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14。增订版。
梳理序言
凡事要想做到,首先就要知道,当然,知道了不等于就做到了。要做到,还得下功夫。但是,要知道怎样去做,是首要的!
太极拳历史悠久,古代不少太极拳经典文献,从各方面进行精辟的论述。
过去和近代不少出版太极拳学习书籍,比如1940年出版的【太极正宗】,作者吴志青,1918年师从杨澄甫学拳。又如1936年出版的【太极拳讲义】,作者是吴鉴泉之子吴公藻。他们所著的书,均附录有﹕张三丰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拳经,以及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打手歌 等。可见那些经典文献的权威性!
本人据多年体会,觉得还要加上五字诀,乱环诀,三十二目中的粘黏连随,顶扁丢抗,还有化引拿发等几篇就更好些。
由于那经典文献内容,各有重点,觉得为了便于全面掌握,所以尝试进行综合梳理,便于掌握。个人以为而已!仅供参攷。
初次梳理之后,近年又作补充,作新版。
目录
序言。
甲。基础一。
乙。基础二。
丙。推手。
丁。总括。
戊。后话。
己。经典文献原文。
甲。基础一:
a。不偏不倚,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立如平凖。
b。虚灵顶劲,沉肩堕肘,气沉丹田,含胸拔背,
敛臀 ,实腹。提肛,五指抓地。
c。 內固精神,外示安逸,神宜內敛,身舒体静。
d。 一动全身动,周身俱要轻灵,活似车轮。
而且很协调!
e。连绵不断,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
f。 一处自有一处虚实。不断变換才能轻灵园活。
双重之病,无虚实也。
g。注意虚实、开合、蓄发、吐纳(呼吸)…贯串
到整套拳的始终!
h 。动作不要僵硬 ,整套拳都是非园即弧,
连绵不断的,一式转到另一式其 间也是似停非停的!
i。 柔中寓刚,
乙。基础二。
蓄而后发。整劲。
a。逢转必沉,此转乃转換之转,非旋转之转!由一式子
转换到另一式子 必沉而后升,沉为蓄,升为发。
b。半园蓄,半园发。大园可见,小园自知。
c。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总须完整一气。
【甲】根要入地,五趾抓(码)地,才是其根在脚。
【乙】腿先曲后伸,才是发于腿。
【丙】以腰为轴,敛臀提肛、实腹、气沉丹田,才是
主宰于腰。
【丁】坐腕、挺掌,五指随势而动,才叫形于手指。
【戊】一动全身动。劲才整,才是周身完整一气。
【已】吐纳、哼哈(呼吸)蓄时吸,发时呼,所谓
气宜鼓盪。整套太极拳实为蓄、发、蓄、发…………,呼、吸、呼、吸…………循环不断。
不能如此,可能套路编排有不当处。
丙。 推手
【 捨己从人】(既舍己从人又不舍己从人也)
a。 沾黏连随;
由沾至黏至连是量变到质变。 沾、黏、连是静态。
随是 跟随,是动态。动态过程包含沾黏连。沾黏连随
听劲也<通过接触对方,知其劲力、大小、动向、快慢
。用意去听,着手要轻,之后则黏。所谓一羽不能加,
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听劲灵敏也。
沾黏连随的用处是防与攻的前奏,你进我退,
你退我进,你丢我打, 你实我 发。
b。不丢不顶不抗不匾;丢,则无听劲,顶、抗为普通人
习惯。匾则易倒易伤。
c 。化引拿发。(根据对方不同情况借势而用。)
d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e。 所谓引进落空合(合适的时候)即出(出手)
【关于推手的体悟】
(一)散推手,左手接对方右手,右手接对方左手。不是手接手,是尺骨接。
(二)不让对方抓住!!!要手张开控制对方(虎口卡对方)。
(三)随机化引拿发,手也不用死死抓紧!!
(四)要在合适的时候才发。除动态随机之外,亦可在对方瞬间全身不动,呆若木鸡的时候发。所谓遇实即发。
(五)发力,柔中寓刚而至去柔纯刚。
丁。 总括
A 。 注意打套路要轻慢园匀。
B。先慢打一段时间;
C。再快打一段时间;
D。又再慢打一段时间;
E。经常如此反复,最后达到重意不重形,真正灵活。
F。太极拳非园即弧,所谓乱环也。连招带发,出手是招。
戊。编后话
甲。什么叫太极拳
太极拳用道教和道家太极法说指导的拳术,就叫太极拳。
用拳论无极生太极 ,太极生阴阳的道理贯彻于拳术中。
太极阴阳与拳术有关的﹕包括虚实,蓄发,吐纳、刚柔相济等、(道教)。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王宗岳拳经,没有刚柔相济〗
还有道家的柔中寓刚,以弱胜强,不为人先,后发制人等。
非园即弧运动(整 体协调运动)。
太极拳理是道教与道家的合共组成!
还有道家的柔中寓刚,以弱胜强,不为人先,后发制人等。
非园即弧运动(整 体协调运动)。
太极拳理是道教与道家的合共组成!
乙。太极拳和外家拳不同之处,最主要是劲与力的区别!太极极拳是柔中寓刚的劲 ,是弹簧而不是棉花。而普通外家拳是生活习惯的硬力。要想真正掌握太极拳首先 必须換劲 !力还是要的,力是劲的基础,没力就没劲。力大劲大。
丙。学习太极拳要懂学习方法。甪脑子!对文献中的字句的理解,如何付诸行动和体现,必须要灵活思考。
丁。要多实践,总结,又实踐,又总结…………。
戊。顶与掤,沾黏连的区别,顶,不退。黏(死皮赖脸)
己。轻灵!对方摸不着!!
关于太极劲
柔中寓刚的力叫太极劲(有意气的力为劲)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十三势行功心解柔〗(彻底去掉僵力,然后柔劲足<所谓坚刚,非平常的坚刚,是柔中寓刚,洪水的积弱成刚的刚。道家老子的洪水之刚>。)
极柔至刚。此刚非刚柔之刚,乃洪水之刚!
【太极拳的劲表现在】
甲。(柔中寓刚,)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乙。(整体协调,)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丙。(蓄而后发)蓄而后发。力由脊发
丁。 (非园即弧,)乱环术法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戊 。(意贯串起止。随机可控)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滞
而普通的力。
甲。 直来直去,着重起止,
乙。一动用全力,发力局部用力。
丙。无蓄力
丁。僵硬
戊。不能随机自控与
【怎样才能练出太极劲!】
一。用意不用力。
二。用意导气。不在气,在气则滞。
三。有气则劲,无气则力。
【怎样換劲】
1。打套路用意不用力。
2。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 在气则滞。有气则无力, 无气则纯刚。【主要是精神!不是气!不过 气还是要的,不过要适当!过于用气就呆滞不畅。有气就不会僵硬(力),【而是劲】。而无气就纯粹刚硬。【的力了】。
3。把日常习惯的直力,換成能适应太极拳推手运动的园活的劲。方法是通过走架和推手的反复实践,才能把原來僵硬呆直的拙力換成适合于顺势借力,刚柔相济的劲。
无劲则不能沾黏连随
【气沉丹田】
方法,轻轻呼气,敛臀、提肛,实腹(别人是鼓腹),微蹲(膝微曲),目的是使人体重心下沉!【行拳、推手,两脚不能像两根棍撑身体。耍气沉丹田、膝微曲。】沉 肩堕 肘。 就算有时肘过肩,也得有沉肩堕肘之意,沉肩堕肘才能有劲。也才有助于气沉丹田,不会气往上浮而不稳。
太极拳各个道理不是孤立的,是一个整体。一动要全做到!
打套路为什么要求要连绵不断,似停非停,劲断意不断?对方呆若木鸡的瞬间,好出手。动态反应快,便于对方打來的时候顺其势,好适时而引发。随对方动静之态,便于随时被我所掌握。 用意不用力,不是不用力,而是用最小的力,更需用意!!!无意则血脉不通而无内劲!!
用意不用力的意是怎样的?。此意为指导全身动作的意。因而气贯全身。
梳理序言
凡事要想做到,首先就要知道,当然,知道了不等于就做到了。要做到,还得下功夫。但是,要知道怎样去做,是首要的!
太极拳历史悠久,古代不少太极拳经典文献,从各方面进行精辟的论述。
过去和近代不少出版太极拳学习书籍,比如1940年出版的【太极正宗】,作者吴志青,1918年师从杨澄甫学拳。又如1936年出版的【太极拳讲义】,作者是吴鉴泉之子吴公藻。他们所著的书,均附录有﹕张三丰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拳经,以及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打手歌 等。可见那些经典文献的权威性!
本人据多年体会,觉得还要加上五字诀,乱环诀,三十二目中的粘黏连随,顶扁丢抗,还有化引拿发等几篇就更好些。
由于那经典文献内容,各有重点,觉得为了便于全面掌握,所以尝试进行综合梳理,便于掌握。个人以为而已!仅供参攷。
初次梳理之后,近年又作补充,作新版。
目录
序言。
甲。基础一。
乙。基础二。
丙。推手。
丁。总括。
戊。后话。
己。经典文献原文。
甲。基础一:
a。不偏不倚,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立如平凖。
b。虚灵顶劲,沉肩堕肘,气沉丹田,含胸拔背,
敛臀 ,实腹。提肛,五指抓地。
c。 內固精神,外示安逸,神宜內敛,身舒体静。
d。 一动全身动,周身俱要轻灵,活似车轮。
而且很协调!
e。连绵不断,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
f。 一处自有一处虚实。不断变換才能轻灵园活。
双重之病,无虚实也。
g。注意虚实、开合、蓄发、吐纳(呼吸)…贯串
到整套拳的始终!
h 。动作不要僵硬 ,整套拳都是非园即弧,
连绵不断的,一式转到另一式其 间也是似停非停的!
i。 柔中寓刚,
乙。基础二。
蓄而后发。整劲。
a。逢转必沉,此转乃转換之转,非旋转之转!由一式子
转换到另一式子 必沉而后升,沉为蓄,升为发。
b。半园蓄,半园发。大园可见,小园自知。
c。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总须完整一气。
【甲】根要入地,五趾抓(码)地,才是其根在脚。
【乙】腿先曲后伸,才是发于腿。
【丙】以腰为轴,敛臀提肛、实腹、气沉丹田,才是
主宰于腰。
【丁】坐腕、挺掌,五指随势而动,才叫形于手指。
【戊】一动全身动。劲才整,才是周身完整一气。
【已】吐纳、哼哈(呼吸)蓄时吸,发时呼,所谓
气宜鼓盪。整套太极拳实为蓄、发、蓄、发…………,呼、吸、呼、吸…………循环不断。
不能如此,可能套路编排有不当处。
丙。 推手
【 捨己从人】(既舍己从人又不舍己从人也)
a。 沾黏连随;
由沾至黏至连是量变到质变。 沾、黏、连是静态。
随是 跟随,是动态。动态过程包含沾黏连。沾黏连随
听劲也<通过接触对方,知其劲力、大小、动向、快慢
。用意去听,着手要轻,之后则黏。所谓一羽不能加,
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听劲灵敏也。
沾黏连随的用处是防与攻的前奏,你进我退,
你退我进,你丢我打, 你实我 发。
b。不丢不顶不抗不匾;丢,则无听劲,顶、抗为普通人
习惯。匾则易倒易伤。
c 。化引拿发。(根据对方不同情况借势而用。)
d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e。 所谓引进落空合(合适的时候)即出(出手)
【关于推手的体悟】
(一)散推手,左手接对方右手,右手接对方左手。不是手接手,是尺骨接。
(二)不让对方抓住!!!要手张开控制对方(虎口卡对方)。
(三)随机化引拿发,手也不用死死抓紧!!
(四)要在合适的时候才发。除动态随机之外,亦可在对方瞬间全身不动,呆若木鸡的时候发。所谓遇实即发。
(五)发力,柔中寓刚而至去柔纯刚。
丁。 总括
A 。 注意打套路要轻慢园匀。
B。先慢打一段时间;
C。再快打一段时间;
D。又再慢打一段时间;
E。经常如此反复,最后达到重意不重形,真正灵活。
F。太极拳非园即弧,所谓乱环也。连招带发,出手是招。
戊。编后话
甲。什么叫太极拳
太极拳用道教和道家太极法说指导的拳术,就叫太极拳。
用拳论无极生太极 ,太极生阴阳的道理贯彻于拳术中。
太极阴阳与拳术有关的﹕包括虚实,蓄发,吐纳、刚柔相济等、(道教)。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王宗岳拳经,没有刚柔相济〗
还有道家的柔中寓刚,以弱胜强,不为人先,后发制人等。
非园即弧运动(整 体协调运动)。
太极拳理是道教与道家的合共组成!
还有道家的柔中寓刚,以弱胜强,不为人先,后发制人等。
非园即弧运动(整 体协调运动)。
太极拳理是道教与道家的合共组成!
乙。太极拳和外家拳不同之处,最主要是劲与力的区别!太极极拳是柔中寓刚的劲 ,是弹簧而不是棉花。而普通外家拳是生活习惯的硬力。要想真正掌握太极拳首先 必须換劲 !力还是要的,力是劲的基础,没力就没劲。力大劲大。
丙。学习太极拳要懂学习方法。甪脑子!对文献中的字句的理解,如何付诸行动和体现,必须要灵活思考。
丁。要多实践,总结,又实踐,又总结…………。
戊。顶与掤,沾黏连的区别,顶,不退。黏(死皮赖脸)
己。轻灵!对方摸不着!!
关于太极劲
柔中寓刚的力叫太极劲(有意气的力为劲)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十三势行功心解柔〗(彻底去掉僵力,然后柔劲足<所谓坚刚,非平常的坚刚,是柔中寓刚,洪水的积弱成刚的刚。道家老子的洪水之刚>。)
极柔至刚。此刚非刚柔之刚,乃洪水之刚!
【太极拳的劲表现在】
甲。(柔中寓刚,)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乙。(整体协调,)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丙。(蓄而后发)蓄而后发。力由脊发
丁。 (非园即弧,)乱环术法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戊 。(意贯串起止。随机可控)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滞
而普通的力。
甲。 直来直去,着重起止,
乙。一动用全力,发力局部用力。
丙。无蓄力
丁。僵硬
戊。不能随机自控与
【怎样才能练出太极劲!】
一。用意不用力。
二。用意导气。不在气,在气则滞。
三。有气则劲,无气则力。
【怎样換劲】
1。打套路用意不用力。
2。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 在气则滞。有气则无力, 无气则纯刚。【主要是精神!不是气!不过 气还是要的,不过要适当!过于用气就呆滞不畅。有气就不会僵硬(力),【而是劲】。而无气就纯粹刚硬。【的力了】。
3。把日常习惯的直力,換成能适应太极拳推手运动的园活的劲。方法是通过走架和推手的反复实践,才能把原來僵硬呆直的拙力換成适合于顺势借力,刚柔相济的劲。
无劲则不能沾黏连随
【气沉丹田】
方法,轻轻呼气,敛臀、提肛,实腹(别人是鼓腹),微蹲(膝微曲),目的是使人体重心下沉!【行拳、推手,两脚不能像两根棍撑身体。耍气沉丹田、膝微曲。】沉 肩堕 肘。 就算有时肘过肩,也得有沉肩堕肘之意,沉肩堕肘才能有劲。也才有助于气沉丹田,不会气往上浮而不稳。
太极拳各个道理不是孤立的,是一个整体。一动要全做到!
打套路为什么要求要连绵不断,似停非停,劲断意不断?对方呆若木鸡的瞬间,好出手。动态反应快,便于对方打來的时候顺其势,好适时而引发。随对方动静之态,便于随时被我所掌握。 用意不用力,不是不用力,而是用最小的力,更需用意!!!无意则血脉不通而无内劲!!
用意不用力的意是怎样的?。此意为指导全身动作的意。因而气贯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