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以下内容包涵4500字以上,超过帖子字数限制,因此需要多层楼来更新,希望大家耐心等更新完成再进行回复和讨论,以免影响阅读,又因为是纯文字内容,又是存粹从理论上进行讨论,因此非常枯燥,可能并不符合所有吧友的阅读习惯。不喜慎入。本文同时也发表在《没金铩羽》微信订阅号、B站和知乎上。为了避免审核上的问题,这里对部分词语做了一定调整。
之前跟吧主立了flag,要从理论上谈谈弓箭实战中穿透力的影响因素。真到动笔才发现,这件事想写明白其实并不容易。鉴于本人对弓箭实战也还在学习阶段,在此仅根据自己学到看到的情况,对穿透力的影响因素从理论上做一个浅显的讨论。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但考虑到国内具体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也请大家仅从理论上进行理性讨论。
个人理解,在弓箭实战过程中真正起到穿透作用的是箭本身,而箭支所携带的能量来源于射手/猎人本身。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弓所起到的更多是一个能量传递的作用。所以与很多对弓猎感兴趣的弓友所关注的:多大磅数的弓能实战/收获什么猎物不同,实际情况更类似于什么样的射手用什么样的箭可以实战/收获何种猎物。当然并不是说弓没有作用,弓的形制,拉力曲线对能量转化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弓的设计也对射击的准确定、容错性有很大影响。以下笔者将分别针对人、弓和箭对穿透力的影响分别进行讨论。虽然三者之间存在大量相关性,实际上单独讨论并不合适,但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会在分别讨论过程中尽量把这三者串联起开。
人:这无疑是三个因素中对于实战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抛开相关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单说对穿透力的影响,人的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是猎人的射箭技术,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射箭精度,保证箭能最大限度命中有效位置。与人们往往以为实战并不需要高精度相反,实战对射箭精度的要求其实很高。猎物的有效区域看似不小,但考虑到位置距离下估测距离的误差,俯仰角射击以及猎物斜侧向朝向猎人的情况,猎人真正可以瞄准的区域可能并不大。之所以我们平时看到一些猎人的射箭技术也没有很高其实往往是因为他的实战经验让他能够尽可能拉近和猎物的距离,进而弥补了射箭技术上的不足。但对于没什么实战经验的人来说,这是渴望而不可求的。而此时能够精确避开猎物体内某些较为坚硬的骨骼(例如shoulder blade)就显得至关重要。二是调弓技术,对弓的精密调试才能保证即便装了猎箭头,箭依然能够保持完美的飞行姿态以及对复杂环境下射箭动作细微变化的容错性。而调弓技术又是以射箭技术为基础的(没有足够的动作一致性就不可能把弓调的很精密)。在这关于飞行姿态的问题多说几句。良好的飞行姿态涉及几个方面:1、着靶角度,如果箭命中目标的角度与飞行角度不同(箭没有直着着靶)会明显降低箭的穿深,这个应该很好理解;2、由于实战的不确定性,猎物可能在很近的距离出现,如果箭的飞行姿态无法在短距离内被修正,也会就会降低对近距离目标的穿深;3、修正箭的飞行姿态本身也要消耗箭的动能,如果箭的飞行姿态无法在短时间内被修正,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能量损耗。
其次是猎人的身体条件,如拉距、力量基础等。猎人的身体条件决定了猎人能够输入多大的能量。力量决定了能够驾驭的实际磅数(这部分又和技术动作以及弓型有关)拉距决定了箭的加速距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猎人的身体条件决定了箭能携带的最大动能(具体还要看弓在特定箭重下的能量转化率)。虽然一般认为动能在箭支穿透规程中并不能算是最重要的因素,但不可否认,更大的动能可以给猎人带来更多选择甚至更大的优势。所谓动能过剩对于实战而言未必是坏事。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复合弓和美猎的对比。抛开复合弓本身精度更高,射程更远外,明显的动能输出优势可以让复合弓采用更轻的箭(对于同等猎物来说)以获得更快的箭速,减少估测距离误差造成的瞄准误差;另外更高的动能也允许复合弓采用机械扩张箭头,在保证穿深的前提下给猎物造成更大的创口,加速失血也便于追踪。简单的说,能够输入更大的动能,可以让猎人更少的顾虑穿透力方面的不足,进而把更多动能分配给造成更大伤口、更容易瞄准等方面。
之前跟吧主立了flag,要从理论上谈谈弓箭实战中穿透力的影响因素。真到动笔才发现,这件事想写明白其实并不容易。鉴于本人对弓箭实战也还在学习阶段,在此仅根据自己学到看到的情况,对穿透力的影响因素从理论上做一个浅显的讨论。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但考虑到国内具体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也请大家仅从理论上进行理性讨论。
个人理解,在弓箭实战过程中真正起到穿透作用的是箭本身,而箭支所携带的能量来源于射手/猎人本身。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弓所起到的更多是一个能量传递的作用。所以与很多对弓猎感兴趣的弓友所关注的:多大磅数的弓能实战/收获什么猎物不同,实际情况更类似于什么样的射手用什么样的箭可以实战/收获何种猎物。当然并不是说弓没有作用,弓的形制,拉力曲线对能量转化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弓的设计也对射击的准确定、容错性有很大影响。以下笔者将分别针对人、弓和箭对穿透力的影响分别进行讨论。虽然三者之间存在大量相关性,实际上单独讨论并不合适,但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会在分别讨论过程中尽量把这三者串联起开。
人:这无疑是三个因素中对于实战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抛开相关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单说对穿透力的影响,人的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是猎人的射箭技术,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射箭精度,保证箭能最大限度命中有效位置。与人们往往以为实战并不需要高精度相反,实战对射箭精度的要求其实很高。猎物的有效区域看似不小,但考虑到位置距离下估测距离的误差,俯仰角射击以及猎物斜侧向朝向猎人的情况,猎人真正可以瞄准的区域可能并不大。之所以我们平时看到一些猎人的射箭技术也没有很高其实往往是因为他的实战经验让他能够尽可能拉近和猎物的距离,进而弥补了射箭技术上的不足。但对于没什么实战经验的人来说,这是渴望而不可求的。而此时能够精确避开猎物体内某些较为坚硬的骨骼(例如shoulder blade)就显得至关重要。二是调弓技术,对弓的精密调试才能保证即便装了猎箭头,箭依然能够保持完美的飞行姿态以及对复杂环境下射箭动作细微变化的容错性。而调弓技术又是以射箭技术为基础的(没有足够的动作一致性就不可能把弓调的很精密)。在这关于飞行姿态的问题多说几句。良好的飞行姿态涉及几个方面:1、着靶角度,如果箭命中目标的角度与飞行角度不同(箭没有直着着靶)会明显降低箭的穿深,这个应该很好理解;2、由于实战的不确定性,猎物可能在很近的距离出现,如果箭的飞行姿态无法在短距离内被修正,也会就会降低对近距离目标的穿深;3、修正箭的飞行姿态本身也要消耗箭的动能,如果箭的飞行姿态无法在短时间内被修正,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能量损耗。
其次是猎人的身体条件,如拉距、力量基础等。猎人的身体条件决定了猎人能够输入多大的能量。力量决定了能够驾驭的实际磅数(这部分又和技术动作以及弓型有关)拉距决定了箭的加速距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猎人的身体条件决定了箭能携带的最大动能(具体还要看弓在特定箭重下的能量转化率)。虽然一般认为动能在箭支穿透规程中并不能算是最重要的因素,但不可否认,更大的动能可以给猎人带来更多选择甚至更大的优势。所谓动能过剩对于实战而言未必是坏事。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复合弓和美猎的对比。抛开复合弓本身精度更高,射程更远外,明显的动能输出优势可以让复合弓采用更轻的箭(对于同等猎物来说)以获得更快的箭速,减少估测距离误差造成的瞄准误差;另外更高的动能也允许复合弓采用机械扩张箭头,在保证穿深的前提下给猎物造成更大的创口,加速失血也便于追踪。简单的说,能够输入更大的动能,可以让猎人更少的顾虑穿透力方面的不足,进而把更多动能分配给造成更大伤口、更容易瞄准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