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朱瞻垠墓志】
年代:明代
材质:石
尺寸:长79厘米,宽73厘米,厚8厘米
数量:1个
征集信息:2021年张建捐赠
此方石刻首题“大明静乐庄献王圹志”,另行书“王讳瞻垠”,全文265字。根据志文,朱瞻垠生于永乐三年(1405)五月初十,薨于永乐十九年(1421)十月十二,享年十七。死后追封静乐王,谥号“庄献”,并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五月初十葬于昌平绵山。首行刻有墓主身份,称其为“东宫殿下之第四子,母庶妃李氏”。“东宫殿下”指当时尚为太子的明成祖长子朱高炽。生母李氏,生平不详,永乐二十二年十月被追封为丽妃,赐谥悼熙,葬于江宁。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仁宗即皇帝位。至十月,据《明实录》载:“追封第四子静乐庄献王瞻垠为蕲王,改谥曰献。”当年五月,朱瞻垠即已入葬,所以此方圹志并未称其为“蕲献王”。志文为奉议大夫、左春坊大学士杨士奇奉皇太子朱高炽令旨撰,且由征仕郎、中书舍人张侗奉皇太子令旨书册。杨士奇(1365—1444),名寓,字士奇,号东里,江西泰和人。明朝初年重臣、学者。先后历经五朝,任内阁辅臣四十余年,任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称为“大明三杨”。张侗,字愿中,浙江仁和人,永乐二年(1404)进士,授工科给事中,以才长封驳,改四川永宁州判官。素优文学,征修《永乐大典》。书成,改中书舍人,擢左春坊左中允,后历官太仆寺少卿致仕。观此圹志,楷书,平阙格式整饬,书写一笔不苟,书风为明代“中书体”。
此方墓志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研究明代历史、北京都城历史的重要石刻文献。
年代:明代
材质:石
尺寸:长79厘米,宽73厘米,厚8厘米
数量:1个
征集信息:2021年张建捐赠
此方石刻首题“大明静乐庄献王圹志”,另行书“王讳瞻垠”,全文265字。根据志文,朱瞻垠生于永乐三年(1405)五月初十,薨于永乐十九年(1421)十月十二,享年十七。死后追封静乐王,谥号“庄献”,并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五月初十葬于昌平绵山。首行刻有墓主身份,称其为“东宫殿下之第四子,母庶妃李氏”。“东宫殿下”指当时尚为太子的明成祖长子朱高炽。生母李氏,生平不详,永乐二十二年十月被追封为丽妃,赐谥悼熙,葬于江宁。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仁宗即皇帝位。至十月,据《明实录》载:“追封第四子静乐庄献王瞻垠为蕲王,改谥曰献。”当年五月,朱瞻垠即已入葬,所以此方圹志并未称其为“蕲献王”。志文为奉议大夫、左春坊大学士杨士奇奉皇太子朱高炽令旨撰,且由征仕郎、中书舍人张侗奉皇太子令旨书册。杨士奇(1365—1444),名寓,字士奇,号东里,江西泰和人。明朝初年重臣、学者。先后历经五朝,任内阁辅臣四十余年,任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称为“大明三杨”。张侗,字愿中,浙江仁和人,永乐二年(1404)进士,授工科给事中,以才长封驳,改四川永宁州判官。素优文学,征修《永乐大典》。书成,改中书舍人,擢左春坊左中允,后历官太仆寺少卿致仕。观此圹志,楷书,平阙格式整饬,书写一笔不苟,书风为明代“中书体”。
此方墓志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研究明代历史、北京都城历史的重要石刻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