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吧 关注:692贴子:4,598
  • 3回复贴,共1

太极拳经典文献梳理 增订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24。2。14。增订版。
梳理序言
凡事要想做到,首先就要知道,当然,知道了不等于就做到了。要做到,还得下功夫。但是,要知道怎样去做,是首要的!
太极拳历史悠久,古代不少太极拳经典文献,从各方面进行精辟的论述。
过去和近代不少出版太极拳学习书籍,比如1940年出版的【太极正宗】,作者吴志青,1918年师从杨澄甫学拳。又如1936年出版的【太极拳讲义】,作者是吴鉴泉之子吴公藻。他们所著的书,均附录有﹕张三丰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拳经,以及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打手歌 等。可见那些经典文献的权威性!
本人据多年体会,觉得还要加上五字诀,乱环诀,三十二目中的粘黏连随,顶扁丢抗,还有化引拿发等几篇就更好些。
由于那经典文献内容,各有重点,觉得为了便于全面掌握,所以尝试进行综合梳理,便于掌握。个人以为而已!仅供参攷。
初次梳理之后,近年又作补充,作新版。
目录
序言。
甲。基础一。
乙。基础二。
丙。推手。
丁。总括。
戊。后话。
己。经典文献原文。
甲。基础一:
a。不偏不倚,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立如平凖。
b。虚灵顶劲,沉肩堕肘,气沉丹田,含胸拔背,
敛臀 ,实腹。提肛,五指抓地。
c。 內固精神,外示安逸,神宜內敛,身舒体静。
d。 一动全身动,周身俱要轻灵,活似车轮。
而且很协调!
e。连绵不断,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
f。 一处自有一处虚实。不断变換才能轻灵园活。
双重之病,无虚实也。
g。注意虚实、开合、蓄发、吐纳(呼吸)…贯串
到整套拳的始终!
h 。动作不要僵硬 ,整套拳都是非园即弧,
连绵不断的,一式转到另一式其 间也是似停非停的!
i。 柔中寓刚,
乙。基础二。
蓄而后发。整劲。
a。逢转必沉,此转乃转換之转,非旋转之转!由一式子
转换到另一式子 必沉而后升,沉为蓄,升为发。
b。半园蓄,半园发。大园可见,小园自知。
c。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总须完整一气。
【甲】根要入地,五趾抓(码)地,才是其根在脚。
【乙】腿先曲后伸,才是发于腿。
【丙】以腰为轴,敛臀提肛、实腹、气沉丹田,才是
主宰于腰。
【丁】坐腕、挺掌,五指随势而动,才叫形于手指。
【戊】一动全身动。劲才整,才是周身完整一气。
【已】吐纳、哼哈(呼吸)蓄时吸,发时呼,所谓
气宜鼓盪。整套太极拳实为蓄、发、蓄、发…………,呼、吸、呼、吸…………循环不断。
不能如此,可能套路编排有不当处。
丙。 推手
【 捨己从人】(既舍己从人又不舍己从人也)
a。 沾黏连随;
由沾至黏至连是量变到质变。 沾、黏、连是静态。
随是 跟随,是动态。动态过程包含沾黏连。沾黏连随
听劲也<通过接触对方,知其劲力、大小、动向、快慢
。用意去听,着手要轻,之后则黏。所谓一羽不能加,
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听劲灵敏也。
沾黏连随的用处是防与攻的前奏,你进我退,
你退我进,你丢我打, 你实我 发。
b。不丢不顶不抗不匾;丢,则无听劲,顶、抗为普通人
习惯。匾则易倒易伤。
c 。化引拿发。(根据对方不同情况借势而用。)
d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e。 所谓引进落空合(合适的时候)即出(出手)
【关于推手的体悟】
(一)散推手,左手接对方右手,右手接对方左手。不是手接手,是尺骨接。
(二)不让对方抓住!!!要手张开控制对方(虎口卡对方)。
(三)随机化引拿发,手也不用死死抓紧!!
(四)要在合适的时候才发。除动态随机之外,亦可在对方瞬间全身不动,呆若木鸡的时候发。所谓遇实即发。
(五)发力,柔中寓刚而至去柔纯刚。
丁。 总括
A 。 注意打套路要轻慢园匀。
B。先慢打一段时间;
C。再快打一段时间;
D。又再慢打一段时间;
E。经常如此反复,最后达到重意不重形,真正灵活。
F。太极拳非园即弧,所谓乱环也。连招带发,出手是招。
戊。编后话
甲。什么叫太极拳
太极拳用道教和道家太极法说指导的拳术,就叫太极拳。
用拳论无极生太极 ,太极生阴阳的道理贯彻于拳术中。
太极阴阳与拳术有关的﹕包括虚实,蓄发,吐纳、刚柔相济等、(道教)。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王宗岳拳经,没有刚柔相济〗
还有道家的柔中寓刚,以弱胜强,不为人先,后发制人等。
非园即弧运动(整 体协调运动)。
太极拳理是道教与道家的合共组成!
还有道家的柔中寓刚,以弱胜强,不为人先,后发制人等。
非园即弧运动(整 体协调运动)。
太极拳理是道教与道家的合共组成!
乙。太极拳和外家拳不同之处,最主要是劲与力的区别!太极极拳是柔中寓刚的劲 ,是弹簧而不是棉花。而普通外家拳是生活习惯的硬力。要想真正掌握太极拳首先 必须換劲 !力还是要的,力是劲的基础,没力就没劲。力大劲大。
丙。学习太极拳要懂学习方法。甪脑子!对文献中的字句的理解,如何付诸行动和体现,必须要灵活思考。
丁。要多实践,总结,又实踐,又总结…………。
戊。顶与掤,沾黏连的区别,顶,不退。黏(死皮赖脸)
己。轻灵!对方摸不着!!
关于太极劲
柔中寓刚的力叫太极劲(有意气的力为劲)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十三势行功心解柔〗(彻底去掉僵力,然后柔劲足<所谓坚刚,非平常的坚刚,是柔中寓刚,洪水的积弱成刚的刚。道家老子的洪水之刚>。)
极柔至刚。此刚非刚柔之刚,乃洪水之刚!
【太极拳的劲表现在】
甲。(柔中寓刚,)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乙。(整体协调,)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丙。(蓄而后发)蓄而后发。力由脊发
丁。 (非园即弧,)乱环术法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戊 。(意贯串起止。随机可控)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滞
而普通的力。
甲。 直来直去,着重起止,
乙。一动用全力,发力局部用力。
丙。无蓄力
丁。僵硬
戊。不能随机自控与
【怎样才能练出太极劲!】
一。用意不用力。
二。用意导气。不在气,在气则滞。
三。有气则劲,无气则力。
【怎样換劲】
1。打套路用意不用力。
2。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 在气则滞。有气则无力, 无气则纯刚。【主要是精神!不是气!不过 气还是要的,不过要适当!过于用气就呆滞不畅。有气就不会僵硬(力),【而是劲】。而无气就纯粹刚硬。【的力了】。
3。把日常习惯的直力,換成能适应太极拳推手运动的园活的劲。方法是通过走架和推手的反复实践,才能把原來僵硬呆直的拙力換成适合于顺势借力,刚柔相济的劲。
无劲则不能沾黏连随
【气沉丹田】
方法,轻轻呼气,敛臀、提肛,实腹(别人是鼓腹),微蹲(膝微曲),目的是使人体重心下沉!【行拳、推手,两脚不能像两根棍撑身体。耍气沉丹田、膝微曲。】沉 肩堕 肘。 就算有时肘过肩,也得有沉肩堕肘之意,沉肩堕肘才能有劲。也才有助于气沉丹田,不会气往上浮而不稳。
太极拳各个道理不是孤立的,是一个整体。一动要全做到!
打套路为什么要求要连绵不断,似停非停,劲断意不断?对方呆若木鸡的瞬间,好出手。动态反应快,便于对方打來的时候顺其势,好适时而引发。随对方动静之态,便于随时被我所掌握。 用意不用力,不是不用力,而是用最小的力,更需用意!!!无意则血脉不通而无内劲!!
用意不用力的意是怎样的?。此意为指导全身动作的意。因而气贯全身。


IP属地:江西1楼2024-02-18 09:23回复
    己。 经典文献原文
    【一】张三丰版太极拳论 (具体以亊论亊)
    【二】王宗岳版太极拳经 (准则,原则)
    【三】十三势歌 ( 王宗岳 )
    【四《十三势行功心解 (武禹襄?)
    【主旨是要真正用意不用力】
    【五】打手歌 (王宗岳)
    【六】 乱环诀 (杨班侯)
    【七】太极拳五字诀 (李亦畲)
    【八】粘黏连随 (三十二目)
    【九】顶匾丢抗 (三十二目)
    【十】对待无病 (三十二目)
    【十一】化引拿发 (起承转合 武禹襄)
    【一】太极拳论【张三丰】(论者,具体以亊论亊)经比论在前!经是原则。论是具体。【】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1,轻松灵活】尤须贯串。 【2,连绵不断】气宜鼓荡,神宜内敛,【3,冷静】
    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4,连绵不断,非园即弧】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5,整勁】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6腰为轴,步为阴阳变换。】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意,指导动作的意。】有上即(先)有下,有前则(先)有后,有左则(先)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 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7先顶(挫)而后引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8,虚实变化】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2连绵不断】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 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掤、捋、挤、按,即 乾、坤、坎、离。 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盼、顾、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二】王宗岳版太极拳经(经者,准则,原则)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什么是太极】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什么是动静之机】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见疏理舍己从人】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对方)左重(我)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左右上下对方都摸不着】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太极拳之妙一】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道家老子以弱胜强以柔克刚】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对方阳我则阴,对方阴我则阳】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怎样掌握二】本是舍己从人(道家老子不为人先),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三】十三势歌 王宗岳()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四】《十三势行功心解》——(武禹襄)【主旨是要真正用意不用力】
    以心行气【用意指挥的劲曰气】,务令沉着【不要轻浮】,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用意指挥的劲通过周身,必须顺暢。必须沉着。】,乃能便利从心。
    〖句解〗用意不用僵力,但是要用意來指挥气(即意感觉血气在运动),要注意沉着,不要心不在焉,轻浮。才能充实到骨子里。用意指挥气,要顺暢、沉着,才能真 正是用意轻松自然指挥气!〖御气〗精神能提得起, 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才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转变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全身之谓)。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
    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积柔),然后极坚刚。(彻底去掉僵力,然后劲足<所谓坚刚,非平常的坚刚,是柔中寓刚,洪水的积弱成刚的刚。道家老子的洪水之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自然】而无害,劲以曲蓄(蓄)而(发)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 在气则滞。有气则无力, 无气则纯刚。【主要是精神!不是气!不过 气还是要的,不过要适当!过于用气就呆滞不畅。有气就不会僵硬(力)(而是劲),而无气就纯粹刚硬(是力)。】
    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末展,劲断意不断<道家老子不为人先>。
    主要是精神!不是气!不过 气还是要的,不过要适当!过于用气就呆滞不畅。有气就不会僵硬(不是力而是劲),而无气就纯粹刚硬(的力)了。
    【五】王宗岳:打手歌
    棚捋挤按须认真, 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 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 , 粘连黏随不顶丢
    【六】 乱环诀 (杨班侯) (非园即弧)
    乱环术法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
    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招法成。
    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
    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
    【七】太极拳五字诀 (李亦畲)
    一曰心静
    心不静则意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已,要悉(息)心体认, 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 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行。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
    此全是用意【指导动作】,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道家老子>
    二曰身灵
    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滞,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 两手支撑,一气贯通。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便由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 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合二为一>
    三曰气敛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亦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 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也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而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经接于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合二为一>
    五曰神聚
    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鼓作气,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在贯注。 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 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
    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是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懂劲而进,
    则可阶及神明,渐至从心所欲,罔不知意矣!
    【八】粘黏连 随 (杨家三十二目)
    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
    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
    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
    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
    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黏连随不可,
    斯粘黏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
    【九】顶扁丢抗 (杨家三十二目)
    顶者出头之谓也。
    匾者不及之谓也。
    丢者离开之谓也。
    抗者大过之谓也。
    要知於此四字之病,不明粘黏连随,断不明知觉运动也,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难者粘黏连随,而不许顶匾丢抗,是所不易矣。
    【十】对待无病 (杨家三十二目)
    顶匾丢杭,失於对待也,所以为之病者,既失粘黏连随,何以获知觉运动,既不知己,焉能知人,所谓对待者,不以顶匾丢抗相对於人也,
    要以粘黏连随等待於人也, 能如是,不但无对待之病,知觉运动自然得矣,
    可以进於懂劲之功矣
    【十一】化引拿发(起承转合武禹襄)
    擒拿连环顺势变,
    相生相克环无端。
    刁拿锁扣固梢行,
    引化拿发一气成
    七绝 晨练 (阿龙)
    万绿丛中见彩虹,
    刀光剑影舞晨风,
    凌霜傲暑寻常亊,
    飒爽英姿不老翁。
    七绝 咏太极拳
    轻耍优游似欠功,
    迴旋中定若岩松,
    敢欺无力攻来猛,
    借势欢迎使落空。


    IP属地:江西2楼2024-02-18 09:29
    回复
      自然得不到自然写的再多没用的


      IP属地:宁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2-18 11:2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