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台吧 关注:729贴子:21,710
  • 8回复贴,共1

海南师范大学隋丽娟教授主讲《苏轼的海南岁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1-24 16:59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1-24 17:08
    回复
      《苏轼的海南岁月》(1)最贬是儋州 1月27日播出
      苏轼一生命运多舛,在仕途上遭遇一贬再贬,晚年更是被流放海南,这在当时是仅次于死刑的刑罚。精神上的孤独和生活上的困顿,并未使年过六十的苏轼就此消沉,而是在逆境中发生命铿锵之音,怀儒者浩然之气。在这里,他讲学明道,传播文教,培育人才,开创了海南的千年文脉。同时他也将目光投向当地底层生活,移风易俗并改善民生。一句“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尽显这位文化巨人的通达洒脱、真率自然,境界超迈。苏轼在海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不仅是海南人民的骄傲,也是华夏儿女的共同精神财富。
      公元1097年,被贬惠州的苏轼又接到了朝廷的贬谪指令,这次贬谪的目的地是海南,这在当时几乎就是天之尽头。而此时的苏轼已经在岭南惠州生活两年有余,虽生活十分困顿但也有着对自己晚年生活的美好期冀。在这里他倾尽所有在风光秀丽的白鹤峰建起的新居才刚刚竣工,命运又带来更为残酷的挑战。那么,面对朝廷的一贬再贬苏轼有着怎样的心境?他究竟为何会在惠州建房呢?
      海南师范大学隋丽娟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苏轼的海南岁月》第一集《最贬是儋州》,敬请关注。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1-24 17:09
      回复
        8月份大宋词坛才讲过苏轼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1-24 19:27
        回复
          《苏轼的海南岁月》(2)海南万里真吾乡 1月28日播出
          苏轼虽文采绝世,但仕途不顺,屡次遭贬。公元1097 年,已近垂暮之年的苏轼在惠州贬所,再次得到“责授琼州别驾,移昌化军着儋州安置”的命令。
          古时的儋州远离中土,孤悬海外,是世人眼中的“天涯海角”,是一个蛮荒之地,民生凋敝,时有瘟疫,可谓生死难料,不知何时便会撒手人寰的恐惧时时萦绕在苏轼的心头。再加上此前的苏轼并没有渡海的经历。如今望海而叹,这种感觉,既来自大自然不可预知的神秘,更多的是来自政治上的淫雨腥风。远在开封的政敌欲置苏轼于死地,他们不顾苏轼年迈体衰,决然把他贬谪海岛,苏轼当然懂。
          那么,对苏轼一再的政治迫害究竟是怎样的力量在推动着?一向以乐观态度接受命运不公的苏轼,又能否像以前一样,坦然面对这次贬谪呢?
          海南师范大学隋丽娟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诉系列节目《苏轼的海南岁月》第二集《海南万里真吾乡》。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1-26 17:27
          回复
            《苏轼的海南岁月》(3)九死南荒吾不恨 1月29日播出
            接到“琼州别驾”的诰令后,年逾六旬的苏轼携子离开惠州,被一叶孤舟远送至儋州,完成他一生当中最后一段贬谪“旅程”。到达偏远的海南儋州之后,苏轼四顾而望,海水茫茫、荒无人烟,大有一种穷途末路之感。万念俱灰的苏轼沉重地写下“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于海外。”可见他对回到内陆已不抱任何希望。
            北宋时期的海南儋州不同于现在,在当时是流放犯人的荒蛮之地,被放逐到这里,是仅比死刑罪轻一等的惩罚。儋州与世隔绝、贫瘠荒凉、杳无人烟。当地天气炎热、海风甚寒,燥湿之气郁结不散,让本就体弱多病的苏轼愈加痛苦不堪;再加上极度匮乏的食物条件,“至难得肉食”,更给苏轼的基本生存带来巨大挑战,让他不得不在初到海南时上演一番“荒野求生”。
            那么,乐观旷达的苏轼是如何适应海南的自然环境的?他又是如何解决吃住问题的呢?
            海南师范大学隋丽娟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苏轼的海南岁月》第三集《九死南荒吾不恨》。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1-26 17:29
            回复
              《苏轼的海南岁月》(4)余生欲老海南村 1月30日播出
              公元1097年,年过六旬的苏轼被贬谪到了海南儋州。在当时,这几乎可以看作是最严重的处罚之一,而这也与北宋时期海南的状况有着莫大的关系。
              物质匮乏、民生凋敝、教育落后、风俗原始,我们很难想象,当苏轼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内心是怎样的震惊与落寞,似乎这片土地很难与他心中北宋王朝的形象产生联系。然而,生性豁达的苏轼,却并未因艰难困苦的环境而一蹶不振,也未曾忘记自己的担当与责任。这个荒凉之地,因苏轼的到来,开始产生了变化。
              那么,苏轼究竟给海南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初到海南岛的他,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海南师范大学隋丽娟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苏轼的海南岁月》第四集《余生欲老海南村》,敬请关注。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1-26 17:34
              回复
                《苏轼的海南岁月》(5)我本海南民 1月31日播出
                苏轼在海南儋州谪居了三年,在这期间,他积极垦荒、鼓励生产;讲学明道、广开民智,为海南岛的农业、文化及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学者认为,在海南的这三年,是苏轼一生思想、文学、人格、意志最为成熟、最为丰富、最具魅力的时期,也是他的思想学术集大成的时期。在海南岛艰难的生存环境下,苏轼依旧坚持完成了“经学三书”。这三部书,也被称作苏轼的“海南三书”,凝聚着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毕生的心血。
                三年间,苏轼凭借着洒脱而又乐观放达的心态,融入了海南的生活,本已无望离开这个海岛的苏轼,却接到了朝廷发来的赦令,命他北归中原。离别近在眼前,一边,是北方大陆上的亲人与故土,另一边,是三年来建立起深厚情谊的海南居民。感慨万千的苏轼提笔写下了一首《别海南黎民表》,一句“我本海南民”道尽了他对这个贬谪之地的无限留恋。
                那么,苏轼在离开海南前做了哪些准备?在前方等待他的,又是怎样的境遇呢?
                海南师范大学隋丽娟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苏轼的海南岁月》第五集《我本海南民》,敬请关注。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1-26 17:35
                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1-26 17: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