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三国除了流传度上真比不上同为历史演义小说的《东周列国志》
三国是在元曲话本的基础上增加怪力乱神,还继续强化“拥刘贬曹”这种操作,而东周列国是在旧《列国志》上删除怪力乱神的情节,作者冯梦龙和蔡元放都非常强调历史演义必须忠于史实,所以《东周列国志》的史学价值很高。蔡元放自己就在《读法》中说过:“读《东周列国志》,全要把作正史看,莫作小说一例看了。”史学界对东周列国志的评价也远远高于三国演义,作者在描写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兴亡盛衰过程中,对那些腐朽残暴、骄奢淫侈的统治者,如周幽王、齐襄公等进行了揭露和否定;对改变政治、促进社会发展的开明君主和官吏,如齐桓公和管仲、魏文侯和西门豹、秦孝公和商鞅等,予以肯定和赞扬。总的来说《东周列国志》以国家的兴亡成败为主题,致力探讨气运盛衰、人事成败之间转化变迁的因果关系。作者通过人物命运的沉浮,形象地告诉人们,能否注重道义、任用贤能是判断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最根本的依据。得民心者得天下。道义是对天意的阐发,天意就是民心。民心存,其政举,民心亡,其政息。东周列国志虽然是描写的帝王将相,但全书都在强调人民对历史的重要性,全书的主题总结起来十四个字:“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有个评论说的挺好,高配版《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东周列国志》。
而《三国演义》的写作主体显然没有历史和文学的区分意识,所以,小说文本没有呈现历史与文学的差异性理念,所有历史和文学的故事元素和话语表达都是被混淆界线与纠缠不清的。于是,呈现出令阅读者沮丧的思想场景:本应该区分的历史和文学的差异性被混淆了,而相应的是,本应该被同一性关联的历史理性却被割裂了或缺席了。所以,《三国演义》宿命性地选择这样一种草率和粗俗的历史观:所有历史形式都不过隐藏着国家政治的机械运动和权力的逻辑循环。换言之,历史只不过是暴力和权力的竞技场,是阴谋和权术的帷幕下的各种社会力量的转换与平衡。在所有的叙事场景中,历史的公正性或历史理性被消解和侵蚀掉,只有杂乱的历史故事的剩余物出场和偶然性的碎片主体成为历史的主角。