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听说过《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诗的作者就是一代名臣范仲俺。
宋朝范仲淹,江苏吴县人,二岁时父亡,母亲因家贫无力谋生,只好带着他改嫁。及长,知此事后,即泣别母亲,寄居佛寺苦读。也因此善缘,范公从小就闻佛正法,守持净戒,并刻苦自励、发愤精进。长大为官后,非常笃信佛法,且乐善好施、广修众福。凡是他为官时所莅守之处,必定修建寺院、恭敬僧众,带动地方百姓信奉三宝,于兴崇佛法上不遗余力。
其从小就懂得立志。有一天他去算命,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位算命先生,他索性就问:“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这位算命先生一辈子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小孩子居然开口就说要当宰相,也着实吓了一跳。就跟范仲淹说:“小小年纪,如何口气这么大?”
范仲淹有些不好意思,接着又跟算命先生说:“不然这样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算命先生有些纳闷,为何志愿如此悬殊,就问他:“你为什么选择两个志愿?”范仲淹回答:“因为只有良相跟良医可以救人。”算命先生听完之后很感动,一个孩子念念想着要救人,算命先生立刻就跟范仲淹说:
“你有这样一颗心,乃真正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后一定可以当宰相。”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范仲淹少年在寺院读书时,家境很穷,穷到什么地步呢,他煮一锅粥,等粥冷却后,再拿刀把粥给切开来,一餐只吃一块,称为划粥为食,可以看出,他的物质生活有如此艰难。但就是在如此坚苦的情况下,发生了一件事:一天晚上,范仲淹正在月下读书,可能也没吃过晚饭,寺中长老见到了,很心疼他,就拿出一块面饼悄悄地放在石桌上走了,当时范仲俺大概得了读书三昧,入了正定了,也没发现。这时,忽然,他听到一阵“吱吱”的叫声,才发现,一只老鼠竟叼起他的面饼拼命的跑,钻到一棵紫荆树下。
范仲淹赶忙放下书,一路追来,又好奇心起,就拿来铁锹去挖老鼠洞,掘开黄土后竟发现下面有一块石板,他将石板掀开,只见石板下竟全是灿灿的金元宝!谁见这个能不动心啊,当时又没有别人在傍边,家里又那么穷困,但他一分一厘也没拿,把石板盖好,重新埋上,直到他日后功名成就做上大官,这件事一直在他心底藏了几十年。几十年后,有一天,当年范公读书的寺院醴泉寺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寺院长老派人前来求助。范先生想起当年的情景,写了一张纸条,让来人交给长老。上面写着:荆东一窑金,荆西一窑银,一半修寺院,一半赠僧人。
量大福大
范仲淹请风水家看母亲的墓地,风水家说他母亲的坟是“绝地”,他家会断子绝孙,劝他迁移。他说既然是绝地,就不应别人去受,宁愿我自己受;如果我该绝后,迁坟有什么用?结果没有迁坟。当时苏州有一个著名的风水宝地——南园,范仲淹正在做宰相,又是苏州本地人,于是许多人劝他把南园买下来做住宅,以利后代出人才、做大官。
范仲淹说,一家人发达富贵范围太小,于是他买下南园办了“苏州书院”,培养出不少人才。这块地在苏州现在是一座高中的校址。将近一千年来,这里出现了将近四百个进士,八十几个状元。他兴建大利不为自己,让更多的人生活在这样的风水当中,依山旁水,读书的效果就特别好。
他死后,儿子范纯仁又做了宰相,而且世世代代人才辈出。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范公后世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范公的四个儿子不但贵为官卿、道德极高,且能遵父舍财济世之风;其后代子孙在朝为官者亦屡出不绝,这都是得自范公的庇荫。
因此世人若想后代子孙昌绵久远,当学范公积善造福之方。
一、穷时
宋·魏泰《东轩笔录》:“公与刘某同在长白山醴泉寺僧舍读书,日作粥一器,分为 4 块,早暮取 2 块,断齑数茎,入少盐以啖之。如此者 3 年。”
范仲淹年轻的时候,勤奋读书。每天煮一锅粥,等冷却凝固了,分为 4 块,早晚各吃两块。就着几根咸菜,稀饭里拌一点盐,这样整整吃了 3 年。
二、富时
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三:“范氏自文正公贵,以清苦俭约著于世,子孙皆守家法也。忠宣正拜后,尝留晁美叔同匕箸,美叔退谓人曰:‘丞相家风变矣。’问之,对曰:‘盐豉棋子而上,有肉两簇,岂非变家风乎?’人莫不大笑。”
范仲淹做了大官,依然清苦俭约。一天,范仲淹留客吃饭,客人吃过饭,对人说:“范丞相的家风变了!”人问:“怎么个变法?”客人说:“几根咸豆角,像棋子一样排列在碟子里,咸豆角的上面放了两小簇肉。从前,他穷的时候,只有几根咸菜,如今,加了两小簇肉,不是家风变了吗?”人们听了,笑得合不拢嘴。
三、子女
范仲淹有四个儿子。“文正四子,纯佑字天成,纯仁字尧夫,纯礼字彝叟,纯粹字德儒。”
范仲淹的子女应该是“富二代”了。开个宝马、打个架的、玩个女人的,应该不成问题。看看宋·朱弁《曲洧旧闻》怎么说范仲淹的儿子:“范正平子夷,忠宣公子也。勤苦学问,操履甚于贫儒。与外氏子弟课于觉林寺,去城二十里。忠宣当国时,以败扇障日,徒步往来,人往往不知为忠宣公之子。”
范仲淹的儿子品行比穷苦人家的孩子还好些,从来不张扬:“我老爸怎么……怎么……”他在城外读书,距城有二十里地,夏天就用破扇子遮阳,每天往返步行四十里地上学,没人知道他老爸在京城做大官。
四、死后
宋·龚明之《中吴纪闻》:“范文正为阎罗王。”宋朝有个姓曾的,父亲过世第“五七”,即 35 天。家人梦见亡父回家翻箱倒柜拿了一件新衣就走,家人哭着问:“父亲大人,你这么匆匆忙忙地就走了?”
亡父说:“明天就要见范文正公,他作风正派,不可不规规矩矩穿衣。” 家人又问:“范文正公还在阴间吗?”
亡父说:“范文正公在阴间掌管生死之权。”家人梦醒,联想到佛家所说:“人死五七,则见阎罗王。岂文正公聪明正直,故为此官邪!”
据说,阴间的阎罗王不是终身制的,是聘任制。范仲淹为官端正,到了阴间,自然就被聘为阎罗王。包青天,也曾竞聘为阎罗王。
范仲淹善德简介
1. 从前古老中国的社会,寺庙的责任是负责教化一方,一般平民这教育实实在在得力于佛教。宋朝的宰相范仲淹出身非常贫贱,他年轻的时候在寺庙里念书,生活很苦,但他有非常可贵的品德。
2. 范仲淹先生从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一生积功累德,不疲不厌。他常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他的人生目的。
3. 我们在传记里面读到,范仲淹是虔诚的佛教徒,好善乐施。他这个人文武全才,武官做到元帅,文官做到宰相。
4. 最难得的是,范仲淹做大官,那个收入很可观,他还是过着很清苦的生活。他拿那些俸禄来养三百多家地方上清寒的子弟,替国家培养人才,自己的生活依然像从前做穷秀才那样,这不得了!
5. 他有五个儿子,两个儿子做宰相,等于现在的行政院长,一个做御史大夫,相当于监察院长,他死的时候没有钱买棺材,钱哪里去了?全部都做慈善事业,布施掉了。他晚年把自己的房子布施给佛教改做寺庙。
6. 范家一直到民国初年,代代出人才,都不衰。印祖讲他的家八百年不衰,为什么?祖宗之德,子孙能够继承。代代子孙都这么好,这是得力于什么?知足。在物质生活上的享受,他知足;纵然自己发达有财富,这个财富去利益社会,叫大家共享,这个福就愈来愈大,子子孙孙享受不尽。
7. 苏州范家,从范先生到现在差不多将近一千年,家道不衰,代代都出贤人、都有好子孙,什么原因?积德修善!
8. 我们要懂得积德修善,利益一切众生。聪明人会散财,散财是真正保持财富,我们学佛明白这个道理。生活实在讲要节俭,节俭是惜福。一方面惜福,一方面修福,这个福报永远享不尽。
9. 真正聪明人,纵然得到荣华富贵,自己不享受,他让大家来享受。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宋朝的宰相范仲淹,实在讲,是一个最好的榜样。
10. 范仲淹作宰相,收入丰厚,他用这些钱养活了三百多户贫困的人家,自己省吃俭用,过清苦的生活。贫苦人家里面天分还不错的,可以读书的,他把他们集合起来,培养他们、教导他们,替国家培养人才。
11. 范仲淹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依教奉行,一生为国为民,所以他的果报非常殊胜。他五个儿子,其中有两个官职作到宰相,一个是作御史大夫。要用现在的话来讲,两个儿子曾经作过行政院长,一个儿子作过监察院院长,一门显赫!
12. 范仲淹死后,他的子子孙孙代代相传,到民国初年,八百年不衰。我们一般世间人能够看到三代不衰,很难得了。孔老夫子这个家,二千五百多年不衰;范先生八百年不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二家。
印光大师开示——范仲淹能世守先德,永久勿替者,唯苏州范家,为古今第一!
【原文】
凡发科发甲(发:产生。科:科举名目,甲:铠甲。指文武官员),皆其祖父有大阴德。若无阴德,以人力而发,必有大祸在后,不如不发之为愈也。历观古今来大圣大贤之生,皆其祖父积德所致。大富大贵亦然。其子孙生于富贵,止知享福造业,忘其祖父一番栽培,从兹丧祖德以荡祖业,任其贫贱,此举世富贵人之通病。能世守先德,永久勿替者,唯苏州范家,为古今第一。
自宋文正公以来,直至清末,八百余年,家风不坠,科甲相继,可谓世德书香之家。而长洲彭家,自清初以来,科甲冠天下,其家状元有四、五人,有同胞三鼎甲者,而世奉佛法,虽状元、宰相,犹日诵《感应篇》、《阴骘文》,以为诚意正心、致君泽民之鉴。
彼狂生谓此等书,乃老斋公、老斋婆之所从事者,非但不知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并不知人之所以为人,生为行肉走尸,死与草木同腐,而且恶业难消,永沉恶道。彼嚣嚣然自命为博雅通人,致令后世并天地父母之名字亦不得闻者,何可胜数!
——辑自《印光法师文钞》与永嘉某居士书
范仲淹为什么从小的志向能实现呢?而且范仲淹家族的孩子教导的如此成功!相比现在的教育差距又还在哪里?我们看了其实就已经明白了!所以古人有云:量大福大。决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值得我们反思,并能虚心汲取古圣先贤的精华智慧学习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宋朝范仲淹,江苏吴县人,二岁时父亡,母亲因家贫无力谋生,只好带着他改嫁。及长,知此事后,即泣别母亲,寄居佛寺苦读。也因此善缘,范公从小就闻佛正法,守持净戒,并刻苦自励、发愤精进。长大为官后,非常笃信佛法,且乐善好施、广修众福。凡是他为官时所莅守之处,必定修建寺院、恭敬僧众,带动地方百姓信奉三宝,于兴崇佛法上不遗余力。
其从小就懂得立志。有一天他去算命,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位算命先生,他索性就问:“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这位算命先生一辈子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小孩子居然开口就说要当宰相,也着实吓了一跳。就跟范仲淹说:“小小年纪,如何口气这么大?”
范仲淹有些不好意思,接着又跟算命先生说:“不然这样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算命先生有些纳闷,为何志愿如此悬殊,就问他:“你为什么选择两个志愿?”范仲淹回答:“因为只有良相跟良医可以救人。”算命先生听完之后很感动,一个孩子念念想着要救人,算命先生立刻就跟范仲淹说:
“你有这样一颗心,乃真正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后一定可以当宰相。”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范仲淹少年在寺院读书时,家境很穷,穷到什么地步呢,他煮一锅粥,等粥冷却后,再拿刀把粥给切开来,一餐只吃一块,称为划粥为食,可以看出,他的物质生活有如此艰难。但就是在如此坚苦的情况下,发生了一件事:一天晚上,范仲淹正在月下读书,可能也没吃过晚饭,寺中长老见到了,很心疼他,就拿出一块面饼悄悄地放在石桌上走了,当时范仲俺大概得了读书三昧,入了正定了,也没发现。这时,忽然,他听到一阵“吱吱”的叫声,才发现,一只老鼠竟叼起他的面饼拼命的跑,钻到一棵紫荆树下。
范仲淹赶忙放下书,一路追来,又好奇心起,就拿来铁锹去挖老鼠洞,掘开黄土后竟发现下面有一块石板,他将石板掀开,只见石板下竟全是灿灿的金元宝!谁见这个能不动心啊,当时又没有别人在傍边,家里又那么穷困,但他一分一厘也没拿,把石板盖好,重新埋上,直到他日后功名成就做上大官,这件事一直在他心底藏了几十年。几十年后,有一天,当年范公读书的寺院醴泉寺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寺院长老派人前来求助。范先生想起当年的情景,写了一张纸条,让来人交给长老。上面写着:荆东一窑金,荆西一窑银,一半修寺院,一半赠僧人。
量大福大
范仲淹请风水家看母亲的墓地,风水家说他母亲的坟是“绝地”,他家会断子绝孙,劝他迁移。他说既然是绝地,就不应别人去受,宁愿我自己受;如果我该绝后,迁坟有什么用?结果没有迁坟。当时苏州有一个著名的风水宝地——南园,范仲淹正在做宰相,又是苏州本地人,于是许多人劝他把南园买下来做住宅,以利后代出人才、做大官。
范仲淹说,一家人发达富贵范围太小,于是他买下南园办了“苏州书院”,培养出不少人才。这块地在苏州现在是一座高中的校址。将近一千年来,这里出现了将近四百个进士,八十几个状元。他兴建大利不为自己,让更多的人生活在这样的风水当中,依山旁水,读书的效果就特别好。
他死后,儿子范纯仁又做了宰相,而且世世代代人才辈出。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范公后世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范公的四个儿子不但贵为官卿、道德极高,且能遵父舍财济世之风;其后代子孙在朝为官者亦屡出不绝,这都是得自范公的庇荫。
因此世人若想后代子孙昌绵久远,当学范公积善造福之方。
一、穷时
宋·魏泰《东轩笔录》:“公与刘某同在长白山醴泉寺僧舍读书,日作粥一器,分为 4 块,早暮取 2 块,断齑数茎,入少盐以啖之。如此者 3 年。”
范仲淹年轻的时候,勤奋读书。每天煮一锅粥,等冷却凝固了,分为 4 块,早晚各吃两块。就着几根咸菜,稀饭里拌一点盐,这样整整吃了 3 年。
二、富时
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三:“范氏自文正公贵,以清苦俭约著于世,子孙皆守家法也。忠宣正拜后,尝留晁美叔同匕箸,美叔退谓人曰:‘丞相家风变矣。’问之,对曰:‘盐豉棋子而上,有肉两簇,岂非变家风乎?’人莫不大笑。”
范仲淹做了大官,依然清苦俭约。一天,范仲淹留客吃饭,客人吃过饭,对人说:“范丞相的家风变了!”人问:“怎么个变法?”客人说:“几根咸豆角,像棋子一样排列在碟子里,咸豆角的上面放了两小簇肉。从前,他穷的时候,只有几根咸菜,如今,加了两小簇肉,不是家风变了吗?”人们听了,笑得合不拢嘴。
三、子女
范仲淹有四个儿子。“文正四子,纯佑字天成,纯仁字尧夫,纯礼字彝叟,纯粹字德儒。”
范仲淹的子女应该是“富二代”了。开个宝马、打个架的、玩个女人的,应该不成问题。看看宋·朱弁《曲洧旧闻》怎么说范仲淹的儿子:“范正平子夷,忠宣公子也。勤苦学问,操履甚于贫儒。与外氏子弟课于觉林寺,去城二十里。忠宣当国时,以败扇障日,徒步往来,人往往不知为忠宣公之子。”
范仲淹的儿子品行比穷苦人家的孩子还好些,从来不张扬:“我老爸怎么……怎么……”他在城外读书,距城有二十里地,夏天就用破扇子遮阳,每天往返步行四十里地上学,没人知道他老爸在京城做大官。
四、死后
宋·龚明之《中吴纪闻》:“范文正为阎罗王。”宋朝有个姓曾的,父亲过世第“五七”,即 35 天。家人梦见亡父回家翻箱倒柜拿了一件新衣就走,家人哭着问:“父亲大人,你这么匆匆忙忙地就走了?”
亡父说:“明天就要见范文正公,他作风正派,不可不规规矩矩穿衣。” 家人又问:“范文正公还在阴间吗?”
亡父说:“范文正公在阴间掌管生死之权。”家人梦醒,联想到佛家所说:“人死五七,则见阎罗王。岂文正公聪明正直,故为此官邪!”
据说,阴间的阎罗王不是终身制的,是聘任制。范仲淹为官端正,到了阴间,自然就被聘为阎罗王。包青天,也曾竞聘为阎罗王。
范仲淹善德简介
1. 从前古老中国的社会,寺庙的责任是负责教化一方,一般平民这教育实实在在得力于佛教。宋朝的宰相范仲淹出身非常贫贱,他年轻的时候在寺庙里念书,生活很苦,但他有非常可贵的品德。
2. 范仲淹先生从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一生积功累德,不疲不厌。他常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他的人生目的。
3. 我们在传记里面读到,范仲淹是虔诚的佛教徒,好善乐施。他这个人文武全才,武官做到元帅,文官做到宰相。
4. 最难得的是,范仲淹做大官,那个收入很可观,他还是过着很清苦的生活。他拿那些俸禄来养三百多家地方上清寒的子弟,替国家培养人才,自己的生活依然像从前做穷秀才那样,这不得了!
5. 他有五个儿子,两个儿子做宰相,等于现在的行政院长,一个做御史大夫,相当于监察院长,他死的时候没有钱买棺材,钱哪里去了?全部都做慈善事业,布施掉了。他晚年把自己的房子布施给佛教改做寺庙。
6. 范家一直到民国初年,代代出人才,都不衰。印祖讲他的家八百年不衰,为什么?祖宗之德,子孙能够继承。代代子孙都这么好,这是得力于什么?知足。在物质生活上的享受,他知足;纵然自己发达有财富,这个财富去利益社会,叫大家共享,这个福就愈来愈大,子子孙孙享受不尽。
7. 苏州范家,从范先生到现在差不多将近一千年,家道不衰,代代都出贤人、都有好子孙,什么原因?积德修善!
8. 我们要懂得积德修善,利益一切众生。聪明人会散财,散财是真正保持财富,我们学佛明白这个道理。生活实在讲要节俭,节俭是惜福。一方面惜福,一方面修福,这个福报永远享不尽。
9. 真正聪明人,纵然得到荣华富贵,自己不享受,他让大家来享受。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宋朝的宰相范仲淹,实在讲,是一个最好的榜样。
10. 范仲淹作宰相,收入丰厚,他用这些钱养活了三百多户贫困的人家,自己省吃俭用,过清苦的生活。贫苦人家里面天分还不错的,可以读书的,他把他们集合起来,培养他们、教导他们,替国家培养人才。
11. 范仲淹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依教奉行,一生为国为民,所以他的果报非常殊胜。他五个儿子,其中有两个官职作到宰相,一个是作御史大夫。要用现在的话来讲,两个儿子曾经作过行政院长,一个儿子作过监察院院长,一门显赫!
12. 范仲淹死后,他的子子孙孙代代相传,到民国初年,八百年不衰。我们一般世间人能够看到三代不衰,很难得了。孔老夫子这个家,二千五百多年不衰;范先生八百年不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二家。
印光大师开示——范仲淹能世守先德,永久勿替者,唯苏州范家,为古今第一!
【原文】
凡发科发甲(发:产生。科:科举名目,甲:铠甲。指文武官员),皆其祖父有大阴德。若无阴德,以人力而发,必有大祸在后,不如不发之为愈也。历观古今来大圣大贤之生,皆其祖父积德所致。大富大贵亦然。其子孙生于富贵,止知享福造业,忘其祖父一番栽培,从兹丧祖德以荡祖业,任其贫贱,此举世富贵人之通病。能世守先德,永久勿替者,唯苏州范家,为古今第一。
自宋文正公以来,直至清末,八百余年,家风不坠,科甲相继,可谓世德书香之家。而长洲彭家,自清初以来,科甲冠天下,其家状元有四、五人,有同胞三鼎甲者,而世奉佛法,虽状元、宰相,犹日诵《感应篇》、《阴骘文》,以为诚意正心、致君泽民之鉴。
彼狂生谓此等书,乃老斋公、老斋婆之所从事者,非但不知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并不知人之所以为人,生为行肉走尸,死与草木同腐,而且恶业难消,永沉恶道。彼嚣嚣然自命为博雅通人,致令后世并天地父母之名字亦不得闻者,何可胜数!
——辑自《印光法师文钞》与永嘉某居士书
范仲淹为什么从小的志向能实现呢?而且范仲淹家族的孩子教导的如此成功!相比现在的教育差距又还在哪里?我们看了其实就已经明白了!所以古人有云:量大福大。决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值得我们反思,并能虚心汲取古圣先贤的精华智慧学习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