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吧 关注:1,550,629贴子:11,414,708
  • 8回复贴,共1

【英语】英语学习感悟与心得,持续分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英语语言学习的重心就是其框架语言,什么是框架语言,就是支撑语言内在逻辑的一些句式和表达,比如某个事物的名字我们不知道,我们就可以向他人提问,What is the name of this object or What is the object called,然后他人就会把 desk, book, paper, 通过回答的方式给到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框架语言就完成了英语体系的一次扩充和吸附。把这些名词吸附进来。也就是说,我们不用总是关心我们汉语体系中对应的英语名词是什么,而是通过一种英语本身的提问的句式即学即用,这样就不用总是处于汉语体系带来的英语词汇匮乏的焦灼之中。我们学英语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要迅速与汉语持平,而忽略了其本身逐渐增益的过程,从而一直活在词汇的追求的焦虑之中,使得对英语的学习始终无法达到真正的信心。不断的提问,不断的使用逻辑语句,英语体系就会不断的强大和增益,而不是一直处在焦灼的积累之中。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2-26 15:21回复
    嗯,还挺难的,每次搜一个问题,发现老外的表达和自己完全不一样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3-08 00:03
    收起回复
      word上的情感诉求记忆与word本身的逻辑记忆,我们学习英语的一个困境就是没有情感寄托,比如父母教我们汉语,这些词汇是充满爱和回忆的,是充满欢声笑语,喜怒哀乐的,所以很多学英语的最后还是非常需要国外的环境来完成这种动力需要,确实如此,没有情感共鸣的学习,确实效率不会太高。我觉得我们在国内,没有语言环境中对英语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对语言本质的一种研究的心态在学,就是更在乎语言本身的逻辑性。比如context这个单词,con表示聚集,聚合,text 是文本,所以context就变成了文本聚在一起,就成了上下文,然后这个词又被引申,变成外界条件聚合在一起的一种特定的环境,所以我们学的英语似乎更多的依靠这种方法构建起来,关联起来。而无法依赖情感共鸣来学习。这也代表了,我们处于一种没有语言情感共鸣环境之下如何实现对一门语言的把握,理解和水平的提高,而且英语本身词汇之间的逻辑性还算挺好。所以借助逻辑贯通词汇之间的关系成了我们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之所在了。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3-09 19:54
      回复
        re前缀,against, 首先反对(refuse, reject),而后away(remove,remote),而后远离到一定程度又被拉回back(return),返回以后又开始再度循环again(repeat)。re的四个介词含义关系非常形象,against→away→back→again,从这一块可以看出英语的词汇逻辑性非常好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3-10 08:06
        回复
          汉语很艺术,英语很逻辑。西方的很多语言不知道是不是受科技思想的影响,普遍感觉逻辑性特别好,比如时态,动词要跟着变形,单复数动词也要随着调整。英语的逻辑性偏强,汉语弹性很强,艺术性见长。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3-17 20:37
          回复
            为什么 I and you(单数) 都是一个人,对应的动词形式不是单数?首先来讲动作存在单复数是可以理解的,比如一个事物(individual)发出单个动作和一个群体(group)发出的动作集合可以很显然看出动作单个和多个的区分。所以说He plays football这里的plays 除了代表动作玩这个本身,还表明动作是单个的或者当个个体发出的。
            那么为什么I 和you(你)也是单个个体,动词却没有单数,比如I play football 而不是I plays football.归根结底来讲,I和you 是交流的中心对象,有凌驾于其他人称和事物存在的最高地位.尤其是I作为自我中心的文化观,即一切的交流从我与你开始,其他的事物动作也是主要为这两个人称服务。所以这种对象中心性使得I和you具有了特殊性。归根结底是人的主体感把这种单复数状态给淡化了。尤其是I在英语句子中无论处于任何位置都得大写。
            为什么其他的人称或者事物要区分单复数,原因是这些人称或者事物的存在在确定你和我为主体人称之后,然后就被边缘化,处于服务主体的一种地位。既然你是服务性质的,那么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当然要在乎你是单个动作指向我还是多个动作,自然而然就会做这个区分,比如a bird sings for me 和two birds sing for me.这种动作多少的差异性对于主体来讲肯定是不同的存在。这一点就和名词的单复数比较像了,但是名词是复数加s,而动作变形是个体单数s。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3-25 12:23
            回复
              助动词预示着什么?助动词代表一种时态指向,属性或者动作指向,事物要表达的属性或者动作,事物要表达的方向,先把方向的诉求形式确定下来,而后在交代时态指向,是如何依次把这种诉求精准的定位下来的?是逐渐定义背景而后再呈现存在的变量,以及其在特定背景下所呈现的属性和状态,更关注一种属性方向的存在了,为什么没有特别强调先对于对象进行交代呢?这和我们的发问习惯不同,所以我们的发问即使迫切的要知道对应的属性,也会不紧不慢的先把对象首先交代出来,而后再表达一种属性或者动作的运动,而后在表达其属性或者动作的具体方向走向形式,但是肯定属性或者动作要与变量直接关联的,那么主动词的需要到底为了反应什么?标志着一种诉求形态的存在,来进一步确定和反馈对特定的context的指向,也许为了可能表明一种转换的灵活性了,而这种基本的方向形式可以随便调整指向各种context的控制性和切换性存在了,所以这种诉求性代表了一种更为灵活和逐步推演出特定的变量呈现走向的,所以即使你首先知道了这种诉求方向,你还得知道具体的变量,具体的时态,和context,你才能完全把这种限定性的信息诉求给把握到,或者说限定的程度不够,你的答案就会有多重可能性,所以我们就需要对方给出的限定足够充分,我们才能给出比较确定性的反馈。否则也知道根据额外的判断和交代,来把握一种并不充分的限定的属性诉求的指向。我们总觉得助动词是一种冗余的存在,可是助动词具体的实在功能并不核心,更多是一种装饰性辅助性的功能使用,来保障整个的名词的运动形态更加统一性更加符合约束性需要,所以助动词也相当于进一步交代你要发问的方向,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会随着名词的数量而改变,有多种背景或者存在对这种词性进行着相应的约束和限定了,所以这种交代也就预示着后面诉求变量的数量和所处时间的背景。也只能包含着一定的限定信息的交代了,同时暗示着其代表一种信息诉求的格式状态。也就承担着这样的一种职责所在了。关键是我们在表达的时候,还得额外的去思考时间和单复数的约束条件来决定这种信息的给出了,从而大大制约了我们表达的效率,因为每次使用都得考虑这种制约因素,来决定选择,不能很快就能找到准确的一种使用指向特定的属性之下的,其实在我们表达之前,我们其实对于卦象的存在是已经了解了,对于自己要指向的属性和时间都是有所了解的,而后在这种已经存在的前提下就能很快的选择出一种适应这种统一需要的发问形式的推现出来了,也就自然而然伴随或者反馈出了一种确定性,所以这些发问反而显示了,其更加直接的要首先对整个背景进行把握的前提存在了,不然的话你就会在这种发问选择上出现不确定,所以发问形式的确定性是基于我们首先对时态,对单复数情况的首先把握了,所以这样的一种状态反而使得英语显得并没有那么含蓄,甚至你必须足够了解到一定的信息你才能做出比较切入性的发问选择和进一步对特定的context的进一步信息把握了。只不过你自己要注意这种时态的所处状态和形态,以便于在发问的时候做出统一性的切入状态,所以具体的context得先给到你,或者你先自己给到自己,你才能基于给定的卦象,做出卦象本身特定部分或者整体的方向性表达的诉求需要的表达和需要的被理解和被给出了,所以这种先确定基本背景要素也就顺理成章了,也就不会再随便被你当做一种冗余的信息进行对待和看待了。所以在不了解具体context的时候,也就不知道该用什么,所以首先交代context 是必要的。我们应该知道英语其实没那么含蓄,但是其比较注重统一性和约束性和内部逻辑的词性相互的弹性限制确实有这样的一种特点,可能最初这种语言源于一种逻辑需要而产生,所以其并不是那么灵活碎片化的一种存在,反而显得会比较比较自我限制自我明确的一种语言本能性存在了。而汉语天性是比较随和的,只会在其比较严谨的时候才会强化更多的约束严谨,所以习惯了这种语言散漫性的状态再去适应这样的一种装饰性逻辑约束性的一种表达和调整的一种多重信心的兼顾,对我们来说自然而然就变得没那么情愿了。这也是我们有时候抵制一些表达形态的根本的心理因素存在了。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9-02 20:54
              回复
                别人的使用能够强化这种关联法相的确定性,不断的印证自己这种关联凭借的确定性和强化状态的存在了。不然自己还担心这种关联确定的所得被否定而得不到稳定的凭借预期了,那么这种不断的强化,也会提醒我们其是一种更加值得强化和有保障的凭借形式了。由这种关联凭借强化起来的支撑自我意义的强化会变得更加稳定而不会被淡化。而那种越来越不被人使用和淡忘的关联形态因为得不到应有的强化能量支撑,也会被我们淡化进入我们的记忆状态中了。我们再去拼命强化这种关联指向也会因为不在被认同,不被当做价值认同而淡然在一定的关联强化频率中了。这种关联就因为在我们的认同中找不到应有的价值意义而走向一种淡化的使用关联中了。而我们的关联必须建立在有稳定的冲击别人内心的力量上,那么这种基于淡化的关联自然而然很难有引起人注意和触动的表达能力,那么这种关联之下的演绎自然而然因为其没有一种触动人性的能力而被我们视为一种无价值状态。从而否定着在其之下构建的一系列的关联的对应附着声音符号状态。从而因为这种状态形成了一种孤独的演绎状态。这和自然界以其更为孤独的一种相的语言运动一样。不被理解使得一种语言体系在人的身上使用有着不可克服的情感压力存在了。也就是说我们使用语言并不在乎它能不能给我们带来更为根本的力量,我们对其使用完全是交流的需要,在语言的使用中变得不孤独,和有一定的安全感,这种由语言的共同使用性而自发构建起来的,所以一旦语言的使用找不到这种共鸣依赖,我们会因为其没有这种价值需要也会抵制对其再去使用了。难道我们基于文化的演绎也突破不了这种感情需要吗?我们能放任我们的语言在一种没有感情的状态中进行使用和解决吗?你就会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是有温度的。都代表着人性波动的变化反馈。即便如此回归,我们还是希望在特定的语言体系中看到一定的具有温度的和情感表达的使用特点出现。即使在一定程度上更大程度的见弃。至少别人通过你的语言表达也是希望能够感受温度来维持一定的共鸣感。所以为了追求这种语言的温度,我们在我们伴随的人群中得不到这种强化的温度和确定性,就只能寄希望于在小说支配的语言使用中寻找这种基于特定语言边界的使用共鸣感来强化特定词汇的情感认同的状态。我们不愿意我们接受到语言是一种冷冰冰的状态。而如何改变这种冷冰冰的状态就在别人对这种语言使用的情感使用中被赋予的。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2-15 15: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