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de16307fca1cd1105b672288912c8b0/1a78a0f4e0fe9925490cee6772a85edf8db1715c.jpg?tbpicau=2025-02-23-05_756906218d3343640ec2846b18b611d4)
杭州刑事律师总结故意杀人罪辩护要点:
在司法实践中,间接故意杀人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之间较难区分,两 者在客观上都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后果,其区别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在认识因素上,两者对他人死亡的主观认识存在差异。两者都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导 致他人死亡,但是在前者中,行为人对导致他人死亡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并未发生错误认识;而在后者中,行为人则基于自己的能力、技术、经验等因素相信能 够避免死亡结果。
第二,在意识因素上,两者对他人死亡结果的态度存在差异。 间接故意杀人虽然并不追求他人死亡,但对他人死亡持放任态度,也能够容忍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而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则并不希望他人死亡,对死亡结 果持排斥态度。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de16307fca1cd1105b672288912c8b0/1a78a0f4e0fe9925490cee6772a85edf8db1715c.jpg?tbpicau=2025-02-23-05_756906218d3343640ec2846b18b611d4)
杭州刑事律师总结故意杀人罪辩护要点:
在司法实践中,间接故意杀人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之间较难区分,两 者在客观上都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后果,其区别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在认识因素上,两者对他人死亡的主观认识存在差异。两者都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导 致他人死亡,但是在前者中,行为人对导致他人死亡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并未发生错误认识;而在后者中,行为人则基于自己的能力、技术、经验等因素相信能 够避免死亡结果。
第二,在意识因素上,两者对他人死亡结果的态度存在差异。 间接故意杀人虽然并不追求他人死亡,但对他人死亡持放任态度,也能够容忍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而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则并不希望他人死亡,对死亡结 果持排斥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