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嫂倍母
这类故事,古代流传较多,比如《包公赔情》中的包拯,就把他的嫂子吴妙贞视同母亲一样尊敬尊重,因为他的父母去世早,是哥嫂把他养大的。嫂子对他甚至比对自己的亲儿子包勉——与他一起长大的侄子都亲。所以后来在他秉公执法先斩后奏杀了包勉时,感觉对不起养育自己成人的“嫂娘”,亲自登门跪拜赔情。 这个故事虽有质疑,但是毕竟弘扬的是中华民族敬老爱幼不徇私情最动人的典范。现实版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母亲身上。 我的老叔(之所以这样叫,是习惯也是家族观念。因为还有二叔三叔,虽然他们是爷爷的大哥哥——我的大爷爷的两个儿子),比我大姐还要小二岁。不幸的是他的妈妈——我的奶奶去世太早。然而,我的老叔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我爷爷没有再娶,他没有遭遇后妈的虐待。而更幸运的是,他又遇到了一位好嫂子。三岁的老叔基本上是我的母亲扶养大的。 老叔的童年,虽然失去了母亲,却仍然享受到了母爱,甚至比母爱还要更多的爱。在家里,他像个小王子一样有我的母亲呵护着,我的姐姐们不敢欺负他,也不能欺负他,他是长辈;在外面,我的姐姐们还要护着他,使他免受别人家孩子的欺负,毕竟在别人家孩子的眼中他是没妈的孩子。 有一口好吃的,我的妈妈都要给他先吃;有一块好布料,也要先给他做衣服穿。这些即使没有亲眼看到的人,只要他们熟悉我的母亲,就不会有任何怀疑。因为,我的母亲处世为人始终如此。比如,妈妈对爷爷的孝敬,可能换一个人都难以做到。无论吃的还是穿的都把爷爷放在头里。家里来了亲戚,饭菜都要做最好的,而最好的东西又都是最少的,尤其是那个年代。吃饭都是爷爷陪着,我们嗅到扑鼻的香味连偷偷地看看都是不允许的,哪像现在,孩子都要先上桌。我们那时不仅不能上桌,剩下的饭菜还要把最好的给爷爷留着下顿吃,能到我们嘴里的少之又少,而妈妈除了做菜时尝尝咸淡几乎是一口不沾的。 比如猪肉炖粉条,我们要是能吃上点粉条,能有点汤泡饭就感到非常的满足了。若是蘑菇炖小鸡,能吃到里面的蘑菇就会觉得这鸡肉香得很!时至今日我还是喜欢里面的蘑菇粉条,觉得比鸡肉猪肉都要香得多,不知道是味觉形成了惯性还是命当如此!有时能得到一牙油饼吃——为了方便客人吃,母亲都是将一张饼切成六牙装在盘子里,这样客人的吃相才能很讲究——就会开心好几天!妈妈烙的油饼非常非常的香! 当然,我的老叔也非常地孝心。成家立业后也还是不忘每年春节都要回来,而且是能带上孩子时就一定一起回来。有爷爷在是一方面,看望母亲也是必然的。给这个家带来欢乐也增加了我童年美好的记忆,觉得有这个老叔非常自豪。偶尔也会有出差太忙的时候,就会安排孩子自己回来。 我们村庄偏僻离公社(如同现在的乡政府)远,寒冬腊月冰天雪地,下车后还要蹚雪跋涉十几里荒路。城里的孩子哪个愿意走呢?老叔的一双儿女之所以不惧奔波,当然是老叔的影响和教育。记得有一次去公社汽车站接她们,带着妹妹弟弟雪里走冰上行,头上冒热气,脸边挂白霜,我都有些心疼,城里何曾走过这样的路!可她们却嘻嘻哈哈地一身稚气,好像觉着特别的开心! 这也是家族传承的必然。
这类故事,古代流传较多,比如《包公赔情》中的包拯,就把他的嫂子吴妙贞视同母亲一样尊敬尊重,因为他的父母去世早,是哥嫂把他养大的。嫂子对他甚至比对自己的亲儿子包勉——与他一起长大的侄子都亲。所以后来在他秉公执法先斩后奏杀了包勉时,感觉对不起养育自己成人的“嫂娘”,亲自登门跪拜赔情。 这个故事虽有质疑,但是毕竟弘扬的是中华民族敬老爱幼不徇私情最动人的典范。现实版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母亲身上。 我的老叔(之所以这样叫,是习惯也是家族观念。因为还有二叔三叔,虽然他们是爷爷的大哥哥——我的大爷爷的两个儿子),比我大姐还要小二岁。不幸的是他的妈妈——我的奶奶去世太早。然而,我的老叔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我爷爷没有再娶,他没有遭遇后妈的虐待。而更幸运的是,他又遇到了一位好嫂子。三岁的老叔基本上是我的母亲扶养大的。 老叔的童年,虽然失去了母亲,却仍然享受到了母爱,甚至比母爱还要更多的爱。在家里,他像个小王子一样有我的母亲呵护着,我的姐姐们不敢欺负他,也不能欺负他,他是长辈;在外面,我的姐姐们还要护着他,使他免受别人家孩子的欺负,毕竟在别人家孩子的眼中他是没妈的孩子。 有一口好吃的,我的妈妈都要给他先吃;有一块好布料,也要先给他做衣服穿。这些即使没有亲眼看到的人,只要他们熟悉我的母亲,就不会有任何怀疑。因为,我的母亲处世为人始终如此。比如,妈妈对爷爷的孝敬,可能换一个人都难以做到。无论吃的还是穿的都把爷爷放在头里。家里来了亲戚,饭菜都要做最好的,而最好的东西又都是最少的,尤其是那个年代。吃饭都是爷爷陪着,我们嗅到扑鼻的香味连偷偷地看看都是不允许的,哪像现在,孩子都要先上桌。我们那时不仅不能上桌,剩下的饭菜还要把最好的给爷爷留着下顿吃,能到我们嘴里的少之又少,而妈妈除了做菜时尝尝咸淡几乎是一口不沾的。 比如猪肉炖粉条,我们要是能吃上点粉条,能有点汤泡饭就感到非常的满足了。若是蘑菇炖小鸡,能吃到里面的蘑菇就会觉得这鸡肉香得很!时至今日我还是喜欢里面的蘑菇粉条,觉得比鸡肉猪肉都要香得多,不知道是味觉形成了惯性还是命当如此!有时能得到一牙油饼吃——为了方便客人吃,母亲都是将一张饼切成六牙装在盘子里,这样客人的吃相才能很讲究——就会开心好几天!妈妈烙的油饼非常非常的香! 当然,我的老叔也非常地孝心。成家立业后也还是不忘每年春节都要回来,而且是能带上孩子时就一定一起回来。有爷爷在是一方面,看望母亲也是必然的。给这个家带来欢乐也增加了我童年美好的记忆,觉得有这个老叔非常自豪。偶尔也会有出差太忙的时候,就会安排孩子自己回来。 我们村庄偏僻离公社(如同现在的乡政府)远,寒冬腊月冰天雪地,下车后还要蹚雪跋涉十几里荒路。城里的孩子哪个愿意走呢?老叔的一双儿女之所以不惧奔波,当然是老叔的影响和教育。记得有一次去公社汽车站接她们,带着妹妹弟弟雪里走冰上行,头上冒热气,脸边挂白霜,我都有些心疼,城里何曾走过这样的路!可她们却嘻嘻哈哈地一身稚气,好像觉着特别的开心! 这也是家族传承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