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申明:影评基于本人观影经验及审美,无任何私心,评价客观问心无愧。水军绕道,本文太长分两次发,谨慎不读完这两篇就妄加恶评,小心被打脸。理性讨论,就事论事,观众之间拒绝人身攻击。
总的来说,看完这部电影,我悬着的心终于是死了。
《热辣滚烫》一改原作暗黑、丧的基调,加入了亮色,很好迎合了春节的氛围。主题也因此改得更积极,更多展现主角的蜕变以及重燃对生活的热爱,呼应片名热辣滚烫。但原作片名更加高级,耐人寻味;相比之下热辣片名就有些土,给人的初始印象没那么好。不过可以看出,热辣的本土化做的相当不错。
开篇展现了家里蹲的贾玲躺在沙发上慵懒的睡觉,之后更是展现了她更多颓废的一面,可是慵懒颓废展现的不够。原作女主身上沾着零食,蓬头垢面披头散发,跟小孩没日没夜的打游戏,自身颓废的展现基本靠演技。相比之下,贾玲的状态更多需要靠家人侧面表现,而她自己对这一块的把握不够入神。俗话说开门见山,但开头展示的沙发上睡觉是一种很常见的行为,加上自己没有什么动作和神态,整个人还白白净净,给人的感觉不像是在家蜗居十年的啃老族,而是普通的休闲状态。开头硬生生展现一种为迎合春节档而搞出的无比温馨搞笑的环境,这样一来对女主形象的把控也成了谜。虽说电影里贾玲有男朋友,不可能邋遢的那么彻底,但不得不说开头明显不如原作传神。
电影就像小品一样的开始了。贾玲演小品确实有一手,但是把电影当小品演确实不够看。开头一些网络段子、套路化的笑点,可以说很多话听了上半截就能猜到下半截,或许笑点设置的类似片段我看多了,看的时候不觉得好笑。电影的开始十几分钟也是不够看,合着贾玲演了十几分钟愣是比不上周深唱的一首歌。电影里贾玲也是被改的悲催,妹妹图她房子,表妹图她上节目帮自己转正,闺蜜图她男友,男友又甩了她,除了健身馆老板沙溢和贾玲他爸,剩下的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甚至有的都对她图谋不轨,只有母亲对她无比包容。贾玲为什么在家里蹲那么久,没解释。日本原作没解释可以理解,联系当时他们滞胀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电影那么丧的基调就能理解。但这里是春节呀,为了迎合春节档做的调整不少呀,但为什么在家里蹲依旧不解释就是感觉不合适,这里给一个合理的解释我觉得很有必要。就算后面有解释也不如在前面解释,因为相比于其他人,母亲在剧中面对一个啃老十年的女儿表现的太包容了,看起来是在养一个上中学的女儿而不是三十多岁的啃老族,完全超出了常人可理解的范围。甚至贾玲闹脾气离家出走时,钱都很嫌弃的没拿,结果回头母亲发了句很温馨的话,把钱转给她了。贾玲也是够可以,原剧里女主都把钱拿了你都不拿,不拿钱就算找个工作也不可能瞬间有钱呀,这么演就太低幼太不合理了,看的受不了。
电影的前一个半小时就像在演小品,看一个两百多斤的受气包,跟原作相比改的太冗长,而且没层次感,节奏太慢,还不够抓人眼球,大部分时间我看的很无聊,甚至差点睡着。后来贾玲在认识拳击教练雷佳音后因为讨好型人格和他住在一起,甚至为了他学做饭,预支工资帮助他打比赛。雷佳音也是够可以,一开始挺励志,后来为了三万块钱打假拳,还把贾玲骂走了。随后贾玲上了表妹介绍的节目被捉弄得怀疑人生。那一段基本囊括了电影百分之八十五的笑点。心灰意冷的贾玲从四楼一跃而下,毫发无损(我很担心导演在拍那一段时的精神状态),大哭一场后就决心学拳击了。这个节点在原作中时长上基本处于最中间,但这部电影就太靠后了。
接下来电影一顿春夏秋冬转场,然后——就只剩半个玲了。之后从女主回到自家经营的那家店工作开始,就基本一比一复刻百元之恋了。尤其是拳赛的运镜,比赛服装和两人打拳的动作,甚至是对手的外貌与身形都可以说是完全一样。这一大段没有改是不错的,至少看的时候感觉是对味了。但缺点就是改编性缺失了。期间有一些细节和改编,如最后甩了渣男,大快人心。但贾玲减肥那段显得实在太仓促。拿原作举例,女主开始学拳击时很多故事仍在发生,女主锻炼的同时还在有层次的经历一些事情,人物的塑造不仅更加完美,也显出蜕变的过程,更加合情合理。热辣里面直接两分钟的转场,然后就宣告成功了,这是目前争议最大的一个点:减肥肯定有不少艰辛,很多困难,不是因为受了一个刺激就能减成的,这样看来电影最后减肥的各种花絮才成了正片。同时,减肥过程中一个人心态的蜕变也是至关重要,这从电影中贾玲减肥前后的状态可以看出,如果不展现这个过程,一切都会显得是那么突兀。举一个同类电影的例子——印度电影《苏丹》,可以说是在印度电影普遍抽象的大环境中相当正常的一部。它刻画一个昔日摔跤手努力锻炼成为一个拳手的过程也并非蜻蜓点水,客观上是给电影加分的。从电影来说,我觉得这一段我看到的不是电影中的乐莹,而是单纯减肥成功的贾玲。我看的不是电影,而是一部健身综艺。这一个阶段的失误我认为还影响了后面的节奏。贾玲那一段这么省不会是考虑到之前水时长水的太多担心电影过长才这样吧。#热辣滚烫##影评#
总的来说,看完这部电影,我悬着的心终于是死了。
《热辣滚烫》一改原作暗黑、丧的基调,加入了亮色,很好迎合了春节的氛围。主题也因此改得更积极,更多展现主角的蜕变以及重燃对生活的热爱,呼应片名热辣滚烫。但原作片名更加高级,耐人寻味;相比之下热辣片名就有些土,给人的初始印象没那么好。不过可以看出,热辣的本土化做的相当不错。
开篇展现了家里蹲的贾玲躺在沙发上慵懒的睡觉,之后更是展现了她更多颓废的一面,可是慵懒颓废展现的不够。原作女主身上沾着零食,蓬头垢面披头散发,跟小孩没日没夜的打游戏,自身颓废的展现基本靠演技。相比之下,贾玲的状态更多需要靠家人侧面表现,而她自己对这一块的把握不够入神。俗话说开门见山,但开头展示的沙发上睡觉是一种很常见的行为,加上自己没有什么动作和神态,整个人还白白净净,给人的感觉不像是在家蜗居十年的啃老族,而是普通的休闲状态。开头硬生生展现一种为迎合春节档而搞出的无比温馨搞笑的环境,这样一来对女主形象的把控也成了谜。虽说电影里贾玲有男朋友,不可能邋遢的那么彻底,但不得不说开头明显不如原作传神。
电影就像小品一样的开始了。贾玲演小品确实有一手,但是把电影当小品演确实不够看。开头一些网络段子、套路化的笑点,可以说很多话听了上半截就能猜到下半截,或许笑点设置的类似片段我看多了,看的时候不觉得好笑。电影的开始十几分钟也是不够看,合着贾玲演了十几分钟愣是比不上周深唱的一首歌。电影里贾玲也是被改的悲催,妹妹图她房子,表妹图她上节目帮自己转正,闺蜜图她男友,男友又甩了她,除了健身馆老板沙溢和贾玲他爸,剩下的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甚至有的都对她图谋不轨,只有母亲对她无比包容。贾玲为什么在家里蹲那么久,没解释。日本原作没解释可以理解,联系当时他们滞胀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电影那么丧的基调就能理解。但这里是春节呀,为了迎合春节档做的调整不少呀,但为什么在家里蹲依旧不解释就是感觉不合适,这里给一个合理的解释我觉得很有必要。就算后面有解释也不如在前面解释,因为相比于其他人,母亲在剧中面对一个啃老十年的女儿表现的太包容了,看起来是在养一个上中学的女儿而不是三十多岁的啃老族,完全超出了常人可理解的范围。甚至贾玲闹脾气离家出走时,钱都很嫌弃的没拿,结果回头母亲发了句很温馨的话,把钱转给她了。贾玲也是够可以,原剧里女主都把钱拿了你都不拿,不拿钱就算找个工作也不可能瞬间有钱呀,这么演就太低幼太不合理了,看的受不了。
电影的前一个半小时就像在演小品,看一个两百多斤的受气包,跟原作相比改的太冗长,而且没层次感,节奏太慢,还不够抓人眼球,大部分时间我看的很无聊,甚至差点睡着。后来贾玲在认识拳击教练雷佳音后因为讨好型人格和他住在一起,甚至为了他学做饭,预支工资帮助他打比赛。雷佳音也是够可以,一开始挺励志,后来为了三万块钱打假拳,还把贾玲骂走了。随后贾玲上了表妹介绍的节目被捉弄得怀疑人生。那一段基本囊括了电影百分之八十五的笑点。心灰意冷的贾玲从四楼一跃而下,毫发无损(我很担心导演在拍那一段时的精神状态),大哭一场后就决心学拳击了。这个节点在原作中时长上基本处于最中间,但这部电影就太靠后了。
接下来电影一顿春夏秋冬转场,然后——就只剩半个玲了。之后从女主回到自家经营的那家店工作开始,就基本一比一复刻百元之恋了。尤其是拳赛的运镜,比赛服装和两人打拳的动作,甚至是对手的外貌与身形都可以说是完全一样。这一大段没有改是不错的,至少看的时候感觉是对味了。但缺点就是改编性缺失了。期间有一些细节和改编,如最后甩了渣男,大快人心。但贾玲减肥那段显得实在太仓促。拿原作举例,女主开始学拳击时很多故事仍在发生,女主锻炼的同时还在有层次的经历一些事情,人物的塑造不仅更加完美,也显出蜕变的过程,更加合情合理。热辣里面直接两分钟的转场,然后就宣告成功了,这是目前争议最大的一个点:减肥肯定有不少艰辛,很多困难,不是因为受了一个刺激就能减成的,这样看来电影最后减肥的各种花絮才成了正片。同时,减肥过程中一个人心态的蜕变也是至关重要,这从电影中贾玲减肥前后的状态可以看出,如果不展现这个过程,一切都会显得是那么突兀。举一个同类电影的例子——印度电影《苏丹》,可以说是在印度电影普遍抽象的大环境中相当正常的一部。它刻画一个昔日摔跤手努力锻炼成为一个拳手的过程也并非蜻蜓点水,客观上是给电影加分的。从电影来说,我觉得这一段我看到的不是电影中的乐莹,而是单纯减肥成功的贾玲。我看的不是电影,而是一部健身综艺。这一个阶段的失误我认为还影响了后面的节奏。贾玲那一段这么省不会是考虑到之前水时长水的太多担心电影过长才这样吧。#热辣滚烫##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