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无创”地进入脑部手术,
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
抑郁症患者大脑的神经环路具有标志性的生物标志物,“磁波刀”手术更像是医生给神经做“脑部按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中心主任、前亚洲功能神经外科学会主席孙伯民倾向用这个比喻来描述磁波刀治疗的患者体验 - 治疗中,患者始终保持清醒,而医生可以通过磁共振,观察超声波“调控”患者神经核团的不同位置时的治疗效果,并根据患者反馈,调整刺激强弱。
在近期举办的“2023‘磁波刀’亚洲神经科学创新学者峰会”上,孙伯民向第一财经记者提供的最新临床数据显示,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脑病中心,迄今对超过50例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患者完成“磁波刀”治疗,其中20%~30%的患者术后达到接近治愈,其他患者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
脑部“磁波刀”治疗又称为“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MRgFUS)”脑部治疗系统,将聚焦超声和磁共振成像相融合,利用磁共振影像引导和超声聚焦能量的热效应,实现靶点的生物调节,达到无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类脑机接口技术。
2021年,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磁波刀”治疗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和以震颤为主型的帕金森病。目前,“磁波刀”在难治性抑郁症、强迫症及神经性厌食症等精神疾病上的应用在国内也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磁波刀”对精神疾病治疗潜力大
所谓“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是通过“定位”和“热调节”达到治疗目的。患者只需要躺下,医生挪动鼠标在患者大脑神经核团上找到定位靶点,由外界设备向该靶点输入一定参数的超声刺激,就可以完成治疗。
目前,精神病患者长期依赖药物治疗,不仅给病人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和耐药问题,还意味着病人将始终在跷跷板上摇摆,症状经常反复。
但随着神经调控手术进入“精准无创”时代,多种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有望找到的特异性神经生物标志物和刺激靶点,获得其症状显著改善乃至疾病治愈的可能。
在孙伯民看来,精神疾病是磁波刀最有潜力的应用领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精神疾病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大;另一方面相较于药物控制,无创手术在难治性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睡眠障碍等疾病治疗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以抑郁症为例,一篇今年9月发表在《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上的研究文章显示,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全球性、致残性疾病之一,估计全球患病人数为2.64亿。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12月患病率为3.6%,其中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及12月患病率分别达到3.4%和2.1%。
与此同时,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够接受规范的治疗,即使接受了规范的治疗,也并不是都能够有好的治疗效果。在接受一线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中,约有 50%的患者不能达到缓解状态,大约 2/3 的患者需要进一步的序贯治疗来实现症状缓解。
今年4月,由上海瑞金医院发布的一项脑科学领域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研究成果显示,运用脑机接口技术对神经进行调控,重度抑郁症患者术后抑郁症状平均改善超过60%。
孙伯民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当病人的症状开始好转后,神经系统的抑郁环路中慢波频段能量就会上升,“这或许是抑郁症症状变化的标志,这也叫‘生物标志物’。”
他进一步告诉记者,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其实可以视为一种疾病的综合征,在大脑的神经环路上拥有多处治疗靶点,过去几年的脑起搏器治疗(脑深部电刺激,DBS)已经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
发现生物标志物后,利用侵入式/非侵入式设备刺激神经元,还有一个让业界始终存在顾虑的风险点:当外部刺激停止后,疾病是否会复发?反复刺激是否会有损神经?
2021年,孙伯民团队完成全球首例利用具有脑机接口功能的脑起搏器,通过多靶点联合刺激治疗抑郁症的神经调控手术。在两年间的术后回访中,孙伯民发现,该患者虽有一定的轻躁狂症状,但相较之前有经常性自杀倾向的重度抑郁症表现,已显著改善。
但他也提到,脑起搏器治疗可逆、可调,创伤小,但达不到治愈效果,当外部刺激停止后,疾病改善情况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需要术后长期管理;与此同时,作为一种侵入式手术,如果一次电极刺激的参数有所偏差,结果往往是不可逆的。
由于还是需要开颅,DBS和更早之前的损毁术类似,不可避免地存在颅内出血风险。数据显示,在DBS治疗中,患者颅内出血率大概在1/200。这也意味着,当一家医院一年做了四五百个脑起搏器手术,总有一两个出血患者。
“年轻和精神敏感型患者(比较抑郁症患者)对创伤类治疗较为抵触,凝血功能差的病人则无法接受DBS治疗。”孙伯民补充说。
孙伯民表示,聚焦超声(磁波刀)可以视为一种“类毁损治疗”。“如果真的是治好了,就不需要反复手术,持续刺激。目前,在我们临床入组的病人中,对于好转程度不显的患者,还可以在一段间隔期后,继续通过聚焦超声进行神经调节,这并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孙伯民说。
除了聚焦超声,还有另一种利用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技术治疗精神疾病的物理手段,也即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但TMS的治疗效果很难持续,随着电磁场刺激消失,患者可能在手术结束后一两个星期内再度复发,这表明TMS需要反复性治疗;此外,经颅磁对大脑皮质的治疗效果更好,对大脑深部治疗效果欠佳,而聚焦超声则相反,其可以“穿透”颅骨,“抵达”大脑神经核团深处,聚焦在特定靶点上进行病灶消融,业界对后者期待更大。
“磁波刀”距离商用有多久?
尽管临床效果初显,但作为一种前沿技术,磁波刀在精神疾病治疗方面从临床试验走向规模化商用,仍有不少难关需要迈过。
第一道关卡是如何判断和选择合适的手术患者。孙伯民表示,通过药物治疗无效且死亡风险高的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有手术治疗的必要。而掌握精神疾病诊断资质的并非神经外科医生而是精神科医生,精神科医生对于外科手术治疗精神疾病尚存在顾虑。
患者颅骨密度也会影响治疗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孙伯民提及了一类案例,当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颅骨偏薄,超声波穿透其颅骨后,可能出现散射,由于“东奔西走”的超声波无法升温到50℃以上,最终只能对这类患者采取其他治疗手段。
此外,作为一种高值产品,较高的装机和治疗费用也影响患者治疗积极性。
Insightec(医视特)中国区总经理邱鹏对记者表示,一项高值创新医疗器械要在中国实现大规模商用,充分的市场竞争不可或缺。从这个角度而言,“磁波刀”治疗方式在中国的推广,还有待更多本土化和进口磁波刀设备在国内的注册上市,以及“磁波刀”在精神类、肿瘤类等疾病领域适应证的拓宽。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脑病中心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脑病中心由前亚洲功能神经外科学会主席孙伯民教授担任首席专家、占世坤、李殿友等教授担任核心专家,并汇聚业内多学科脑病高级专家,致力于开展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全方位治疗,包括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痉挛、睡眠障碍、神经性厌食症、难治性强迫症、难治性抑郁症、难治性双相情感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瘾症(酒精依赖、药物成瘾等)等功能性、神经性、精神类疾病。
孙伯民教授团队作为国内最早开展脑起搏器(DBS)治疗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抑郁症、强迫症,全球领先开展DBS手术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的顶级临床医师团队,在脑病中心配备了华东地区首台“磁波刀”治疗系统,率先开启了神经调控由"微创"到"无创"的新时代。
脑病中心将以“精准、安全、无创”的治疗理念,为广大脑病,特别是功能性、神经性、精神类疾病患者提供更先进更全面的诊疗解决方案。
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
抑郁症患者大脑的神经环路具有标志性的生物标志物,“磁波刀”手术更像是医生给神经做“脑部按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中心主任、前亚洲功能神经外科学会主席孙伯民倾向用这个比喻来描述磁波刀治疗的患者体验 - 治疗中,患者始终保持清醒,而医生可以通过磁共振,观察超声波“调控”患者神经核团的不同位置时的治疗效果,并根据患者反馈,调整刺激强弱。
在近期举办的“2023‘磁波刀’亚洲神经科学创新学者峰会”上,孙伯民向第一财经记者提供的最新临床数据显示,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脑病中心,迄今对超过50例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患者完成“磁波刀”治疗,其中20%~30%的患者术后达到接近治愈,其他患者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
脑部“磁波刀”治疗又称为“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MRgFUS)”脑部治疗系统,将聚焦超声和磁共振成像相融合,利用磁共振影像引导和超声聚焦能量的热效应,实现靶点的生物调节,达到无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类脑机接口技术。
2021年,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磁波刀”治疗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和以震颤为主型的帕金森病。目前,“磁波刀”在难治性抑郁症、强迫症及神经性厌食症等精神疾病上的应用在国内也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磁波刀”对精神疾病治疗潜力大
所谓“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是通过“定位”和“热调节”达到治疗目的。患者只需要躺下,医生挪动鼠标在患者大脑神经核团上找到定位靶点,由外界设备向该靶点输入一定参数的超声刺激,就可以完成治疗。
目前,精神病患者长期依赖药物治疗,不仅给病人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和耐药问题,还意味着病人将始终在跷跷板上摇摆,症状经常反复。
但随着神经调控手术进入“精准无创”时代,多种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有望找到的特异性神经生物标志物和刺激靶点,获得其症状显著改善乃至疾病治愈的可能。
在孙伯民看来,精神疾病是磁波刀最有潜力的应用领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精神疾病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大;另一方面相较于药物控制,无创手术在难治性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睡眠障碍等疾病治疗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以抑郁症为例,一篇今年9月发表在《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上的研究文章显示,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全球性、致残性疾病之一,估计全球患病人数为2.64亿。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12月患病率为3.6%,其中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及12月患病率分别达到3.4%和2.1%。
与此同时,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够接受规范的治疗,即使接受了规范的治疗,也并不是都能够有好的治疗效果。在接受一线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中,约有 50%的患者不能达到缓解状态,大约 2/3 的患者需要进一步的序贯治疗来实现症状缓解。
今年4月,由上海瑞金医院发布的一项脑科学领域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研究成果显示,运用脑机接口技术对神经进行调控,重度抑郁症患者术后抑郁症状平均改善超过60%。
孙伯民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当病人的症状开始好转后,神经系统的抑郁环路中慢波频段能量就会上升,“这或许是抑郁症症状变化的标志,这也叫‘生物标志物’。”
他进一步告诉记者,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其实可以视为一种疾病的综合征,在大脑的神经环路上拥有多处治疗靶点,过去几年的脑起搏器治疗(脑深部电刺激,DBS)已经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
发现生物标志物后,利用侵入式/非侵入式设备刺激神经元,还有一个让业界始终存在顾虑的风险点:当外部刺激停止后,疾病是否会复发?反复刺激是否会有损神经?
2021年,孙伯民团队完成全球首例利用具有脑机接口功能的脑起搏器,通过多靶点联合刺激治疗抑郁症的神经调控手术。在两年间的术后回访中,孙伯民发现,该患者虽有一定的轻躁狂症状,但相较之前有经常性自杀倾向的重度抑郁症表现,已显著改善。
但他也提到,脑起搏器治疗可逆、可调,创伤小,但达不到治愈效果,当外部刺激停止后,疾病改善情况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需要术后长期管理;与此同时,作为一种侵入式手术,如果一次电极刺激的参数有所偏差,结果往往是不可逆的。
由于还是需要开颅,DBS和更早之前的损毁术类似,不可避免地存在颅内出血风险。数据显示,在DBS治疗中,患者颅内出血率大概在1/200。这也意味着,当一家医院一年做了四五百个脑起搏器手术,总有一两个出血患者。
“年轻和精神敏感型患者(比较抑郁症患者)对创伤类治疗较为抵触,凝血功能差的病人则无法接受DBS治疗。”孙伯民补充说。
孙伯民表示,聚焦超声(磁波刀)可以视为一种“类毁损治疗”。“如果真的是治好了,就不需要反复手术,持续刺激。目前,在我们临床入组的病人中,对于好转程度不显的患者,还可以在一段间隔期后,继续通过聚焦超声进行神经调节,这并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孙伯民说。
除了聚焦超声,还有另一种利用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技术治疗精神疾病的物理手段,也即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但TMS的治疗效果很难持续,随着电磁场刺激消失,患者可能在手术结束后一两个星期内再度复发,这表明TMS需要反复性治疗;此外,经颅磁对大脑皮质的治疗效果更好,对大脑深部治疗效果欠佳,而聚焦超声则相反,其可以“穿透”颅骨,“抵达”大脑神经核团深处,聚焦在特定靶点上进行病灶消融,业界对后者期待更大。
“磁波刀”距离商用有多久?
尽管临床效果初显,但作为一种前沿技术,磁波刀在精神疾病治疗方面从临床试验走向规模化商用,仍有不少难关需要迈过。
第一道关卡是如何判断和选择合适的手术患者。孙伯民表示,通过药物治疗无效且死亡风险高的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有手术治疗的必要。而掌握精神疾病诊断资质的并非神经外科医生而是精神科医生,精神科医生对于外科手术治疗精神疾病尚存在顾虑。
患者颅骨密度也会影响治疗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孙伯民提及了一类案例,当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颅骨偏薄,超声波穿透其颅骨后,可能出现散射,由于“东奔西走”的超声波无法升温到50℃以上,最终只能对这类患者采取其他治疗手段。
此外,作为一种高值产品,较高的装机和治疗费用也影响患者治疗积极性。
Insightec(医视特)中国区总经理邱鹏对记者表示,一项高值创新医疗器械要在中国实现大规模商用,充分的市场竞争不可或缺。从这个角度而言,“磁波刀”治疗方式在中国的推广,还有待更多本土化和进口磁波刀设备在国内的注册上市,以及“磁波刀”在精神类、肿瘤类等疾病领域适应证的拓宽。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脑病中心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脑病中心由前亚洲功能神经外科学会主席孙伯民教授担任首席专家、占世坤、李殿友等教授担任核心专家,并汇聚业内多学科脑病高级专家,致力于开展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全方位治疗,包括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痉挛、睡眠障碍、神经性厌食症、难治性强迫症、难治性抑郁症、难治性双相情感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瘾症(酒精依赖、药物成瘾等)等功能性、神经性、精神类疾病。
孙伯民教授团队作为国内最早开展脑起搏器(DBS)治疗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抑郁症、强迫症,全球领先开展DBS手术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的顶级临床医师团队,在脑病中心配备了华东地区首台“磁波刀”治疗系统,率先开启了神经调控由"微创"到"无创"的新时代。
脑病中心将以“精准、安全、无创”的治疗理念,为广大脑病,特别是功能性、神经性、精神类疾病患者提供更先进更全面的诊疗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