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吉屯农场吧 关注:17贴子:436

那吉屯农场走出的英雄——王杰同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0-09-23 14:25回复


    2楼2010-09-23 14:27
    回复
      每年的7月14日对山东金乡人、江苏邳州人、内蒙古阿荣旗人乃至全中国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日子。1965年的7月14日,随着“嘭”的一声巨响,一个英雄的名字响彻了全中国的云霄,一种精神从此传唱神州大地,他就是王杰。在即将爆炸的炸药包就要危及十二名普通民兵生命的关键时刻,他毅然扑了上去,献出了他年仅23岁的生命,他用生命谱写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影响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成为那个年代人们心中一座永恒的丰碑。
            光阴荏苒,岁月如流,当市场经济的大潮改变了许多中国人的生活,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一度侵占了许多人的灵魂,他的名字已不为许多当代青年人所熟识和提及,然而他的精神,却已永久印记在全中国人脑海里,融汇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中。
            44年后的今天,当物质的丰富已经渐渐让我们满足,当新一轮改革的浪潮蓬勃兴起,人们的脑海中又开始渐渐想起这位英雄,开始认识到在文化和道德情操日渐缺失的时代,更需要英雄,更需要一种精神来激励我们的民族,更需要一种力量来推进我们向世界迈进的步伐。人们仍然需要王杰,中国仍然需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主义气概。
            现在让我们从山东的金乡,到内蒙古的阿荣,再到江苏的邳州,踏着英雄的生命轨迹,翻开那段似乎就要尘封的历史,展现生前和身后的英雄王杰.
      


      3楼2010-09-24 08:50
      回复
        1942年王杰出生在山东省金乡县城西北约1公里绿树掩映下的一个平原小村庄里,原为金乡县城郊乡华崮村,现为金乡镇王杰村。王杰的父亲王儒堂共育有六个子女,王杰排行第二,全家于50年代末移民东北,落户在内蒙古阿荣旗那吉屯农场。王杰从小出嗣过继给伯父王廉堂为子,跟他大爷在金乡上学、生活。在金乡长大的王杰从小就很崇拜英雄,喜欢听刘胡兰、邱少云的故事王杰从小爱听英雄故事,爱看英雄画册。1948年参加了儿童团,第二年入王庄小学学习。1957年,大水淹没家乡,他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生产队的马匹。15岁的王杰即初显英雄气慨。
                与很多金乡的学生一样,幼年的王杰同样也到过金乡县羊山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的事迹,感动和鼓舞了王杰幼小的心灵。
        


        4楼2010-09-24 08:51
        回复
          1958年考入金乡一中初中部,在校期间被评为“三好学生”。


          5楼2010-09-24 08:52
          回复


            6楼2010-09-24 08:53
            回复
              1961年7月参加升学考试后,毅然报名参军,8月初接到入伍通知书,被分配在济南部队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六班当战士


              7楼2010-09-24 08:53
              回复
                “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王杰。”这是一连同志对王杰的评语。在沂蒙山地区施工时,山洪卷走了物资,他第一个奔上去抢救;爬险路、钻山洞,他不畏艰险,争当先锋;施工爆破,他总是冒着风险抢先装药、放炮,有时出现哑炮,他争着冲上前去排除。一九六三年八月,他参加了某地的抗洪斗争。其间他奋不顾身、迎难而进的精神,使战友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教育。因表现出色,这一年被评为五好战士,荣立三等功,被授予“模范共青团员”和“一级技术能手”称号。 1964年1月,王杰被提任副班长,后任装甲兵坦克某师工兵营一连五班班长.
                


                8楼2010-09-24 08:54
                回复


                  9楼2010-09-25 08:42
                  回复


                    10楼2010-09-25 08:42
                    回复


                      11楼2010-09-25 08:43
                      回复
                        1964年9月,家庭再三去信催其回家结婚,他曾以部队工作为重,两次推迟婚期。1965年初,母亲心脏病复发,才匆匆忙忙赶到内蒙古阿荣旗那吉屯农场的父母那里探亲,那也是唯一的一次到父母那里探亲。并订下了一门婚事,她未婚妻的名字叫赵玲。
                        


                        12楼2010-09-25 08:44
                        回复
                          1965年7月奉命到江苏省邳县(今邳州市)张楼公社执行民兵训练务,就住在这所小学里.每天他们就从这里出发..
                          


                          13楼2010-09-25 08:44
                          回复
                               7月14日,民兵进行实爆作业。他拿着代替地雷的炸药包,边比划边讲解,又独自跑到几十米外的一条水渠上试验。一次,二次,都很成功,才满意地走回训练场,他把炸药包放在雷坑内,一边埋土一边说:“一定要像战场上那样,让敌人发现不了我们的雷。”一切都安排停当后,又做了最后一次检查。就在这时,连接的拉火管突然引爆,被接入炸药包的导火索旋即被引燃。在这千钧一发时刻,王杰大呼一声:“快闪开!”毅然伸开双臂扑向即将引爆的炸点。“轰隆”一声巨响,他用鲜血和生命,掩护了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牺牲时年仅23岁。
                            


                            14楼2010-09-25 08:45
                            回复


                              15楼2010-09-25 08: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