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之祖——昆曲
中国戏剧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的地方戏。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个地域的戏曲文化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画卷。
然而,在众多的戏曲中,如果问最牛的是谁?那必然是百戏之祖——昆曲!如果观众老爷再多问一句,在昆曲中最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作品是哪一部?那一定是汤显祖的《牡丹亭》,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部千古传世的昆曲佳作!
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亭》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他运用了极富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梦境。该剧讲述了一段生死相依、超越时空的爱情故事,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梦梅因梦相识,继而生死相许,最终得以重逢。这个故事不仅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更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曲动人的赞歌。
在《牡丹亭》中,汤显祖将诗词、歌唱、表演、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许多令人难忘的经典唱段。例如,“皂罗袍”、“桂枝香”等曲目,以其优美的旋律、深情的演唱,展现了剧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使观众陶醉其中。
可是你知道吗?《牡丹亭》竟然没拍过全本!
在2023年之前,作为一部传世之作,《牡丹亭》在戏曲舞台上历经数百年的演绎,竟然从来没有拍过“全本”,全部都是选段!
虽然,提炼出的《闺塾》《惊梦》《寻梦》《写真》《离魂》《冥判》《魂游》《拾画》《叫画》《幽媾》《回生》等折子戏,但作为“百戏之祖”最经典的作品,多年来无法让人窥得全貌,实乃大憾。
《牡丹亭》全本55出终现全貌, 爱情最多算是“半部”《牡丹亭》
2023年,上海昆剧团重磅推出的全本《牡丹亭》。这版全国唯一复原全本55出“牡丹真国色”的连台本昆曲大戏,堪称《牡丹亭》400年来演出史上的重大新节点。
它使《牡丹亭》在当代舞台上得到完满解读和完整复归,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也具有非凡的实践意义,成为中国戏曲史上值得记录的重要一笔。
导演郭小男说:““有些观众会认为它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实际上它更是一部明代社会哲学及艺术美学的鸿篇巨制。”
如何贯彻“旧中见新,新中有根”戏剧理念,是这次全本改编的一大原则。
在音乐上,全剧的唱腔音乐根据清代乾隆五十七年(1792)成书的《纳书楹曲谱》整理改编,在遵循传统昆曲艺术的前提下,对南曲唱腔柔婉流丽有余而刚劲跌宕不足等特点进行了调整与丰富。剧中多次采用古琴、古筝、笙等乐器,创作出贴近情节人物、清新流畅、细腻隽永的音乐形式风格。
在舞台呈现上,全剧融合了宋明历史文化及美学特征的舞美和多媒体视觉,他们设计出360度的旋转舞台。这种舞台能随着剧情轮转,行云流水般展现出闺阁、花园、战场等不同空间,不仅解决了55出全本时空转换的难题,更让复杂的换场和迁景以最流畅的方式完成,让观众得以沉浸在虚实结合、唯美诗意的舞台氛围当中。
此次创排在尊重昆剧传统的基础上,吸纳当代艺术元素,以全新视野对传统经典进行重新思考、重新创作,实现对传统昆曲的继承与创新。
其实,全本《牡丹亭》改编和演绎的过程,又何尝不是昆曲走向振兴的缩影。随着全民文化自信的提升和传统文化的持续升温,昆曲人等来了老艺术家羡慕的眼光里所说的“最好的时代”。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文化界高度重视昆曲的保护与传承,通过举办各类昆曲演出、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让这门古老的艺术重焕生机。许多年轻人也纷纷加入学习昆曲的行列,力求将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昆曲作为我国戏曲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我们应当珍视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昆曲这朵艺术奇葩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
中国戏剧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的地方戏。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个地域的戏曲文化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画卷。
然而,在众多的戏曲中,如果问最牛的是谁?那必然是百戏之祖——昆曲!如果观众老爷再多问一句,在昆曲中最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作品是哪一部?那一定是汤显祖的《牡丹亭》,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部千古传世的昆曲佳作!
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亭》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他运用了极富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梦境。该剧讲述了一段生死相依、超越时空的爱情故事,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梦梅因梦相识,继而生死相许,最终得以重逢。这个故事不仅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更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曲动人的赞歌。
在《牡丹亭》中,汤显祖将诗词、歌唱、表演、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许多令人难忘的经典唱段。例如,“皂罗袍”、“桂枝香”等曲目,以其优美的旋律、深情的演唱,展现了剧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使观众陶醉其中。
可是你知道吗?《牡丹亭》竟然没拍过全本!
在2023年之前,作为一部传世之作,《牡丹亭》在戏曲舞台上历经数百年的演绎,竟然从来没有拍过“全本”,全部都是选段!
虽然,提炼出的《闺塾》《惊梦》《寻梦》《写真》《离魂》《冥判》《魂游》《拾画》《叫画》《幽媾》《回生》等折子戏,但作为“百戏之祖”最经典的作品,多年来无法让人窥得全貌,实乃大憾。
《牡丹亭》全本55出终现全貌, 爱情最多算是“半部”《牡丹亭》
2023年,上海昆剧团重磅推出的全本《牡丹亭》。这版全国唯一复原全本55出“牡丹真国色”的连台本昆曲大戏,堪称《牡丹亭》400年来演出史上的重大新节点。
它使《牡丹亭》在当代舞台上得到完满解读和完整复归,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也具有非凡的实践意义,成为中国戏曲史上值得记录的重要一笔。
导演郭小男说:““有些观众会认为它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实际上它更是一部明代社会哲学及艺术美学的鸿篇巨制。”
如何贯彻“旧中见新,新中有根”戏剧理念,是这次全本改编的一大原则。
在音乐上,全剧的唱腔音乐根据清代乾隆五十七年(1792)成书的《纳书楹曲谱》整理改编,在遵循传统昆曲艺术的前提下,对南曲唱腔柔婉流丽有余而刚劲跌宕不足等特点进行了调整与丰富。剧中多次采用古琴、古筝、笙等乐器,创作出贴近情节人物、清新流畅、细腻隽永的音乐形式风格。
在舞台呈现上,全剧融合了宋明历史文化及美学特征的舞美和多媒体视觉,他们设计出360度的旋转舞台。这种舞台能随着剧情轮转,行云流水般展现出闺阁、花园、战场等不同空间,不仅解决了55出全本时空转换的难题,更让复杂的换场和迁景以最流畅的方式完成,让观众得以沉浸在虚实结合、唯美诗意的舞台氛围当中。
此次创排在尊重昆剧传统的基础上,吸纳当代艺术元素,以全新视野对传统经典进行重新思考、重新创作,实现对传统昆曲的继承与创新。
其实,全本《牡丹亭》改编和演绎的过程,又何尝不是昆曲走向振兴的缩影。随着全民文化自信的提升和传统文化的持续升温,昆曲人等来了老艺术家羡慕的眼光里所说的“最好的时代”。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文化界高度重视昆曲的保护与传承,通过举办各类昆曲演出、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让这门古老的艺术重焕生机。许多年轻人也纷纷加入学习昆曲的行列,力求将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昆曲作为我国戏曲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我们应当珍视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昆曲这朵艺术奇葩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