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无双吧 关注:36,849贴子:1,065,271
  • 19回复贴,共1

为了景胜向谦信政变,关原之战豪赌的直江兼续《直江兼续的败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赤坂大辅的观点很有意思,他主张的上杉谦信原本是准备让景虎即位,但却遭到景胜政变的观点近来被很多文献引用。私以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以准备对这本《爱·直江兼续的败北》进行整书翻译。


IP属地:上海1楼2024-02-13 14:15回复
    第一章 晚年的直江兼续
    ——良策转眼已成空
    雪夜围炉
    雪夜炉を囲み情更に長し
    吟遊相会して古今を忘る
    江南の良策求むる処無くんば
    柴火煙中芋を煨くの香り
    (大雪纷飞的夜晚,与挚友围炉而席则情更深。两人吟诗作对便可忘却古今。江南良策转眼已成空,姑且以炭火烤熟后香气怡人的番薯聊以慰藉)
    谦信亡故后,兼续作为继任者景胜的辅佐与执政打理着动荡乱世中上杉家的内外上下,但终究未能毫发无伤地通过战国时代的残酷考验。“尚武一族”上杉家深受重创。对德川家康刀剑相向的后果就是不得不苟且于米沢三十万石的弹丸领地残喘偷生。对于熟知战国最强圣将谦信治下鼎盛时期上杉家的人而言无疑是一段不忍直视的惨烈时期。而兼续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了自己的晚年。
    诗中提到的“江南良策”引用自兼续颇为喜爱阅读的中国明代军事战略作品《江南经略》。不用说其隐喻的便是在决定天下的关原决战前夕,兼续孤注一掷意图实现的“德川军迎击大军事作战”最终化为泡影之事。
    心随着年龄步入无欲恬淡的境界,过激的秉性虽然已不复往日,但胸中那股不经意间叹息世事无常的感慨怕是无法轻易化作过眼云烟的吧。读至此处嘴上咏唱着“忘却古今”但依旧无法割舍怀抱悔恨之情之兼续年迈的身影依稀跃然纸上。
    军神谦信构筑的上杉家,为了护持一族的荣耀而鞠躬尽瘁的直江山城守兼续。
    他一生之中下了两次豪赌。
    其一是围绕谦信继承人之争的军事兵变。其二便是兼续自己在诗中以“江南良策”借喻的德川家康迎击大作战。
    被秀吉盛赞为才足可治天下,为后世以“稀代之俊杰”、“超弩弓之执政”相称的直江兼续的战略究竟是怎样的呢。


    IP属地:上海2楼2024-02-13 14:17
    回复
      坐等更新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2-13 20:16
      回复
        关注你好几年了大佬,怎么名字变成这样了,差点没认出来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02-14 03:38
        收起回复
          已收藏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2-14 10:42
          回复
            有沒有尼子晴久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2-14 11:46
            收起回复
              第二章 兼续的叛乱——讨伐谦信
              御馆之乱 直江兼续等上田长尾众的兵变
              对战国粉丝们而言定不会陌生的“尚武之名门上杉家”乃源起京师名门藤原北家勘修寺一族(藤原镰足之后,七世勘修寺高藤之庶流)的公家。十三世纪中叶也就是镰仓时代中期,勘修寺重房受封丹波国何鹿郡上杉庄,自此改姓“上杉”后家格便逐渐向武家转变。后来作为镰仓六代将军宗尊亲王东行的随从,勘修寺即上杉重房将根据地移至镰仓。日后其子孙划分成扇谷上杉、山内上杉、宅间上杉、犬县上杉等分支,盘踞于关东。
              此外,重房之女嫁给了足利宗家第五代赖氏,重房之子赖重之女又嫁给了足利宗家第七代贞氏,以后者产下足利尊氏、直义兄弟为契机,上杉家同足利将军家的姻亲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以外戚的身份备受重用。赖重之孙同时亦是山内一派的上杉宪显自辅佐镰仓公方的足利基氏并受命为关东管领以来,山内上杉一直作为上杉一族的宗家代代世袭关东管领一职。
              不只是关东管领,同时兼任相模、伊豆、武藏、上野、越后守护,君临关东二百余年的山内上杉家后来却被战国枭雄伊势宗瑞,也就是北条早云创立的后北条氏给逐出关东,最后以第二十二代家主宪政将“山内上杉”之名并同关东管领一职禅让于越后守护代长尾景虎后而告终。自此长尾景虎摇身一变以上杉政虎(第二年再度改名为辉虎,其法名便是耳熟能详的谦信)的身份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对于战国粉而言上述“后上杉”的存在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甚至可以说上杉家是群雄割据的战国史中不得不提的一部分。
              然而正如众人所知晓的那样,纵观谦信一生,其治下的上杉家并不是至始至终万众一心的。虽说像与宿敌武田信玄的川中岛合战这些辉煌的战绩甚是夺目,但也别忘了在谦信的一生当中同别国一样无例外的遭到过国人众的抵抗而被迫四处疲于奔命。
              恰是融合了各类家系的长尾家中所展现出来的这种内部纷争决定了谦信政权以及后谦信时代或者说二代上杉家的体制。直截了当地说,上杉谦信与第二代景胜治下的体制大相径庭。如果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组织稍显言重的话,退一步称他们为两个不同派系或许正恰如其分。而构筑了其第二代政权的奠基人便是兼续,其作为执政一生交出的这份功罪兼半的成绩单中的诸多渊源归根结底就在这里。
              天正六年(1578)三月,席卷乱世的军神谦信西去,享年四十九岁。离世数日前,其留下了如下的辞世句。
              “四十九年一睡夢 一期栄華一盃酒”
              死因据说是“不虑之虫气”,用现代医学术语来说就是“脑溢血”。突然不省人事的谦信据传连遗言都没能够留下就撒手人寰。像上杉家这样的大名,自然家督之位是必须有人来继承的,但传言谦信本人并未明确指定继承人。围绕是否真的没能明确后继者这个问题至今仍然疑点重重,结合其身前的诸多细节来看,谦信设想的继承人应该不是景胜。
              奉行终生不娶信条的谦信因没有子嗣,共收养了四个养子。此四人按年龄顺序排的话便是上条政繁(畠山义春)、上杉景虎、上杉景胜和山浦景国(村上国清)。其中来自能登守护畠山家的养子政繁已经入赘了上杉一族的上条上杉家,而村上义清的长子景国业已继承了上杉一族内的山浦家。因此根据后世的观点,拥有上杉宗家即谦信继承权的只有住在春日山本城内的景虎和景胜两人。
              住在春日山城二之郭(也有住在本丸说法)的景虎原本是割据关东的后北条家第四代家督氏康的七男,原名北条氏秀。根据《关八州古战录》的记载,他曾经作为人质被送去过武田家,并在继承了信玄夭折的三男信之之名后有一段时期叫做武田三郎氏秀,即四郎胜赖的义弟。此后回到本家北条家的氏秀短暂成为过大叔父北条幻庵的养子,不过因永禄十二年(1569)六月缔结的越(上杉)、相(北条)同盟之故,当时弱冠十八岁的氏秀再次作为人质被送至上杉家。
              对于身居关东管领本应恪尽自己本分的谦信而言,氏秀不过是当时他最大的宿敌北条家送过来的人质罢了。但在这位被战国残酷的人情世故玩弄,至今颠沛流离的贵公子面前,纵使战国首屈一指的义侠谦信怕也会心生怜悯的吧。于是他将氏秀收为养子,给予厚爱。即便两年后的元龟二年(1571)同盟出现裂缝,上杉、北条两家关系逐步恶化,谦信对景虎的厚待仍然一成不变。
              从谦信身上可以依稀看到一些同战国乱世的处世之道格格不入之处,对养子深厚的爱意便是其中之一。一旦收为养子,不论今后与该养子的本家关系是恶化还是断交,谦信皆会毫无顾忌地对其宠爱如初,这点倒也是谦信独特的作风。
              顺便提一下,虽然最终未能实现,但在元龟三年(1572)十一月的时候,谦信甚至有过想要从或将成为最大敌对势力的织田信长那里收养子的想法。“信長より重て飛札到来す、之は信長と誓約の上、信長の子息を越府に差置るべきとなり”(《上杉家御年谱》)
              对此信长似乎颇为欣喜,《信长公记》中有记载当时信长有云“まことに面目の至りに候”。
              这一点便是谦信与众不同之处,也是名震天下的“侠士”上杉谦信为人所称道之处。
              言归正传,关于另一位养子景胜,虽然其生母是谦信的亲姐姐,但其父却是长期抵抗谦信的长尾家分流上田长尾家坂户城城主长尾政景。
              后来景虎、景胜二人围绕后继者之位爆发了“御馆之乱”,众所周知最终景胜歼灭了景虎一派成为了一国之主。从后世的角度来看,景胜和谦信之间因为有外甥和舅舅这层血缘关系(相较北条家出身的景虎),从感情上来看即位更为自然。然而,景虎、景胜对立之初,上杉诸将大多数,尤其是谦信麾下主干部门几乎全站在了景虎那边。在织田信长强势扩张势力,北条、武田等敌对势力环立,外患刻不容缓的局势下上杉家的内乱硬生生持续了约一年(如果将景虎败死后其残党的抵抗也算在内的话,直到谦信生母的本家三条长尾家的居城三条城陷落为止该内乱一共持续了两年零四个月)。鉴于持续的内战将进一步加剧内卷化的程度,所以上杉家内部的态度基本上是拥立景虎继位的吧。


              IP属地:上海7楼2024-02-15 17:27
              回复
                正统继承人是景虎!?
                那么关于立景虎、景胜中哪位为继承人,谦信自己又是如何权衡的呢?有关继承人选择的言行记录并没有留存于世,或者说是被有意抹消了。所以如今终归一切的推论都只能建立在猜测的基础上。但笔者认为谦信钦定的继承人并非景胜,而是景虎。且相关佐证是存在的。其中的一部分列举如下。
                一、两者的姓名
                元龟元年(1570)谦信将北条三郎氏秀即景虎收为养子时,第一时间就将自己最早的名字“景虎”以及上杉的姓氏赐之,使其改名为“上杉三郎景虎”。而另一边比景虎小一岁的景胜却依旧延续着长尾喜平次显景的名字,一直到天正三年(1575)正月方才被赐予上杉之姓并改名“景胜”,上述内容在编撰于景胜体制确立后的《上杉家御年谱》中有记述。可见即便是在上杉家的官方记录中也比景虎迟了有五年之余。
                景虎虽然保留了北条时期的假名(通称)“三郎”,但“~郎”这样的假名同时也是谦信继承的关东管领山内上杉家代代相传的(自初代关东管领宪显开始总领就以“~郎”自称,第五代为同名的上杉三郎能宪,当中的时代就不一一枚举了。而后就是第十八代四郎显定、第十九代四郎显实、第二十代五郎宪房、第二十一代四郎显宽,一直延续到第二十二代五郎宪政)。
                根据发布于明治三、四、五年的太政官布告算起,讳与假名并称的叫法已被明令禁止了半个多世纪,对于现代人而言已然会觉得陌生。实际上讳(谦信或景虎或景胜)这个字来自于“忌名”,顾名思义是平日里应极力避免直呼其名的(避讳),一般用于官方书信以及去世后的称呼。该惯例习俗也被称作“实名敬避俗”,是顾虑到若是直呼其讳便能支配该人物的灵魂人格的忌讳。
                所以,平日里景虎被以假名形式的“上杉三郎”相称,而景胜则被叫做“长尾喜平次”。在官方书信中景虎则以上杉家的本姓藤原相称,即“藤原景虎”。而显景(景胜)则以长尾本姓的平姓相称,即“平显景”。从上述记载的官方称呼来看,很明显在四个养子中间被选为山内上杉家继承人的应该就是景虎。不用说继承上杉家家督之位就等同于继任关东管领之职。
                此外,作为将景虎视为关东管领继任者最有力的佐证,下面列举北条家在对待谦信时前后态度上的变化。
                以始祖伊势宗瑞(北条早云)于关东构筑霸权以来,北条家就成为了关东名副其实的支配者。二代氏纲更是自伊势改姓北条(向朝廷申请且被认可为镰仓幕府执政北条氏子孙)。还被与代代世袭关东管领的山内上杉家敌对的古河公方任命为了新的关东管领。如此一来,历代自称关东管领的北条家与继承山内上杉家关东管领之职的谦信之间延续着两家的不共戴天之仇。
                不认可谦信继承“上杉”衣钵的北条仍然以旧姓“长尾”称之。无独有偶,上杉也以北条家的旧姓“伊势”相称。如此这般双方就各自关东支配权的正统性互不退让的局面下,北条家当主氏政却在缔结越相同盟并将亲弟氏秀送给谦信之际,竟在书信上称呼谦信为“山内殿”,即认可了谦信作为山内上杉家的继承者,或者说是其关东管领的身份。自伊势宗瑞以来不断扩张领土,历近百年终于制霸关东的北条家而言,在心里底线的“关东管领一职”问题上做出让步,明显是提前得到了谦信立景虎为继承人的承诺,双方意见达成一致的事实依据。
                即便是第二年越相同盟早早破裂,北条家此后也没有自称关东管领。这一点也可以成为他们对景虎继承关东管领深信不疑的佐证吧。
                此外,虽然没有留下相关记载,或者说在部分史料被刻意抹消的现如今已经很难断言,但笔者怀疑长尾喜平次,即景胜改姓上杉并正式自称上杉景胜很可能已是御馆之乱以后的事情了。即内乱之时可能是上杉景虎VS长尾显景。前文也有提到过,景胜体制确立后编撰成册的《上杉家御年谱》中以景胜为正统继承人的种种合乎情理的巧合在“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常识之下不难想象应该是有相当的杜撰。顺便提一嘴,在记录织田信长事迹的《信长公记》中“景胜”出现过两次。书中甚至在天正十年(1582)仍然以“长尾喜平次”相称。考虑到御馆之乱是在天正六年(1578),那么天正十年(1582)“长尾喜平次”的这个记述,虽然也有对地方大名的情报更新出现延迟的可能,但至少能表明景胜改姓上杉应该是在《上杉家御年谱》中记载的天正三年(1575)以后了。因此景胜终究不过只是长尾家的一介继承人罢了。综上所述,上杉三郎景虎与长尾喜平次显景(之后的景胜)之中谁是上杉谦信的后继者也就一目了然了。

                (上杉三郎景虎)

                (长尾喜平次显景——后改名上杉景胜)
                二、两者在春日山城内的住所
                顾名思义,被尊称为“御実城様”的谦信当然居住在“実城”,也就是本丸之内。景虎则是在二之郭,而景胜却住在稍稍隔了些距离的中城,也就是实质意义上的三之郭。住所距离本丸越近则身份更为尊贵的道理就无须赘述了吧。
                三、军役账中名字的有无
                根据天正三年(1575)的上杉军役账,景胜以一门众笔头的身份记录在列,是上杉家中占军役数量比例最高的。而其中却并没有景虎的名字与需承担的军役数量。整个军役账中没有留下名字的除了景虎之外就是当主谦信了。显而易见,景胜当时只不过被视为一介部将。
                四、景虎支持派的阵容
                景虎、景胜对立之初,景胜方的主体战力便是其本家直属的上田众。而古志长尾家笔头上杉(长尾)景信、栃尾城的本条秀钢,以及三条城的神余亲纲等长年担任谦信政权中枢的有力部将却都坚决支持景虎。在《北越军谈》中有“公(謙信)戯れの如く仰せられるは我儕国に杖衝くべし共覚ず。左あらば三郎(景虎)本丸に移り、喜平次(景勝)・上条義春(政繁)亦閣内に住して互いに隔心なく事を談じ、社稷併全の工夫肝要たるべし”的谦信向近臣暗示让景虎接班的记载。若突发变故之时须当全力辅佐景虎的口谕很有可能已经秘密传达给了所有相关将领。
                五、上杉宪政的动向
                谦信亡故后,隐居在越后国政厅“御馆”的前关东管领“立山叟”上杉宪政自然在上杉家的后继问题上拥有巨大的发言权。先不说在宪政还是关东管领的时候就和景虎本家的北条家势同水火,他被景虎父亲北条氏康驱逐出自己领土万般无奈投靠谦信,最后连上杉家家督都禅让后者的事恐怕也是无人不晓。不仅如此,宪政的长子龙若丸就是被氏康所杀,所以如果不是万不得已他是绝对没有可能为北条家出来的景虎背书的。然而,宪政非但把自己的居所“御馆”贡献出来给景虎作为其和春日山城方面对峙的大本营,自己甚至还加入了景虎一方(随着战局恶化,为了给景虎求情而奔赴景胜处的宪政与景虎长子道满丸一同惨遭杀害)。可以说宪政反常地加入景虎派的动向正是景虎作为正统继承人的有力佐证。
                六、后继者的有无
                相较作为谦信外甥的景胜(景胜之母乃谦信姐姐),有文献记载从北条家出来的景虎在血缘上和谦信没有半点关系。然而景虎在入嗣给谦信的同时娶了后者的外甥女(景胜妹妹)。为此景虎的亲父氏康还喜出望外地给谦信写了一封信。
                “去る二五日、息三郎御城中に於て、御祝言遂げらるるの由、誠に以て千秋万歳の至り、愚老(氏康)の本望満足に於て、過ぎず候、近日使者を以て御祝儀申し述ぶべく候”。(《上杉古文书》)
                景虎夫妇喜结连理的翌年长子道满丸就出生了。之后两人之间还有了次子源桃丸、长女环姬一共三个孩子。
                而另一边在谦信健在的时候一直单身的景胜虽然后来娶了武田胜赖的妹妹菊姬。但这也是在御馆之乱告一段落(残党的抵抗依旧延续)后的天正七年(1579)十月了。不过他和菊姬之间并没有孩子。偏好男色而不近女色的景胜和侧室之间唯一的孩子(之后的定胜)出生已经要等到庆长九年(1604),也就是景胜四十九岁的时候了。
                景虎膝下以长子道满丸为首的三个孩子在家谱上对谦信而言不但是长孙,血缘上亦是外甥女的儿子(姐姐的孙子),即外孙子、外孙女的旁系四代亲族(谦信作为舅公)。毕竟家督的继承和家门的兴旺是一国之主的至上命题,拥有三个孩子(两个拥有家督继承权的男孩和能够在缔结同盟当中最有力的政治联姻层面扮演重要角色的女孩)的景虎和尚无子嗣且又单身的景胜之间的地位差异显而易见且又是决定性的。
                除了上述列举的六点旁证以外,还存在着能推断出谦信的后继者是景虎,甚至可以说是要规避景胜的一个最主要的理由。谦信本家的府中长尾家与景胜的本家上田长尾家乃世仇,尤其是景胜的生父长尾政景还与谦信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纠葛。
                景胜是与谦信一族府中长尾家以及常年位列谦信政权中枢的古志长尾家常年纷争不断的上田长尾家之嫡长子(长兄早夭)。身为越后守护代的府中长尾家无一例外,直到谦信这代依然苦于和上田长尾家的敌对问题。历经几次镇压,叛乱无果的上田长尾家当主政景(景胜的生父)无奈只能屈膝于谦信之下,但谁都明白其并非完全臣服,作为“敌对属性势力”的谋反传言依旧不绝于耳。
                永禄七年(1564)七月,意外发生了。与武田家勾结的流言甚嚣尘上的政景竟在自己居城不远的野尻池内蹊跷地溺水身亡。虽然在作为上杉家官方记录的《上杉家御年谱》中将此事件记述为意外死亡,但《上杉三代记》等文献却明确指出,宇佐美定满是在谦信的授意下事先于船底凿出了一个洞导致两人同时溺死的。另外在《国分威胤见闻录》中还留下了赶到现场之人对政景遗体“御肩の下に疵あり”的证言。令整个事件散发出一股谋杀的味道。

                实际上,在意外发生的三年前,谦信继承了以平定关东作为首要任务以及存在意义的关东管领一职。因此完全掌控位于关东出入要地的上田长尾家的领地便成为了成就上述使命的先决条件。何况号称在上杉国内拥有最强兵力的上田长尾家对于当时别说坚如磐石,甚至可以说是极其脆弱的谦信治下的统治体制而言是个莫大的威胁。
                而在上述意外发生后,上田长尾家所拥有的精兵强将们便完全纳入了谦信的支配之下。虽然对此意外的前因后果众说纷纭,但无疑政景之死的最大受益者就是谦信。即便这不是出自于谦信的直接命令,但也无法否认这其中和谦信一派千丝万缕的关系。谦信一派定无法释怀与上田长尾家历代的矛盾争执。当然对于身为养子的景胜以及其背后同仇敌忾的上田众的警戒之心亦是丝毫不敢轻言放下。
                另一边景胜一方对于谦信亦是心存芥蒂。这点从经过御馆之乱正式继承上杉家后也没有为谦信举办法事的事实中就能窥见一二。身着甲胄的谦信遗骸封存与瓮中就这样一直安置于城内,不对应该说是被丢在城内。

                根据记录谦信的第一次法事已是葬礼二十二年后庆长五年(1600)的二十三周年忌了。这场法事于当年三月举行,不用说恰好是正值关原之战的半年前。可以说是本书主题的关原合战,其开端就是景胜、兼续主从主导的军事强硬路线极大地刺激了德川家康,最后引得家康纠集联合大军讨伐上杉,事态最终演变到了避无可避的程度。在这上杉家的危急存亡之际,假借为谦信做法事为由召集诸将,昭示对德川的战争宣言,同时也是为了振奋全军而刻意为之的不得已之举(参考第四章)。
                甚至在上杉家从越后被转封至会津之际,谦信之墓与前文提到封存了谦信遗骸的瓮仍然滞留在春日山城境内。最后被运到会津已是半年后,况且还是在新入主的堀家的再三催促之下。这一点和如今大家对上杉将士具备的“谦信崇拜”的刻板印象大相径庭。从上述景胜对于义父谦信的冷酷表现来看,其生父政景的死因以及谦信对于上田长尾家的冷遇可见一斑。


                IP属地:上海8楼2024-02-25 17:03
                回复
                  从上述列举的旁证来看,谦信的最初的构想无疑应该是使景虎和景胜分别继承上杉管领家和长尾家,即令两人分别分管权威(关东管领一职)和权力(上杉军的主要战斗力长尾)主体。
                  这里可能会产生一点误解,如上谦信的构想虽然简单地记载为是权威与权力的二权分立,但并不意味着景虎与景胜的地位是平等的,无论如何景虎在身份上都应该是景胜的主公。即继承上杉关东管领一职的人便是谦信的继承人。谦信欲为越后守护代长尾家继承者这一身份打上休止符,使后继者作为主人格的山内上杉关东管领家(历史上也曾兼任越后守护)之继承者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回过头这样看应该相对更容易理解了吧。
                  顾忌到假使冒然宣布由景虎继承关东管领家的话,叛乱属性本就根深蒂固的上田众大概率会发生暴乱。所以猜测谦信兴许是无法明言令景虎继承自己,而是希望通过潜移默化为景虎后继打下基础,不想自己却中道崩殂。
                  最后,先不说谦信的计划如何,围绕后继者之争的同室操戈依然还是发生了。但在这里特别想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是在谦信去世前后直到御馆之乱的战争开始的这段时间内上田众的诡异动向。谦信一病倒上田众即刻便全面接管了春日山城本丸,控制住了储备在本丸中的金库、武器库等丰富充盈的军备资源。这般迅速且杰出的军事行动绝非一朝一夕之举,若非事先计划是绝不可能实现的。恐怕是在预料到谦信将死之时就已经开始制定缜密的行动计划了吧。
                  由此可见,御馆之乱即上田长尾家麾下的上田众在景虎之前抢占先机,拥立景胜上位的军事政变。
                  而且,当笔者将该见解刊登在某历史杂志上(<推論御館の乱の真相―上田衆、上杉家乗っ取りの陰謀か>)以来,收到了各方的巨大反响。此后引用“御馆之乱”=上田众军事政变说的文献频出,但未有见到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展开的推论。所以下面将做具体的展开讨论。

                  不用说上述军事政变的实行前提是谦信之死,但实际上笔者认为谦信的死很有可能和上田众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原本谦信暗杀说在当时就谣言四起,至今提到刺客暗杀的主谋一般首要联想到的便是织田信长,殊不知正如武藏国岩槻城城主太田资政“谦信此人八分大贤,二分大恶”的评价一般,标榜自己正义凌然的谦信格外的嫉恶如仇,借由这份激情可是手刃了不少敌人。这些人的遗族中盯上谦信的人应该不在少数,更别说是当主政景被杀害,而且打仗时常年被谦信安排在最前线受尽委屈的上田长尾家了。
                  甚至就在谦信去世前的关东出征中,上田众因为其居城坂户城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关东攻略的桥头堡,当然上田众也就再一次顺理成章地又被送到了最前线。足足二十余年中十几次吃力不讨好的出征关东所积累下来的厌战情绪,加之上田众对于此番关东攻略的真实目的实则是为了使景虎就任关东管领,继而演变成后者名正言顺继承上杉家家督的不可逆事态的担忧,最后在骨子里无法磨灭的长年与谦信方累家(府中长尾家)因缘纠葛的作祟下决心暗杀谦信,使上述计划在成为既成事实前胎死腹中!?
                  恰巧从这个时候开始在春日山城流传着一股奇怪的传言。
                  “正月长尾政景后室善道院殿之居馆春日山二之丸乃至城郭附近,有(略)一身高二、三尺的矮个男子骑着无鞍马往复奔跑”
                  “春日山毘沙门堂附近,有一头发倒立生长之高大男子,散发掩面疾走”
                  “三月朔日春日山城下,(略)男女悲鸣之声四起。(略)然却未见人影,声音由来之处亦不详”
                  “府城巨石俄然一分为二,互相撞击片刻后于二之郭碎成粉末。(略)巨石周围的土地被染成殷朱色,表面有血色渗出”
                  上述这些怪异现象被指是长尾政景的冤魂在作祟。从“公(谦信)亦曾询之”的描述来看,谦信似乎对此也是心有余悸。
                  据说谦信为了避免被暗杀,每天要更换两次居所及衣装。三月九日,——或许是身边护卫人手较少——其被发现昏倒于厕中。而直到十三日去世为止,谦信的病况等情报皆由第一时间通过武力掌控本丸的上田众对外传达。而从在谦信榻前侍奉的只有上田众来看,真相断不如公之于众的那般简单。
                  御馆之乱平定后,以景胜为正统后继者,在内乱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上田众青年才俊直江兼续(内乱时名为樋口与六)执政的时代就此拉开了序幕。在接踵而至的人事巨震后,上杉家内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长年作为谦信首席后盾的古志长尾家中众多旧族遭到灭门,其领地均由新政权核心的上田众占据。上田众露骨的强取豪夺、欺压旧族政策致使谦信的另一位养子上条政繁也最终与上杉家分道扬镳。于是乎谦信的心腹大患上田长尾家终于实现了对前者国土实质性的支配。


                  IP属地:上海9楼2024-02-25 17:03
                  回复
                    大佬头像换厄德高了阿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4-02-26 20:42
                    收起回复
                      暗杀谦信(!?)黑幕的主谋是直江兼续!?
                      这里还有一则有意思的逸闻。其实在谦信去世前直江兼续就预言了前者之死。从《名将言行录》中引用的“某此日頃寝食も快よからず思い侍ることあり。夫を何にと申に、謙信公の御在世御長久有間敷様に思はれけるなり”开始直至“兼続の憂ひし如く、後幾程なく、謙信、館舎を損てり(死去)”的记述来看,兼续对谦信的健康状况、说过的话等内容作了追述,从中兼续出众的观察力、洞察力可见一斑。
                      关于兼续的为人留下过很多逸话。一次伊达政宗在诸侯面前得意地展示着自己的天正大判,兼续以“不想弄脏挥舞采配之手”为由拿着扇子拨弄几下后又甩还给了政宗。在被责问于政宗面前未尽礼数之时,兼续若无其事地揶揄道“因为打仗时他总以背影示人(撤退)所以不认识”。另外就是人尽皆知的送给家康的那封几乎等同于挑战书的直江状等等。
                      从这些逸闻来看,直江兼续带给人一种表现欲尤为强烈的印象。那么到底是表现欲如此之强的兼续在“上田众暗杀谦信”正式实施前欲将谦信之死粉饰为自己过人的洞察力,还是明知有败露风险但年轻气盛的兼续终究没能沉得住气以至于从嘴里冒出了这么一句。上述实属脑洞大开胡乱揣测,但谦信去世的时间点着实太过巧合了。
                      实际上,纪州一带流传着“谦信去世前几日兼续被告发有过不当举动,众人甚为诧异”的传闻。顺便补充一下纪州是在御馆之乱时被消灭的上杉诸将遗族们后来移居最多的地方。
                      作为景胜政权的中流砥柱,兼续在谦信死后一手操持着上杉家的内外上下,然而其死后直江家却就此断了后,甚至后来都没能得到复兴。根据街头巷尾的传言,这是由于关原合战前夕兼续率先将矛头指向德川家康的事实致使上杉家在对幕府关系上始终未能得到后者“谅解”的缘故。然而,实际上关原合战以后上杉、德川两家的关系还算得上友好,甚至兼续还一度将身为家康侧近的本多正信的次男政重收为了养子。而且兼续去世的时候二代将军秀忠还下赐了赙典金五十两。所以说上杉家在兼续处置的问题上可以说并没有需要顾虑幕府的必要。
                      所以兼续夫妻二人菩提寺的破败,官方法事不予许可的压力应该明显来自上杉家内部。甚至直到明治时期兼续的名誉都没能得到恢复。这不禁叫人怀疑上杉家内部这种对于“直江兼续”的彻底封杀是否与兼续执政时代落幕后上杉家旋即重新将“上杉谦信”奉上神坛的信仰有关。
                      在山形一带流传着“上杉家存在着只有每一代家督继承者本人才能够知晓的家族禁忌”的传闻。据传无论性格多么刚毅的继承者在得知该禁忌的同时都会惊愕得面色煞白冷汗直流。那么该禁忌究竟是什么?是有关谦信之死的惊天秘密么?这又和直江兼续遭到彻底封杀有着什么千丝万缕的关系呢?如今真相皆已随着他们尘封于地下。


                      IP属地:上海11楼2024-03-03 13:59
                      回复
                        猜测的很大胆啊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5-17 08: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