到所跟的某一人做到靠窗边的位置后,打开暗沉的车窗,听见车外一名同学的喊叫,便伸手去接过车外那同学的包包,机顺着包包的入镜动线又跟到那名车外的同学跑步要上车,上车前向站在车门前发行程表的班长拿了一张行程表出镜,机最后停在车门前发行程表的班长那张无奈的脸上......我写的有点头昏,希望大家看得懂!...总之要设计这种镜头时最好先把场面动线搞得一清二楚后再设计机器位置,否则很累
d.手拿镜头。(让观众呼吸紧促)
当要制造一种浮动不安,随时可能会有危机的时候,用此种手拿效果最佳。但我认为最好不要太过刻意摇晃,否则让观众头晕,却只会得到反效果。
另外一提的是,我曾经看过某些电影从头到尾都是手拿机拍摄,不但所说得那种浮动不安的效果有了,更产生了另外一种分镜风格。他们的做法是...不分镜。以场次为主,先找出此场的主角,然后镜头跟着此位主角的动线手拿移动,甚至细微道偶尔跟到主角的手部动作特写。这是一种像纪录片的拍摄方式,手拿机一下跟到远景、一下中镜、一下又是近景、特写,完全考验摄影师对戏剧的敏感度和技巧。当镜头OK,检查画面时,再决定要多补拍那些他人的反应镜头。简单干净,又有张力。很高档的技巧。但如果摄影师不够强的时候别试...很容易吵架。
以上。写的拉拉杂杂,都只是自己的体验而已,若有不足或是偏执的部分请见谅。总之,我的结论是:「戏剧」控制观众的情绪。「分镜」控制观众的呼吸。
来源 www.comicxmantu.com
一般阅读剧本的时候,脑子都会浮现许许多多的画面...这些理想中的画面,得先记下来,因为多半是最直接能感动人的,但千万别被这些画面给限死住...因为多数时候:所找到的场景无法配合、摄影机的空间位置没有、演员的表演不能如你所意、经费......
1) 找到场景后,先思考演员在此空间的表演及走位,及随着周边的空间或现成的道具来改戏。最重要的是每个场景在大环境中的配置关系。一定要先把演员表演时的动线确定后才能思想到分镜。另外想再和大家讨论一些较特殊的分镜...
a. 加强冲突性的分镜。(以打乱观众的呼吸为目的)
如此的场面最好使用两种相反的镜头相结合效果最佳。远景跳特写、特写跳远景、一百八十度大反跳、慢动作接快动作、快动作接慢动作,大声音接大声音...举个我曾经分镜的例子:一名干员和一名人犯在审问间里对桌而坐,突然人犯抓过干员的手,举起手中的香烟用力戳过干员的手掌...1)近景,干员拉背。机自前景拉背的干员背部缓缓横移,看见犯人边抽烟边面露微笑地看着干员,机保持缓缓移动,突然犯人站起往干员伸手。...2)特写。机跟犯人手去拉过干员的手...3)特写。机跟干员脸部惊吓的表情。...4)俯瞰远景。干员的手被犯人拉到桌前,犯人拿着香烟的另一只手高高举起,用力往干员的手背插下。...5)仰角大特写。干员的手掌被香烟插过,冒出还在燃烧的火红烟头。再举一个例子:雾气凝重的森林里,一把刀挥砍下一颗人头。...1)特写。一把刀挥过凝重的雾气出镜,只见被刀牵动的雾气还不断的翻腾着,一直翻腾,镜头停留一直到整个雾气又恢复到完全静止。(约五秒)...2)特写。正面,一把刀快速地切下人头。
b.酝酿气氛的升降镜头。(让观众忘记呼吸甚至不自觉地移动身体)
许多学院派的学者大多认为,只要是出现大升降镜头,或是长长的轨道镜头,就是导演故事讲不下去了…这是非常莫名其妙的说法...如同我一直强调的以戏为主来作设计,如果戏剧进行到此,以一个大升降来做桥段会增加戏剧效果,甚至有可能观众在多年以后提到这部片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镜头的话,那岂不划得来(大升降很贵的)。总之大升降镜头设计得当,会有画龙点睛的效果;若设计不当,镜头就会像游魂一样。关于此点无法举例,请多租一些片子回家研究。
c.配合场面调度的运动镜头。(配合观众的呼吸)
目前我见过最成功的例子是影集「诺曼地大登陆」。相信导演和摄影师一定花了许多的时间在沟通,这也给我们一个重要观念,拍戏时导演和摄影师一定要从两个人沟通成为一个人,如此镜头和演员才能合而为一。一般短短几十秒的群戏当中,经常会有数个主题角色出现,运动镜头的功能就是以单个镜头的移动对位来将每个主体串联起来。举一个例子:一群学生正集合要去毕业旅行,学生们一群群地聊天玩耍......◎镜头由班代拿着一迭行程表边走边喊着开始。机跟班长走到一群主角学生身边发着行程表边交代,交代完后往背景离开。随即机跟主角群里的某个学生回头挥手跑向一位刚被高级轿车送来的富家学生,机跟两人边走边聊,此时班长又入镜将行程表交给那富家学生,两人出镜,机停在班代身上,老师前景入镜:「上车了!」随即出镜,背景的班长马上跟着喊:「上车了!上车了!」许多学生经过班长的前景或背景,机跟其中一组经过班长前面的人上大巴士车,机只摇跟不上车,直到所跟的某一人做到靠窗边的位置后,打开暗沉的车窗,听见车外一名同学的喊叫,便伸手去接过车外那同学的包包,机顺着包包的入镜动线又跟到那名车外的同学跑步要上车,上车前向站在车门前发行程表的班长拿了一张行程表出镜,机最后停在车门前发行程表的班长那张无奈的脸上......我写的有点头昏,希望大家看得懂!...总之要设计这种镜头时最好先把场面动线搞得一清二楚后再设计机器位置,否则很累
d.手拿镜头。(让观众呼吸紧促)
当要制造一种浮动不安,随时可能会有危机的时候,用此种手拿效果最佳。但我认为最好不要太过刻意摇晃,否则让观众头晕,却只会得到反效果。
另外一提的是,我曾经看过某些电影从头到尾都是手拿机拍摄,不但所说得那种浮动不安的效果有了,更产生了另外一种分镜风格。他们的做法是...不分镜。以场次为主,先找出此场的主角,然后镜头跟着此位主角的动线手拿移动,甚至细微道偶尔跟到主角的手部动作特写。这是一种像纪录片的拍摄方式,手拿机一下跟到远景、一下中镜、一下又是近景、特写,完全考验摄影师对戏剧的敏感度和技巧。当镜头OK,检查画面时,再决定要多补拍那些他人的反应镜头。简单干净,又有张力。很高档的技巧。但如果摄影师不够强的时候别试...很容易吵架。
以上。写的拉拉杂杂,都只是自己的体验而已,若有不足或是偏执的部分请见谅。总之,我的结论是:「戏剧」控制观众的情绪。「分镜」控制观众的呼吸。
来源 www.comicxmant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