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和江姐有关的片段,不错的新采访
《江姐》播完那晚,江姐的孙子彭壮壮发短信说“看完最后一集,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能深深地感到你用全副身心和热情,展现先烈永恒的理想信念和他们伟大的情与爱,你是我的同龄人,希望我们这一代能永远珍视这份光辉的记忆。谨代表我自己和家人向你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只有共同走过的人方才懂得。
拍《江姐》这样一部戏,小到一个场工,大到有关领导,全情投入。我说没有压力你不信,可我的压力并不来自外界所说的“作为第三代江姐,要超越”,而是来自我自己,我怎么能让自己一下走进她的生命,能和她碰撞?这个角色找到我之后还有人去试戏,没定我的时候我找了很多资料,做了笔记,比如1945年5月江姐在干吗,国内外都发生了什么大事。接这个重要的题材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我不想不定我,既然这个事离我这么近,我就赶紧准备,我不能只让自己从开拍到杀青的过程才活在这个人物里,要用各种手段去走近她。我们看到了很多重庆烈士的资料,真是振聋发聩,但光震撼不行,作为创作者要表现出来。我在领会了她的信念之后萌发出艺术之花,是属于我和她心灵交汇,她我合一。一般角色的创作是技术性的,但拍摄时同事说我都魔障了,什么时候喊我吃饭我的眼神好像导演还没喊停。面对这样一个严肃作品,不能丝毫怠慢。特别感谢给我入场券的人,我不知道谁拍板定的我,我不能让他们失望。后来创作伙伴说起这个戏的收视率啊、大家的评价啊,我给他们发短信,说只有共同走过的人才懂得。这里的甘苦是外人无法体会的,能说出来的已经变成理性的了,但那感性的东西,神经末梢的触动、怦然心动是这次创作带给我的珍藏。
六、中国最近60年的文艺史中,江姐是一个被几乎所有艺术形式表现过的角色,珠玉在前,你的“这一个”在她的艺术长廊里会占据一个什么位置?
因为有新近的研究资料出来,丰富了这个人物,深度和广度都有扩充,从江小妹到江姐的过程,最适合用电视剧表现。这个作品的创作还源自一个调查,关于中西方年轻人认为怎样的人生才满意的调查,中国人选择“成功”,西方人选择“真理”。对于我个人来说,每个角色都是对我生命的丰富。不是世间没有这样的人,是你没有发现。江姐这个人物真让我如沐春风啊!重庆4月到8月是最热的,我被叫做丁小豆,蚊虫叮咬了之后,都不用化妆。她的精神感召着你,你是主角,有责任,大家都会因为你的状态而受到影响。我的手机里自拍了很多场景,比如严重透支、喊停也出不了戏的眼神。江姐牺牲时29岁,比今天的很多年轻人还年轻。我作为演员,演这个角色是仰视的心情。在一个公益电影节上看到于蓝老师,她的电影是经典。我这第三代江姐,没想要超越,只想让年轻观众看到一个革命者从踌躇满志走到成熟,任何年代任何人都要有信仰,不管你每天是不是庸庸碌碌。英雄也是普通人,但是在关键时候选择了大爱。我们是不是要想想物质之外还有什么能激励我们,以前我也会想这些事,但不会像演这个戏的过程中想得这样深入,一层层剥落。不必假设如果我们在那时代会怎样,就思考应该怎样成为这个时代的人。
能在作品刚刚播出之后就听主演来畅谈创作心得,这是一种很难得的机缘,因为虚拟和现实、戏文与人生就在此际交相辉映。《红岩》曾是很多中国人的家藏读本,即令一个人在今天的世态万象中迷茫,也不须怀疑当初挑灯夜读的那份真诚。我问柳元最想演绎的人物,她说有一段时间喜欢花木兰,报效国家能让一个女孩子忽略了性别投身金戈铁马,又说其实性别对现代人已没有区别,关键是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的照耀。柳元的言谈中常有些一般人不会说的语汇,比如“照耀”“碰撞”“仰止”“瑰丽的人生”,她说出这些词汇的神情坦诚洒脱,令本也喜欢这些词语的笔者有些赧颜,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已经离这些美好的形容描述渐行渐远?
《江姐》播完那晚,江姐的孙子彭壮壮发短信说“看完最后一集,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能深深地感到你用全副身心和热情,展现先烈永恒的理想信念和他们伟大的情与爱,你是我的同龄人,希望我们这一代能永远珍视这份光辉的记忆。谨代表我自己和家人向你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只有共同走过的人方才懂得。
拍《江姐》这样一部戏,小到一个场工,大到有关领导,全情投入。我说没有压力你不信,可我的压力并不来自外界所说的“作为第三代江姐,要超越”,而是来自我自己,我怎么能让自己一下走进她的生命,能和她碰撞?这个角色找到我之后还有人去试戏,没定我的时候我找了很多资料,做了笔记,比如1945年5月江姐在干吗,国内外都发生了什么大事。接这个重要的题材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我不想不定我,既然这个事离我这么近,我就赶紧准备,我不能只让自己从开拍到杀青的过程才活在这个人物里,要用各种手段去走近她。我们看到了很多重庆烈士的资料,真是振聋发聩,但光震撼不行,作为创作者要表现出来。我在领会了她的信念之后萌发出艺术之花,是属于我和她心灵交汇,她我合一。一般角色的创作是技术性的,但拍摄时同事说我都魔障了,什么时候喊我吃饭我的眼神好像导演还没喊停。面对这样一个严肃作品,不能丝毫怠慢。特别感谢给我入场券的人,我不知道谁拍板定的我,我不能让他们失望。后来创作伙伴说起这个戏的收视率啊、大家的评价啊,我给他们发短信,说只有共同走过的人才懂得。这里的甘苦是外人无法体会的,能说出来的已经变成理性的了,但那感性的东西,神经末梢的触动、怦然心动是这次创作带给我的珍藏。
六、中国最近60年的文艺史中,江姐是一个被几乎所有艺术形式表现过的角色,珠玉在前,你的“这一个”在她的艺术长廊里会占据一个什么位置?
因为有新近的研究资料出来,丰富了这个人物,深度和广度都有扩充,从江小妹到江姐的过程,最适合用电视剧表现。这个作品的创作还源自一个调查,关于中西方年轻人认为怎样的人生才满意的调查,中国人选择“成功”,西方人选择“真理”。对于我个人来说,每个角色都是对我生命的丰富。不是世间没有这样的人,是你没有发现。江姐这个人物真让我如沐春风啊!重庆4月到8月是最热的,我被叫做丁小豆,蚊虫叮咬了之后,都不用化妆。她的精神感召着你,你是主角,有责任,大家都会因为你的状态而受到影响。我的手机里自拍了很多场景,比如严重透支、喊停也出不了戏的眼神。江姐牺牲时29岁,比今天的很多年轻人还年轻。我作为演员,演这个角色是仰视的心情。在一个公益电影节上看到于蓝老师,她的电影是经典。我这第三代江姐,没想要超越,只想让年轻观众看到一个革命者从踌躇满志走到成熟,任何年代任何人都要有信仰,不管你每天是不是庸庸碌碌。英雄也是普通人,但是在关键时候选择了大爱。我们是不是要想想物质之外还有什么能激励我们,以前我也会想这些事,但不会像演这个戏的过程中想得这样深入,一层层剥落。不必假设如果我们在那时代会怎样,就思考应该怎样成为这个时代的人。
能在作品刚刚播出之后就听主演来畅谈创作心得,这是一种很难得的机缘,因为虚拟和现实、戏文与人生就在此际交相辉映。《红岩》曾是很多中国人的家藏读本,即令一个人在今天的世态万象中迷茫,也不须怀疑当初挑灯夜读的那份真诚。我问柳元最想演绎的人物,她说有一段时间喜欢花木兰,报效国家能让一个女孩子忽略了性别投身金戈铁马,又说其实性别对现代人已没有区别,关键是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的照耀。柳元的言谈中常有些一般人不会说的语汇,比如“照耀”“碰撞”“仰止”“瑰丽的人生”,她说出这些词汇的神情坦诚洒脱,令本也喜欢这些词语的笔者有些赧颜,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已经离这些美好的形容描述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