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桐汉语吧 关注:364贴子:7,660
  • 34回复贴,共1

关于声母清浊划分历史错误的证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声母清浊划分
                               历史错误的证明
                                 王义然
    对汉语语音的声母划分清浊,是传统音韵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主流派音韵学者一贯的做法。而笔者研究认为,对汉语语音的声母划分清浊,是一个历史错误。这个历史错误,是导致传统音韵学成为绝学、伪科学的根本原因之一。为了让世人看清这种清浊划分确属错误,笔者对这个错误进行了多方面的严格证明。希望引起学界注意。
                          一、运用排中律证明其错误
     在现代语言学研究中,人们把构成语音的基本单位叫做音节,把构成音节的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类,而辅音又分为清辅音和浊辅音。区分辅音清浊的唯一标志就是发音时声带是否振动。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就是浊辅音,声带不振动的就是清辅音。很显然,清辅音和浊辅音这两个概念,内涵和外延是相互对立,完全不同的,且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已经包括了辅音这个概念外延的全部。
    逻辑学知识告诉我们,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相同,并且他们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那么,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矛盾关系。矛盾关系属于不相容关系。处于这种关系状态之中的两个概念,互不相容,没有共同元素。因而其外延是互相排斥、互有区别的。清辅音和浊辅音的关系,就属于这样的矛盾关系。
    我们在研究语音,确定某个具体辅音的属性的过程,就要把研究对象与清音、浊音这两个矛盾概念相比较,从而作出或者是清音、或者是浊音的判断。这样的判断,属于非此即彼的选择判断。做出这样的判断,最忌讳的就是违背排中律。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其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必有一真。其公式是:或者A或者非A。排中律之所以有排中之称,是因为在二者必居其一的思维过程中,判定对象有一个真,且只有一个真;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更没有亦真亦假、不真不假的中间状态。
    对汉语语音的声母划分清浊,实际上就是把某个具体的声母与辅音清浊的概念相对照,从而做出二者必居其一的判定。然而,历代学者却一直把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划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这种做法明显的违背了排中律,所以笔者敢断言,这种划分肯定是错误的,不可能符合汉语语音实际。虽然在音韵学界一直坚持这样的清浊划分,但却没有一个学者能说明白,次清和次浊声母该如何发音。因为在人类的语音实践中,辅音可分清浊,且只可分清浊,没有第三种状态。外国没有,中国更没有。
                       二、运用归谬法证明其错误
     数学上有一种命题证明方法叫反证法,又叫归谬法。后来这种证明方法延伸到形式逻辑领域,成为人们论证问题常用的方法。在形式逻辑领域,这种论证方法只称归谬法。归谬法属于一种假言推理方法。其推理的基本形式是:如果A,则B;非B,所以非A。用语言文字表述其论证过程即:首先假设某个待证命题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断出发,加以引申、推论,从而得出一个违反已知真理、违背生活常识、与实际情况不符、与假设命题相矛盾的极其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假设不成立,原待证命题错误。在数学领域,归谬法是有些命题证明的唯一方法。在其他领域也是人们常用的论辩方法。



1楼2010-09-19 20:50回复
    漏洞百出的文


    IP属地:江西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2-03-25 21:08
    回复
      『但却没有一个学者能说明白,次清和次浊声母该如何发音。』
      是没有一个学者不能说明白吧——次清即清送气塞音、塞擦音与清塞音,次浊即鼻音与近音。
      这些是入门级的知识,难道还要去维基把解释一条条翻出来?
      『众所周知,国人在学汉语拼音时,所有的声母发音时声带都振动』
      这个我怎么没感觉,也得不到公认?是您处的方音?
      筯与助,直与置在引用的材料中声母相同吗?
      您拿康熙字典引用的来源混杂的资料做研究,为何不拿《切韵》《广韵》《玉篇》一本本分析?


      IP属地:广东5楼2012-11-30 13:20
      回复
        清濁音在連讀的時候非常明顯,/bababababa/和/papapapapa/差別很大,前者聲帶始終振動,後者間歇振動(讀p不振而讀a時振)。讀漢語「巴巴巴巴巴」時聲帶可以感覺到是間歇振動的


        6楼2012-12-04 07:10
        收起回复
          高估你了,我本来以为你会找一些清浊异读的字的反切来避人耳目
          原来一切的源头是你自己捏造了一条违背事实的公理
          “ 3、具有双声类(含全同类)形声字声旁关系的字必然同声母。(形声字构成原理)”
          补(补)(博古切)~捕(薄故切)
          多(得何切)~爹(待可切)
          昭(之遥切)~召(直少切)
          三例都是你在用自己捏造的公理三衔接起来的


          7楼2013-01-14 10:50
          回复
            精、清声母不同,都能被你的公理三说成同音,无语呀


            8楼2013-01-14 10:52
            回复
              “区分辅音清浊的唯一标志就是发音时声带是否振动。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就是浊辅音,声带不振动的就是清辅音”“很明显,声带在振动”
              学识不精再加上主观臆测,你还是去看看语音学了解什么清浊音再来发表高论吧。
              赵元任的示范都是带上元音a的,普通话教学声母都有特定的教学形式如bo po de te之类,并不会直接教单独的辅音。带上元音声带当然震动了


              9楼2013-01-14 10:57
              回复
                其实最搞笑的是能用逻辑学把自己的一套搞得冠冕堂皇,还有用自己捏造的公理实现公理化


                10楼2013-01-14 10:59
                回复
                  三条公理,是从反切注音基本原理和形声字的构成原理中归纳出来的,是不证自明的道理。
                  泰如共通语先生说是编造。其实,先把b、d、g硬说成清音,再硬说汉语语音的演变规律是浊音清化,这才是地地道道的编造。


                  11楼2013-02-14 14:34
                  收起回复
                    明清时代共同语怎么还会有浊音…还有,国人学汉语拼音时都是带元音的,元音声带不振才怪…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3-04-27 13:51
                    收起回复
                      瞎,神帖留名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4-12-22 16: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