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预评价导则
AQ8002-2007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安全预评价程序
4安全预评价内容
5安全预评价报告
附录A(规范性附件)安全预评价程序框图
附录B(资料性附件)安全预评价应获取的参考资料
前言
安全预评价对落实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三同时”、制订工业园区建设安全生产规划、降低生产经营活
动事故风险提供技术支撑。本标准对安全预评价的程序、内容、报告格式等基本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对
确保安全预评价工作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标准为制定各行业安全预评价的具体细则提供
基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浙江省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浩、阴建康、任建国、鲁顺清、刘正伟、陈兵、陈立元、王雷。
安全预评价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全预评价的程序、内容、报告格式等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工业园区规划或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预评价。
各行业或领域可根据《安全评价通则》和本标准规定的原则制订实施细则。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本(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以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AQ 8001-2007安全评价通则
3 安全预评价程序
安全预评价程序为:前期准备;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划分评价单元;定性、定量评价;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做出评价结论;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等。
4安全预评价内容
4.1 前期准备工作应包括:明确评价对象和评价范围;组建评价组;收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章、规范;收集并分析评价对象的基础资料、相关事故案例;对类比工程进行实地调查等内容。
安全预评价参考资料目录见附录B。
4.2辨识和分析评价对象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发生作用的途径及其变化规律。
4.3评价单元划分应考虑安全预评价的特点,以自然条件、基本工艺条件、危险、有害因素分布及状况、便于实施评价为原则进行。
4.4根据评价的目的、要求和评价对象的特点、工艺、功能或活动分布,选择科学、合理、适用的定性、定量评价方法对危险、有害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进行评价。
对于不同的评价单元,可根据评价的需要和单元特征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
AQ8002-2007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安全预评价程序
4安全预评价内容
5安全预评价报告
附录A(规范性附件)安全预评价程序框图
附录B(资料性附件)安全预评价应获取的参考资料
前言
安全预评价对落实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三同时”、制订工业园区建设安全生产规划、降低生产经营活
动事故风险提供技术支撑。本标准对安全预评价的程序、内容、报告格式等基本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对
确保安全预评价工作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标准为制定各行业安全预评价的具体细则提供
基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浙江省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浩、阴建康、任建国、鲁顺清、刘正伟、陈兵、陈立元、王雷。
安全预评价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全预评价的程序、内容、报告格式等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工业园区规划或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预评价。
各行业或领域可根据《安全评价通则》和本标准规定的原则制订实施细则。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本(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以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AQ 8001-2007安全评价通则
3 安全预评价程序
安全预评价程序为:前期准备;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划分评价单元;定性、定量评价;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做出评价结论;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等。
4安全预评价内容
4.1 前期准备工作应包括:明确评价对象和评价范围;组建评价组;收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章、规范;收集并分析评价对象的基础资料、相关事故案例;对类比工程进行实地调查等内容。
安全预评价参考资料目录见附录B。
4.2辨识和分析评价对象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发生作用的途径及其变化规律。
4.3评价单元划分应考虑安全预评价的特点,以自然条件、基本工艺条件、危险、有害因素分布及状况、便于实施评价为原则进行。
4.4根据评价的目的、要求和评价对象的特点、工艺、功能或活动分布,选择科学、合理、适用的定性、定量评价方法对危险、有害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进行评价。
对于不同的评价单元,可根据评价的需要和单元特征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