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在网络上都听过这类话语,用“智障”“脑瘫”“残疾人”嘲讽辱骂他人;在更早的时候,因为没有注意到某些东西可能会被骂“瞎了”,或者因为没有听到被骂“聋了”,或者因为一时语塞被骂“是不是哑巴”。包括前一阵由游戏《极限国度》和歌曲《for ya》带火的句式“我是盲人,xxxx”。
我并不想做大家正在兴头上时泼冷水的那个人,但是如果我真的正被这些疾病和缺陷困扰,那么我听到类似调侃话语恐怕会感到些许不快。
中国存在8500万残疾人。其中视力残疾1200万左右,听力残疾2000万左右,肢体残疾2400万左右,对比中国14亿人的总人口,这并不是一个小数目。为什么这么大的群体一直以来好像都被我们忽视了?
可能主要的原因还是这个群体过于沉默,在网络上发声太小,以至于我们对其了解过少,感觉与其相当遥远,以至于忽视了这个群体。如果我们认为一个东西已经消失或者根本不存在,那么对其开玩笑自然不会有任何思考和心理负担。想要在网络上获得一席之地,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他们的身体缺陷本身就像一件枷锁,让他们达成这件事困难重重。我只知道一个失明up,诺子喵呜。
无论是私底下还是网络平台这样的公共场合,当我们用这类调侃或攻击话语时,可能潜意识里是把这个群体作为一个更低等的存在。觉得一个人游戏玩的菜,感觉以“笨”“傻”这种形容词语气不够强烈,用“弱智”这种医学上的、对一种疾病的称呼、对一个患者的完全定义来辱骂对方,才能心满意足。
多数人利益和少数人利益冲突时,应该服从多数人,我完全同意。可能有人会联想到外国“你不应该叫我先生应该叫我女士”的闹剧。但是两者有本质区别。外国这种“性别上的偏差”是他们个人自己选择的的,而其他人在为他们这种选择买单;残疾人所遭受的痛苦是被迫接受的,是给他们自己的生活带来无穷麻烦的。并且就算真的禁止普通人以残疾人为话题调侃辱骂,给普通人也带不来什么实际损失。
这件事可以说是小题大做,“我们一直都是这么说的”;也可以一直上升到个人乃至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认识与尊重。冒犯有一种说法,就是实际冒犯与否要看被冒犯人的感受。但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是否会让该群体也感到麻木而无所谓?
其实以上均为我个人思考、代入与臆测,可能因为我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人。并且我个人的认知是有局限的,更想听听大家看法,如果有这个群体的人能谈谈,那就更好了。
我并不想做大家正在兴头上时泼冷水的那个人,但是如果我真的正被这些疾病和缺陷困扰,那么我听到类似调侃话语恐怕会感到些许不快。
中国存在8500万残疾人。其中视力残疾1200万左右,听力残疾2000万左右,肢体残疾2400万左右,对比中国14亿人的总人口,这并不是一个小数目。为什么这么大的群体一直以来好像都被我们忽视了?
可能主要的原因还是这个群体过于沉默,在网络上发声太小,以至于我们对其了解过少,感觉与其相当遥远,以至于忽视了这个群体。如果我们认为一个东西已经消失或者根本不存在,那么对其开玩笑自然不会有任何思考和心理负担。想要在网络上获得一席之地,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他们的身体缺陷本身就像一件枷锁,让他们达成这件事困难重重。我只知道一个失明up,诺子喵呜。
无论是私底下还是网络平台这样的公共场合,当我们用这类调侃或攻击话语时,可能潜意识里是把这个群体作为一个更低等的存在。觉得一个人游戏玩的菜,感觉以“笨”“傻”这种形容词语气不够强烈,用“弱智”这种医学上的、对一种疾病的称呼、对一个患者的完全定义来辱骂对方,才能心满意足。
多数人利益和少数人利益冲突时,应该服从多数人,我完全同意。可能有人会联想到外国“你不应该叫我先生应该叫我女士”的闹剧。但是两者有本质区别。外国这种“性别上的偏差”是他们个人自己选择的的,而其他人在为他们这种选择买单;残疾人所遭受的痛苦是被迫接受的,是给他们自己的生活带来无穷麻烦的。并且就算真的禁止普通人以残疾人为话题调侃辱骂,给普通人也带不来什么实际损失。
这件事可以说是小题大做,“我们一直都是这么说的”;也可以一直上升到个人乃至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认识与尊重。冒犯有一种说法,就是实际冒犯与否要看被冒犯人的感受。但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是否会让该群体也感到麻木而无所谓?
其实以上均为我个人思考、代入与臆测,可能因为我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人。并且我个人的认知是有局限的,更想听听大家看法,如果有这个群体的人能谈谈,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