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朝说
我们在前面提到,先秦时代的周朝出现了记事的史官和采风的乐官,因此,有人就推测,像《春秋》和《诗经》这样的史籍,在当时很可能就是一种报纸,它们带有宣传和公报的性质。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几位外国学者,比如说曾在燕京大学新闻系任教多年的美国新闻学者白瑞华。但是,这种说法大部分只是学者们的大胆假设,并没有足够的史实根据。先秦的任何典籍中也没有记载周朝的“报纸”的文字。所以,这种说法不能成立。
(2)汉朝说
持这种说法的以我国著名的新闻史学家戈公振为代表。在他的《中国报学史》中的有一节专门论述汉朝的报纸,节的题目是“汉有邸报乎?”他认为,汉朝幅员广大,工商繁荣,文化发达,各藩王与汉武帝之间关系密切,对于京师的政治情报,必定有殷切的需求,而邸报自然应运而生了。应该承认,这些事实都说明了汉朝的确具备了一定的抄发报纸的客观条件,而且也的确有了“邸”这个机构,但是,却没有关于“邸报应运而生”这样类似的记载,在现存的汉朝文献资料中,也看不到“邸报”的字样。因此,汉朝有报纸的说法也不能成立。
另外还有东晋说等,我们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从这些说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报纸的起源是需要用能看到的实物或是确定的记载来证实的,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曾对我们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做学问需要有这样的方法“大胆推测、小心论证”,这用在我们新闻史的研究中也非常合适,我们需要根据现有的材料大胆的推测一些材料背后的事情,但是翻回头还需要找大量的史料来对想法进行论证,只有想法是不够的。
根据现有的材料,比较可靠的说法是:中国的报纸开始于唐朝。
3、唐代的进奏院状报
到了唐朝,我们知道,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空前繁荣强大的一个朝代。它采取了一种与前朝不同的行政制度——藩镇制度。我们在中学历史中已经学到,藩镇割据的形势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藩镇的办事代表“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立自己的办事机构,叫做“邸”,后来又改叫做“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这里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地方长官呈递章奏,下达文书,办理需要和政府中枢各部门请示汇报、联系交涉的各项事宜,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其中,我们注意到,由邸吏或者是进奏官们,为地方长官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而传抄的报告,已经不同于以往的诏书性质的文件,诏书是有强制性的行政公文,而这些报告,却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仅仅是提供了信息,因此它是一种专门用来传递新闻的渠道。而“邸”或“进奏院”这样的机构,也就成为藩镇首领们设在首都的、了解朝廷和全国情况的信息中心。只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的,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还有称“留邸状报”的等等。因此,可以这么说,如果唐代确实存在“进奏院状报”的话,那么它将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现在,我们需要证明的就是,唐代确实有“进奏院状报”。有两种途径:一是需要在古籍中找到关于这种形态的报纸存在的确切记载,或者是找到“进奏院状报”的实物来证明。恰巧,这两方面的证据我们都已经找到了。
(1)先说史料的记载。
在唐人的著作和有关唐代的史籍中,已出现“新闻”、“编辑”等名词,至于“报”、“状”、“条报”、“杂报”等词语,更是频繁使用。在有些著作中还对此作了具体的描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个叫孙樵的人在自己的著作《经纬集》中的一篇文章《读“开元杂报”》。
孙樵,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弟子,生活在公元八百多年的唐朝中后期,曾作过中上级的政府官员。
孙樵的《读“开元杂报”》作于公元851年,这一年,他在科举考试中中了进士,从自己的家乡——襄汉(也就是今天的湖北)一带,来到皇都长安,在长安亲眼看到了“进奏院状报”之后,回想起自己在家乡曾经见到的出自开元年间(713-741)的报纸,所作的一篇文章。(见附录)
我们在前面提到,先秦时代的周朝出现了记事的史官和采风的乐官,因此,有人就推测,像《春秋》和《诗经》这样的史籍,在当时很可能就是一种报纸,它们带有宣传和公报的性质。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几位外国学者,比如说曾在燕京大学新闻系任教多年的美国新闻学者白瑞华。但是,这种说法大部分只是学者们的大胆假设,并没有足够的史实根据。先秦的任何典籍中也没有记载周朝的“报纸”的文字。所以,这种说法不能成立。
(2)汉朝说
持这种说法的以我国著名的新闻史学家戈公振为代表。在他的《中国报学史》中的有一节专门论述汉朝的报纸,节的题目是“汉有邸报乎?”他认为,汉朝幅员广大,工商繁荣,文化发达,各藩王与汉武帝之间关系密切,对于京师的政治情报,必定有殷切的需求,而邸报自然应运而生了。应该承认,这些事实都说明了汉朝的确具备了一定的抄发报纸的客观条件,而且也的确有了“邸”这个机构,但是,却没有关于“邸报应运而生”这样类似的记载,在现存的汉朝文献资料中,也看不到“邸报”的字样。因此,汉朝有报纸的说法也不能成立。
另外还有东晋说等,我们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从这些说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报纸的起源是需要用能看到的实物或是确定的记载来证实的,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曾对我们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做学问需要有这样的方法“大胆推测、小心论证”,这用在我们新闻史的研究中也非常合适,我们需要根据现有的材料大胆的推测一些材料背后的事情,但是翻回头还需要找大量的史料来对想法进行论证,只有想法是不够的。
根据现有的材料,比较可靠的说法是:中国的报纸开始于唐朝。
3、唐代的进奏院状报
到了唐朝,我们知道,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空前繁荣强大的一个朝代。它采取了一种与前朝不同的行政制度——藩镇制度。我们在中学历史中已经学到,藩镇割据的形势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藩镇的办事代表“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立自己的办事机构,叫做“邸”,后来又改叫做“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这里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地方长官呈递章奏,下达文书,办理需要和政府中枢各部门请示汇报、联系交涉的各项事宜,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其中,我们注意到,由邸吏或者是进奏官们,为地方长官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而传抄的报告,已经不同于以往的诏书性质的文件,诏书是有强制性的行政公文,而这些报告,却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仅仅是提供了信息,因此它是一种专门用来传递新闻的渠道。而“邸”或“进奏院”这样的机构,也就成为藩镇首领们设在首都的、了解朝廷和全国情况的信息中心。只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的,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还有称“留邸状报”的等等。因此,可以这么说,如果唐代确实存在“进奏院状报”的话,那么它将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现在,我们需要证明的就是,唐代确实有“进奏院状报”。有两种途径:一是需要在古籍中找到关于这种形态的报纸存在的确切记载,或者是找到“进奏院状报”的实物来证明。恰巧,这两方面的证据我们都已经找到了。
(1)先说史料的记载。
在唐人的著作和有关唐代的史籍中,已出现“新闻”、“编辑”等名词,至于“报”、“状”、“条报”、“杂报”等词语,更是频繁使用。在有些著作中还对此作了具体的描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个叫孙樵的人在自己的著作《经纬集》中的一篇文章《读“开元杂报”》。
孙樵,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弟子,生活在公元八百多年的唐朝中后期,曾作过中上级的政府官员。
孙樵的《读“开元杂报”》作于公元851年,这一年,他在科举考试中中了进士,从自己的家乡——襄汉(也就是今天的湖北)一带,来到皇都长安,在长安亲眼看到了“进奏院状报”之后,回想起自己在家乡曾经见到的出自开元年间(713-741)的报纸,所作的一篇文章。(见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